《大一生水》解讀(一)
本文是古文《大一生水》的解讀。
本解讀是通過這樣的方法去形成的:
先是逐字逐句地拆解分析,溯源文字的形義,并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加以注解;然后基于原文架構(gòu)去嘗試把握全文的總體意義。
古文年代久遠,作者本意往往無法證明,因此讀者往往會誤解原文。
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因此往往會在解讀中混入己意。
因此,本解讀多少會存在咬文嚼字,牽強附會,通過尋章摘句,進行六經(jīng)注我的情況。
在本文中,作者使用的部分文字,都進行過字形的追根溯源,以盡可能使這些文字,能夠準確表達本解讀者的想法。
從下文開始,本文后續(xù)共七部分,一部分到三部分是原文簡介、校訂文與字句釋義,四、五、六部分是以各個角度系統(tǒng)地闡述本文,七部分是后記。
《大一生水》是一篇中華周朝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有關(guān)“太”與“道”的文章,原文記載在竹簡上。
此文作為陪葬品,長期置于周朝楚國陵墓之中不為人所知。直到1993年10月在中國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于郭店一號楚墓M1發(fā)掘出,而被人發(fā)現(xiàn)。
記載《大一生水》的竹簡有所殘缺,即使進行校訂,也無法完全得知完整的原文。
原文部分文字與簡體字不同,且有特別的字形含義,因此以下的校訂文將使用接近竹簡原字形且表達其字形意義的字。
以下是《大一生水》的校訂文:
大一生水,水反?大一,是以成天,天反?大一,是以成地。
天地復(fù)相?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fù)相?也,是以成侌昜。
侌昜復(fù)相?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fù)相?也,是以成倉然。
倉然復(fù)相?也,是以成溼燥。溼燥復(fù)相?也,成歳而步。
故歲者溼燥之所生也。溼燥者倉然之所生也。
倉然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侌昜之所生也。
侌昜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
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時。週而或[始],以己為萬物母;能缺能盈,以己為萬物經(jīng)。
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釐,侌昜之所不能成。
君子智此之謂[道]。
天道貴溺,雀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勥,責于[盈],[扶于弱,赍于缺]。
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而謂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
以道從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長;聖人之從事也,亦託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剔。
天地名字竝立,故過其方,不思相[尚]。
天不足於西北,其下高以勥;地不足於東南,其上低以勥。不足于上者,有馀於下,不足于下者,有馀於上。
以上是校訂文,上文方括號內(nèi)的字為有待商榷的字,以及對殘缺字的擬補。
其中,“侌昜”是“陰陽”的本字,溼,是濕字的本字,倉、然是滄、燃的本字,歳是歲的繁體字。
《大一生水》一文,可以看作是古人所撰寫的“如何基于天文地理修行道德”的要旨。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氣交變大論》:“上經(jīng)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p>
周朝文章皆簡短凝練,以形表意,因此需要結(jié)合天文、人事、地理,從文字的形、意出發(fā),將文章相互映照,以明文意。
大,太,泰是同意異形字。太的異體字有夳、??,太字的一點拉長,就變成了上“大”下“一”,一生二,就變成了“夳”字,二生三,就變成了“??”字。
“三”變化方向,就形如“川”字。上“大”下“川”,就像“泰”的古文字形。泰字的古文字形像是上“大”下“水”。
不、丕原為一字,“丕”字的契文字形與“生”字的契文字形相反?!墩f文解字》曰:“丕,大也”,在古文中,“丕”有“大”的意思。
不,還是胚的本字。丕字的一換成口字,就成了“否”字。否極,泰來。
大一,太,泰,都有“大、很、極、最、過甚,非常、超越、通達”等意思,可以表示“否定”,“反復(fù)”、“超越”。
太、立、大、天、人等字從契文起就都非常相似,也都跟“一”有關(guān)系。
人一為大、大一為天、立,太。
天,上一下大,立,上大下一。立,是位的本字,大之所立,土也,即“地”。
《大一生水》:“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而謂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
《文子·自然篇》:“老子曰:‘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p>
《尸子》:“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p>
上下,天地。四方,東西南北。宇宙,時空。
“氣”的契文字形與“三”相同,而“上”、“下”的契文字形都與“二”字形相似。
上下的契文字形不同之處在于,上字的“二”的下一為長一,下字的“二”之上一為長一。
以“氣”指能量,則“土”指物質(zhì)。
青,金文字形由上“生”下“井”組成。
《考工記》曰:“東方謂之青。”
青,既指綠色,也指藍色。綠草生長需要太陽,太陽從藍天之東方升起,由此青又代指東方,太陽升起。
