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素
(1)第一類人受限于自己的能力或者太過貪婪,無法自己滿足自己的物質(zhì)需求和精神需求,他們只能通過一種強盜學說來強迫他人滿足自己的需求,最常見的有子女要無條件地順從父母,女人就是應該早點嫁了,當你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時,你就是在“搶奪”他們的利益,他們當然會攻擊你。
(2)第二類人有強烈的精神需求,其中一種是物質(zh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必須從精神需求中得到更多的滿足進行代償。他們依然受限于能力只能從簡單的事物或者說在自己的舒適區(qū)內(nèi)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第一類形成對應:孝子,賢妻良母。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明明物質(zhì)利益上讓步很多卻依然十分滿足,因為他們在精神方面得到了補償。當你戳破了他們的泡沫,他們物質(zhì)利益上已經(jīng)讓步了,現(xiàn)在被告知自己的精神滿足也只是一種自我安慰,他們無法接受,也要攻擊你。
(3)第三類人物質(zhì)需求或者精神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他們也受限于能力,并且不愿意在物質(zhì)需求上進行讓步,他們滿足精神需求的方式就是比較并進行攻擊,非第三類人也會有比較攻擊的行為,他們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學歷收入等優(yōu)勢,然后在比較中得到滿足。第三類人依然奉行強弱的比較邏輯,但是他們并沒有能力,所以只會從現(xiàn)有的“優(yōu)勢”中獲得比較的滿足感,比如說我是男性,你是女性,我要嘲諷你;我是健康的人,你是殘疾人,我要嘲諷你。除了物理上的“優(yōu)勢”,他們還有道德上的“優(yōu)勢”,但是這種優(yōu)勢是虛假的,他們往往是沒有道德的,比如說清華美院等類似事件,如果事件的主人公道德上真的有瑕疵,批評者的憤怒也有些過頭了,唯一的解釋是批評者平時面對主人公時是自卑的,現(xiàn)在我在道德上超越了你,我就要對你進行肆無忌憚地羞辱,以此來獲得心理上的平衡,這里的主人公也可以是個人。更進一步的還有角色扮演,對自己進行包裝,然后再攻擊,獲得虛假的比較中的精神滿足。
(4)第四類人則是愚蠢的圣母,懶得打字了,參考視頻提到的家庭美滿者。(以上并不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