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翔老師的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
? ? ? ?我在我進入哆啦圈的成名之作《靜香為什么會嫁給大雄》這個視頻中曾經(jīng)大力表揚了大雄有同理心/同情心這個優(yōu)點,并且把這種與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稱為大雄最大的閃光點,這個觀點我永遠不會改變。但同理心是用在生活中的。在法律領域,尤其是刑事司法領域,最不應該有的就是同情心。生活中我會盡力向大雄學習,但每每進行案件分析的時候我都盡可能讓自己成為機器,最好不要有偏好,因為司法程序不需要同情心,只需要事實、證據(jù)和法律。任何個人情感都是對理性判斷的污染。
? ? ? ?這時候就會有人搬出羅翔教授的金句“有些人學法律學到失去人性”來批評我——說實話,這句話講給法學生聽沒問題;但作為普法講給廣大從未接受過正規(guī)法學教育的民眾聽就很不合適——羅翔教授這句話的本意是揭露了法學的理性和人性的感性之間的矛盾,因為法學生可能急于“炫技”,只顧著展示自己學到的法律理性從而忽視了必要的感性,因此這句話對法學生是一個很好的平衡作用??蓡栴}是——對于那些沒學過法律的人來說,他們的觀念中壓根連法律的理性權威都不曾建立過,這句話對于他們來說就不是“平衡”,而是加在本來就豐富的感性上的又一個“權威認證”,這導致很多人在輿論干預司法時把羅翔教授的這句話搬出來作為自己的“背書”——雖然我連《刑法》都不曾摸過,雖然我連犯罪構成四要件和三階層理論都不懂,雖然我根本不知道啥叫先行行為導致的救助義務和因果關系構成理論,但我有同情心啊,我同情弱者啊,這都死人了,你能不坐牢嗎?別問,問就是羅翔教授說了,你學法律學到失去人性了。
? ? ? ?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法律知識和理性是食材,同情心和感性是鹽,放一點鹽之后這道菜就更好吃了——可是假如你連食材都沒有,就往空鍋里倒了一罐子鹽,你這是想齁死誰?
? ? ? ?你光記得羅翔大廚叮囑你要放鹽了,可是誰想到你連食材都不買。
? ? ? ?想要達到這種情與法完美協(xié)調的境界是非常難的,具備扎實的法學理論是基礎,只有法學理論這種技術性的東西弄扎實了,才有資格去融會貫通諸如道德、情感這類比較自由裁量的東西。如果一個法學生連基礎知識都沒吃透,連一是一、二是二的客觀判斷都還搞不清楚,那還想搞“情與法的協(xié)調”?洗洗睡吧。連法學生都是如此,更別提沒學過法律的民眾了。說句不好聽的話,大部分人對于羅翔教授“有些人學法學得失去人性”這句話的運用只是在給自己的“微博判案”找理由罷了:終于有一個不懂法還可以理直氣壯發(fā)表“判刑意見”的理由了——這個理由還是法學教授給的。
? ? ? ?由于最近幾天在微博上看到了太多不理性的言論,其中不乏用羅翔教授的這句話給自己做背書的,頓感無奈,有感而發(fā)。
? ? ? ?專業(yè)法學教育帶給人的影響不只是看了幾本法條這么簡單,有很多常人難以理解、難以接受的原則比如無罪推定、疑罪從無、證據(jù)裁判之類的對于法律人來說都是刻在骨髓里的,不會有絲毫懷疑動搖。沒有證據(jù)就是無罪,沒有什么可是但是值得扯的,這種對法治原則毫不動搖的堅持才是公平正義的唯一基礎。把這點做好了,我們再來談同情心的問題。
? ? ? ? 希望有些人不要只顧著放鹽,麻煩你先把菜買回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