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外國哲學史部分》2.5.3 伽利略
【本文轉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僅供學習參考】
3、伽利略(公元1564—1642年)
? 意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力學原理創(chuàng)始人之一。曾任大學教授、羅馬科學院院士。
? 他生活在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統(tǒng)治的革命時期。他反對封建宗教對科學的束縛,主張科學自由;在科學領域里堅持革新,反對守舊。他在數學、天文學特別是力學上有一定的貢獻。在天文學上,他研制成功一架可以放大到三十倍的望遠鏡;發(fā)現(xiàn)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有“山”和“海”;木星周圍有四個衛(wèi)星;太陽黑子和太陽自轉;火星和金星的位相;論證行星圍繞太陽運轉;銀河是一個星團等。在力學上,他推翻了亞里士多德關于“物體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理論,發(fā)現(xiàn)了自由落體定律,提出了牛頓第一、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闡述了力的合成定律,研究了擺的等時性和拋物體運動,確定了相對性原理,即物體的物理系統(tǒng)的等速直線運動,不影響該系統(tǒng)中所發(fā)生的一切過程的原理等。恩格斯肯定了伽利略的成就,指出當時“在數學、力學和天文學、靜力學和動力學的領域中獲得了偉大的成就,這特別是歸功于開普勒和伽利略,牛頓就是從他們二人那里得出自己的結論的”。[1]
? 他依據當時力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發(fā)現(xiàn),有力地批駁了封建教會和神學家們對哥白尼自心說的攻擊,進一步證實、捍衛(wèi)和發(fā)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一六三二年,他出版了《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批判了經院哲學所謂“天地之間有根本區(qū)別”的謬論;批駁了亞里士多德? ? ? ??托勒密所謂地球不動、是宇宙的中心的謬論,證明地球和行星一樣,是一個運動的天體,它不但繞軸自轉,而且和其他行星一起,繞太陽公轉;指出太陽系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陽。這部著作又一次沉重打擊了教會神學和經院哲學的統(tǒng)治,使哥白尼的日心說取得重大勝利,對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思想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教會認為,這部書比路德和加爾文的文章更加“可怕和有害”,會造成嚴重后果,因此把伽利略判處終身監(jiān)禁,并把該書宣布為禁書。
? 他的自然觀是機械唯物主義,認為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是無限的、永恒的,物質是由絕對不變的原子組成,并把物質運動歸結為普遍的機械運動。他認為認識自然界的出發(fā)點是觀察和實驗,通過歸納和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認識現(xiàn)象內部必然性是知識的最高階段,科學的規(guī)律應當由實驗來證明,反對離開觀察實驗的抽象推理,強調“自然科學的結論必須是正確的,必然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2]。但是他又認為世界上除了“自然的書”之外,還有所謂“救世的書”,理性“無權處理”宗教事務,在社會問題上承認神學的權威,未能擺脫宗教偏見。
? 伽利略作為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有一定的革命性,但也存在著動搖性和妥協(xié)性。他在教會的威脅下屈服了,教會對他作宣判時,他當眾表示悔過,并簽字聲明放棄哥白尼學說。魯迅指出:伽利略起初也“說地球在回旋,教徒要燒si他,他怕si,將主張取消了”[3]。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污點。
? 主要著作有《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等。
注: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534頁。
[2] 《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67頁。
[3] 《魯迅全集》第四卷4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