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秋風樓
萬榮秋風樓
王心愛
《文物世界》 2013年
秋風樓是后土祠的壓軸之作,因漢武帝的《秋風辭》而得名,它坐落在山西省萬榮縣寶鼎鄉(xiāng)廟前村北的高崖上。整個秋風樓橫跨張儀古道,古道原為車馬官道,可并排通過兩輛大車,戰(zhàn)國時期魏國張儀曾經(jīng)此道入秦拜相??h志記載,秋風樓最早出現(xiàn)在明代,曾在后土祠以南建過。元以前為掃地壇上建秋風亭,目前留存的掃地壇上的秋風樓為清代同治年間建筑,應(yīng)該屬于清代遷建。
整個樓身高達32.6米,主體為三層樓,下部筑以高大的臺基,為掃地壇,南北穿通。東門雕字“瞻魯",西門雕字“望秦”,南面為登樓之正門,周圍磚砌花墻。漢武帝《秋風辭》碑珍藏在秋風樓的二三層之中。二層一塊,碑高0.82米,長1.87米,篆體陰刻,嵌在樓內(nèi)北壁上,碑體完整,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立。三層的一塊碑高0.58米,寬0.73米,行草陽刻,筆畫凝重,體態(tài)端莊。此碑系元至元年八年(1217年)所建,用木架鑲嵌豎于樓內(nèi)。
秋風樓兩側(cè)下方都有精雕的吊柱,共有28根,這28根柱子代表漢武帝的云臺28將。上層是十字歇山頂,共有36個挑角,象征隋末瓦崗寨36兄弟:每個玻璃挑角上都裝有彩色琉璃武將形象,共108個,據(jù)說象征梁山108將。它既象征著秋風樓的古老,又為秋風樓增加了藝術(shù)色彩。因為建筑群整體本來就位于高臺之上,再加上秋風樓的高大雄偉,便于望遠。游人憑欄遠眺,寬厚溫柔的黃河母親河,靜靜地流淌著,大西高鐵架橋斜跨其上,近處小麥、果樹、村莊盡在眼底。一幅安靜祥和之圖。面對黃河,又想起漢武帝。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頭頂上大雁鳴叫著向南歸去,大地上樹葉凋落,草木枯黃,漢武帝與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著樓船渡過汾河,但見河中心翻滾起白色的鱗鱗水波,這時樓船上宴飲正酣,簫鼓齊鳴,樂工歌伎們唱著舞著,與那艄公劃船的聲音上下相應(yīng)和,不絕于耳。觸景生情,于是就有了那首膾炙人口的《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fā)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秋風辭》中的“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句,把封建帝王既流戀于富貴,而又慨嘆人生易逝的矛盾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秋風樓整個樓體為木結(jié)構(gòu)交織而成,高32.6米,樓身每層為曲尺形結(jié)構(gòu),重檐依次而上,頂部結(jié)構(gòu)成十字歇山式。立體為四層出檐,周以回廊。樓體精巧、奇特,是國內(nèi)純木結(jié)構(gòu)建筑中罕見的珍品。該樓建筑共有四大特點:
1.第一層為正方形,面闊進深五間,南北直通,木柱林立,中間有4根通天柱,共同直通樓頂,周圍32個木柱,巧妙連成棋盤狀,共同支撐樓體。
2.該樓雖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但無論大小結(jié)口,均為榫卯套之,沒有一個鐵釘。這在中國樓閣式建筑中實為罕見。不得不讓人驚嘆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
3.它明露三層,隱于平座之內(nèi)卻有兩層暗層,實為五層。然而,在外面是看不見個中秘密。
4.秋風樓三層四滴水,十字歇山頂,斗供形態(tài)變化多端,極像云朵簇擁,鮮花盛開一般,又出檐挑角,角翼翹起,給人以凌空欲飛之感。
若是天公做美,再飄來幾朵白云,纏繞于樓頂,確有高聳入云之勢。正因其造型奇特,斗棋密布,云帶纏繞,甚為壯觀。
秋風樓向世人展示的是我們先人智慧的結(jié)品,是厚重的歷史文化的積淀和凝聚。
(作者工作單位:山西陽煤豐喜臨猗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