青是“精”、“清”、“情”的本字,“青昏”的青通“清”字。
昏,有異體字??、??、??、??、??、??,“昏”由氏、日兩字組成,“氏”的契文字形與“下”字相似,是“氐”字來源。
昏,表示太陽西下,移動在地平線附近,傍晚時天空不夠明亮,因此引申為“暗淡”。
由此,跟青相對,昏也可以代指西方,太陽落下。
因此,“青昏”在此指東西的運動,事物的變化,日月的升落,明暗的變化,綿延不斷之時光。
《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大一生水》竹簡上的“水”字,字形的組成是一條左高右低曲折延伸的曲線和曲線兩頭的“一”字,是奔涌河川的形象。
江河奔涌,大海澎湃,流水會泛起層層波瀾,浪花翻滾,前進又回溯,呈現(xiàn)出一同進行正、反向運動的現(xiàn)象。
空氣流動、信息流動,時光流動、能量流動、聲流、光流、電流、水流,都是在以流動來表達事物的運動。
水,連綿不斷之流動,既有動之意蘊,亦有靜之意蘊。
假設(shè)整個宇宙從宏觀到微觀都不運動,當一切都停止運動,時空即失去了意義。
滴水穿石,河流奔涌,流形成道,事物之運動開辟并體現(xiàn)時空。
生命在于運動,大一如水流之,開“天”辟“地”,流形成“道”。
《道德經(jīng)》曰:“道者,反之動也”,“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反,通“返”字,重復(fù)、回溯、否定的意思。因此,“太”為“反”。
如河流反復(fù)改道,“道”非恒定不變,所以“名”非恒定不變。
“太”、“水”、“天”、“地”,與“道”一樣,皆是代指,是“名”。
名,符號,鏡中花,水中月,計算機中的“指針”。
可以用超一、本源、起源等詞匯來命名“大一”,然而皆非恒名。
生的契文字形以上“屮”下“·”組成,演變?yōu)榻鹞臅r,字形在下方增加了一個“一”,類似“?”字,之后粗點也變?yōu)橐?,字形是上“屮”下“土”,最后字形演變?yōu)椤吧薄?/p>
“屮”的契文字形是“V”中還有一豎“|”,表示草木發(fā)芽。
上“屮”下“土”,表示草木從土里萌發(fā)長出,并被引申為母親孕育出孩子。
《莊子·齊物論》:“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p>
“成”的契文為“戌”和“|”組成,“戌”字的契文字形,是斧的形象?!皘”,“一”字的豎立版,是“十”字的契文,后“|”變成“十”字。
在舊石器時代,石斧可以用于伐木、農(nóng)耕、狩獵、刻畫圖形文字等勞動,用途廣泛。斧,為生命所創(chuàng)造,具有“既創(chuàng)且造”的器用。
成,“創(chuàng)造”、“形成”、“成為”、“結(jié)構(gòu)”。
?[fū],字形由“木”和“甫”字組成?!案Α?,是“圃”的本字,甫的契文字形以“屮”和“田”字組成,形如田地上生長著禾苗。
土地劃分成塊,形成邊界,規(guī)定用于種植農(nóng)作物,就稱作田。
甫,農(nóng)作物開始生長的田,圃,如分壟挖溝的甫。對田分壟挖溝,可以起到鞏固農(nóng)田,輔助農(nóng)作物生長的作用。
?,有通過規(guī)范與限制、建設(shè)與鞏固、讓事物發(fā)生改變,展現(xiàn)“生機”的意思。
田中生長出來的農(nóng)作物,讓形式為田的土地發(fā)生內(nèi)容的改變,使田確定成田。
母親誕生孩子,與此一同,孩子反過來讓母親發(fā)生改變,確立母親是母親。
反?,既發(fā)生改變,從先往后,亦從后往先形成關(guān)系,既回溯又前行地確立關(guān)系,構(gòu)造互相循環(huán)的定義。
生是運動,運動是“事”,切割運動,構(gòu)建關(guān)系,形成事“件”。運動不止,事件不斷發(fā)生。
對人來說,“事件”,可以具有變化“發(fā)生之前”、“發(fā)生之后”的事件意義的超時空作用。
南極向北,北極向南。
太極所指,太之流向。
太極向“天”,所去為“地”。地亦天,天亦地。
上、下,都是方“向”。
往、來、去、向形成先、后、上、下、左、右、東、南、西、北。
天、地、天地所指有區(qū)別,東、西、東西亦如是。
天、地合為天地。
“天地”,“場域”,“空間”三個詞,可以異名而同指。
相同的流動在反復(fù)中產(chǎn)生差異,形成“天”、“地”。
大一之流向是無限的,開放的,可以名為天。
流一反過來,即有向之差異,形成先后順序,由此對向劃分出先、后就形成域。
域,分區(qū)。區(qū)域是有限的,關(guān)納的,可以名為地。
天地之間,上下東西南北之間。
《道德經(jīng)》:“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恒無欲,以觀其眇;恒有欲,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p>
一劃分一而無限,“無限”亦是劃分,一劃分即有了“限”,形成“有限”。
天,開放的、無限的形象。地,有限的、關(guān)納的形象。
天地,太之形、太之成,天地異名同謂。天,地,流動之形式,道,流動之結(jié)構(gòu)。
天地相合,形成天地,東西相交,形成東西。
《道德經(jīng)》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p>
轉(zhuǎn)動視角變化位置,左就可以變成右,方向是“一”之反復(fù)所產(chǎn)生的差異。
差異性是事物所共有的,不一致性、區(qū)別性就一同在各種事物之中,由此就構(gòu)筑同一性,形成通一的基礎(chǔ)。
如此,事物之互相差異形成互相定義、互相對立,構(gòu)成相互關(guān)系。
太之反復(fù)中產(chǎn)生差異,眾門異名同謂,一同并立。
反復(fù)之,并立之差異為對立。
往返之,對立互沖,則謂“矛盾”?!懊堋?,源于太之“自反”。
太為“反”,水為“同”。
反反為正,因此天為“正”。
天地互反而互“異”,因此地為“異”。
反過來,亦可以說天為“異”,地為“正”。
天地互異而“通”一,反反為正,亦通“否定之否定”。
“反復(fù)之差異”形成“分化交合”,由此“量質(zhì)互轉(zhuǎn)”而“否定之否定”,因此“對立而統(tǒng)一”而“沖氣以為和”。
大一之行,回溯中前進,復(fù)歸為一,周而或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