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難度
1.
人與人之間很難互相理解。
因為他們并不生活在同一個世界。
體制內(nèi)不能理解體制外,覺得那樣沒有安全感。體制外不理解體制內(nèi),覺得那里僵尸遍地。
生孩子的不能理解丁克的,覺得他們沒有愛心和責任。丁克的不能理解生孩子的,覺得他們丟掉了自我和空間。
三線城市的人替一線的不值,覺得他們沒有生活。一線城市的人替三線遺憾,覺得他們沒有夢想。
等等等等。
我們說著同樣的語言,受過同樣的教育,踏在同一片土地上,
但無法理解彼此。
2.
端午回家吃飯。
當我重申三五年內(nèi)不考慮要孩子的時候,父母再一次瞪著眼睛看著我,就像看一個匪夷所思的怪物。
“為什么?”
“因為我不是很喜歡小孩。”其實理由我寫過兩千字,只是懶得說。
“怎么可能?”他們幾乎同時大搖其頭,“小孩多可愛?。 ?/p>
然后談話就僵住了。
在長輩們的觀念里,“人都喜歡小孩”是一條基礎(chǔ)的宇宙真理,是不言自明的。所以當有人否定這個公理的時候,他們竟一時組織不出反駁的語言。
我能理解人們看到人類幼崽時本能的溫暖感,可能大概和我看到一只小貓的心情一樣。
說到這里,我也不止一次聽到有長輩勸我扔掉我的貓,對孩子不好。
好,這時候雙方觀念相反的有兩件事了。
對長輩們來說,孩子是人生意義,貓則可有可無。
我呢,覺得只有本人是人生意義,而貓是我的家人。它還跟我姓呢。
我們要怎么說服對方?
我們做不到。因為我們的價值觀是相反的。
我的好是他的壞,我的痛苦是他的快樂,我的蜜糖是他的砒霜。
溝通,只會讓雙方都迷惑一件事:
你為什么非要把左說成右?
3.
我們并不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可是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他們看著另一個人跳進他們以為的深淵,便連忙掏出繩索把他捆回來。
但在對方的世界里,那所謂的深淵是通天大道。
雙方都沒有意識到這點,于是雞同鴨講,爭執(zhí)不休。末了捆人的還很委屈,我都是為你好啊,怎么不領(lǐng)情呢。
這和說服技巧沒有關(guān)系。
比如豆腐腦咸黨和甜黨的分歧。哪怕你當過一百次最佳辯手,動之以理曉之以情,都不可能說服一個豆腐腦咸黨相信“甜豆腐腦更好吃”。
因為雙方對于“好吃”的概念是相反的。
而且,你的豆腐腦“客觀上”一定比他的好吃嗎?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的。就像考不考編,回家還是出去闖,結(jié)婚還是單身,要不要生孩子,奮斗還是咸魚,要夢想還是生活……
所有人生選擇,都沒有標準答案的。
你不能說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
因為生活的環(huán)境截然不同,價值觀和某個選擇的結(jié)果,也都不會一樣。
4.
原本相互理解的人,各自走進不同的世界,是很常見的事情。
比如父母都是體制內(nèi)的,孩子搞了互聯(lián)網(wǎng)。
比如從小一起長大的閨蜜,一個獨身主義,一個結(jié)婚生子。
比如一對大學(xué)生情侶,女生想出國讀研,男生要回家上班。
這時候就會出現(xiàn)很多煽情的語句,比如父母只能看著孩子遠去的背影啦,發(fā)小說我們從小無話不談如今相見陌路啦,或者我們曾相愛想到就心酸啦。
是很讓人難過,但人要學(xué)著習(xí)慣這件事情。
很多人沒法習(xí)慣。
他們使勁地說服,爭吵,哭鬧或者威脅。有人說你翅膀硬了就別回這個家,有人說你變了你說過的話都是騙人的。他們非要證明世界就該是靜止的,所有人,尤其是曾經(jīng)的伙伴,都必須永遠生活在原地——屬于自己的原地。
比如父母說在外面給人打工多不穩(wěn)定,還是回老家考個編制是正經(jīng)。
比如閨蜜說你年紀也不小了,再不結(jié)婚嫁不出去了。
比如男生勸女孩,國外壓力那么大,人干嘛活的那么累呢。
有用嗎?
那些人會回來嗎?
所以說啊,不要說服,不要爭吵,不要滿口的為你好,也不要哀嘆你變了。
都沒用。
人們互相對著對方大喊,會發(fā)現(xiàn)隔著群山萬壑,聽不見聲音。
我們并不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人與人的溝通,難度等同于跨物種的交流。
只要不懷著錯誤的預(yù)期,社交乃至生活,都會輕松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