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卡: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
普希金和格林卡都創(chuàng)造了新的俄羅斯語言,一個是在詩里,一個是在音樂里?!顾鞣?
大名鼎鼎的普希金創(chuàng)作了《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這首詩,隨后由格林卡改編成一首浪漫曲。單單提及這兩個名字,世人就會情不自禁地立正行注目禮了。普希金重建了俄羅斯的語言,確立了俄語的語言規(guī)范,而格林卡則奠定了俄羅斯音樂的基礎,稱得上是“俄羅斯音樂教父”。這倆人是俄羅斯近代藝術(shù)的旗幟,倆人因此常被后人相提并論。 普希金和格林卡也年齡相仿,普希金年長5歲,生于1799年。格林卡是在自己的老師家第一次見到這位兄長的,從此兩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格林卡經(jīng)常把普希金的詩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也是思想源泉。因此有人說格林卡是“音樂里的普希金”。 這首《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浪漫曲,不僅是倆人珠聯(lián)璧合的杰作,在這首樂曲的背后,當然少不了一個女人,把他倆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她就是凱恩。 《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原詩名就叫《致凱恩》,“凱恩”全名安娜·彼得洛芙娜·凱恩,生于1800年,比普希金還小一歲。1819年,普希金在一個政府交通部上班,結(jié)識了一些比較激進的“十二月黨人”,經(jīng)常出入于圣彼得堡一些進步人士的文藝沙龍。在一次舞會上,普希金和凱恩相遇,墜入愛河。因普希金明顯的自由和反專制傾向,在1823年被抓,押解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從此被監(jiān)視,失去自由。兩年后,正當他陷于孤獨和痛苦中時,凱恩來自己姑媽家暫住,離看守所不遠,倆人便得以重逢、相談甚歡。但與凱恩的離別,普希金依依不舍,就此寫了《致凱恩》情詩,作為臨別贈言。 《致凱恩》是他的代表作,這首詩感情起伏跌宕,寫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看守所失去自由時,并不失去對自由的向往。 6年之后,普希金便和莫斯科第一美人岡察洛娃結(jié)婚了。自古紅顏禍水是非多,再6年后,普希金音與妻子的姘頭決斗,而倒在陰謀炮制的子彈下,卒于38歲。 ?普希金死后3年,格林卡也與妻子漸漸地形如路人,最終離婚。恰在此時,前面提到的凱恩的女兒:小凱恩出現(xiàn)了。他倆隨即墜入愛河,處在熱戀中的格林卡發(fā)現(xiàn)普希金當年的那首詩作——《致凱恩》。于是,便以此為題材,譜曲《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來向小凱恩表達愛意。
〈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質(zhì)量不輸《致凱恩》,是格林卡浪漫曲里的上乘之作。音樂旋律柔軟委婉,中間一段卻焦躁不安、感情壓抑,反映出詩人對愛情的不確定;但最后豁然開朗走向光明,表現(xiàn)出愛情給人生帶來無窮的動力和希望。是對愛情的歌頌,更是對人類美好情感的傳揚。 聆聽《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你會驚訝于音樂旋律和詩詞的韻律結(jié)合得天衣無縫,讓人不由地感嘆俄羅斯文學與音樂的偉大,也讓人切身體會到“音樂里的普希金”確實非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