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金陵十三釵》的靈感來源,以一人之力,從人間煉獄救出上萬婦孺

今天,是我國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the National Memorial Day for Nanjing Massacre Victims)。
在82年前的那場血色蔓延的屠戮中,有這樣一位西方女性,她的女子學(xué)校保護了上萬名中國婦孺難民。

美國政府要求她離開,但她執(zhí)意留下:
“我認為我不能離開……就像在危險之中,男人們不應(yīng)棄船而去,女人也不應(yīng)丟棄她們是孩子一樣!”
她是金陵女子文理學(xué)院的主任,也是《金陵十三釵》的最初靈感來源,她就是美國人明妮·魏特琳(Minnie Vautrin),一位不該被歷史遺忘的人。

She was a woman of courage and conviction. As a key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Red Cross, Vautrin directed the efforts to specifically protect women and girls from the Japanese soldiers.?
明妮·魏特琳是一個有勇氣和信念的女人。作為國際紅十字委員會的重要成員,魏特林指明要努力特別保護婦女和女童不受日軍侵害。
In the days and months leading up to the occupation of Nanjing, foreign nationals living in the capital city played a key role in resisting the Japanese assault. Those who chose to remain served both as witnesses to history and as emblems of courage.
在南京淪陷前的數(shù)月里,居住在南京的外國人在抵御日本的暴行中發(fā)揮了關(guān)鍵作用。那些選擇留下的人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勇氣的象征。
01?金陵人的“華小姐”

1886年,明妮·魏特琳(Minnie Vautrin)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西科爾小鎮(zhèn)的一個鐵匠家庭。因為貧窮,12歲時,魏特琳被送到鄰居家生活,冬天最冷的幾個月都在放牛,她從小就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勤奮勇敢的個性。

魏特琳深深了解貧困對于一個孩子渴望學(xué)習(xí)的阻礙,從小就夢想著成為一名老師的她,經(jīng)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成功做到了。這也讓她意識到,“如果想接受教育,就必須走自己的路”。
1912年,畢業(yè)成績優(yōu)異的魏特琳加入了海外基督教傳教士聯(lián)合會,被派往中國。她花了兩年時間學(xué)習(xí)中國語言和文化,并根據(jù)自己姓Vautrin的諧音給自己起名華群。
那時的中國,倡導(dǎo)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魏特琳對這些完全不能理解和接受,她決心致力于幫助窮人和促進婦女教育。
在傳統(tǒng)思想難以顛覆的環(huán)境下,魏特琳排除萬難在合肥建立了合肥三育女中,并擔任校長。
In Hefei, she saw that poverty was prevalent and most of the Chinese women were illiterate. She was determined to devote her life to helping the poor and promoting women's education.?
在合肥,她看到了貧困的普遍存在,大多數(shù)中國婦女都是文盲。她決心致力于幫助窮人和促進婦女教育。
After months of effort, she established a girls' middle school there. For recruiting students, she tactfully rectified the parents' old belief that it was a total waste to educate their daughters.
經(jīng)過幾個月的努力,她建立了合肥三育女中。為了招收學(xué)生,她巧妙地說服學(xué)生父母,轉(zhuǎn)變“女子讀書無用”的舊觀念。
1919年,她又回到美國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xué)的碩士學(xué)位,成為南京金陵女子大學(xué)(1930年以后改名為金陵女子文理學(xué)院)的代理校長。

在金陵(今南京),她先是增設(shè)教育行政管理課程,培養(yǎng)女中的教師和行政管理人才。后又通過募捐在金大附近買地蓋教室,專門招收附近的貧困孩子,鼓勵金大的女學(xué)生擔任教師,在中國首開學(xué)生教學(xué)實習(xí)制度。



At Ginling, she?led her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free clinic and elementary school for poor neighbors. On weekends she often visited the poor and helped them solve their problems. They affectionately called her their Miss Hua.
在金陵,她帶領(lǐng)學(xué)生為貧困的居民建立了免費的診所和小學(xué)。在周末,她經(jīng)常拜訪窮人,并為他們解決問題。因為她的中文名字叫華群,所以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華小姐”。

魏特琳認為,這些都是推廣中國女子教育的基礎(chǔ)。對這個陌生國度的女人們,魏特琳有一種天生的責任感。
02 血海中的“生命孤島”

這位在中國教書28年的美國女性,對于這片東方熱土的感情非常深厚。
1937年11月下旬,攻占上海的日軍兵分三路向南京進逼包抄,戰(zhàn)爭陰影瞬間即至。一些在南京的外國教授和杭立武商議,一旦日軍攻入城池,他們計劃仿效上海,在南京建立難民安全區(qū)。

時任金陵女子文理學(xué)院教務(wù)長的魏特琳,主動提出了一個方案:將金陵女院作為難民安全中心。
她致信美國駐華大使館說:“金陵女子文理學(xué)院從地理位置和建筑物的牢固性來說,作為安全中心再合適不過了?!?/p>
魏特琳沒有想到,她的這個建議在隨后的日子里,會成為壓在自己肩上難以想象的重負。

Vautrin turned Ginling into a special camp for women and children. She protected the campus with American flags and?proclamations, issued by the American Embassy, to show the Japanese soldiers that Ginling was an American institute and deter them from entering the college.
魏特琳將金陵女子文理學(xué)院變成了一個為婦女和兒童設(shè)立的特殊營地。她拿著美國國旗和美國大使簽發(fā)的公文來保護校園,警告日本士兵,金陵女院是美國的機構(gòu),以此阻止他們闖進校園。
proclamation [.prɑkl?'me??(?)n] n.宣言;公告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大屠殺開始,整個城市火光漫天。
金陵女子文理學(xué)院是專門收容婦女兒童的難民所,南京淪陷后,越來越多的女性進來躲避。魏特琳絲毫不敢懈怠,一面組織校內(nèi)教職員工巡邏校園,一面請來為“國際安全區(qū)”服務(wù)的外籍男士輪流守夜。
她每天奔波在學(xué)校各處,將校園里做實驗用的雞鴨、教師宿舍里的牛奶果醬和喊叫著的婦女,從日本兵手里一一奪回來。日軍咒罵她,用血跡斑斑的刺刀在她臉上亂晃,甚至打她耳光,但魏特琳毫不退讓。
She spent her day and night rushing to wherever the soldiers intruded on the campus to keep them out.?Some of them became so angry that they slapped her face. They threatened her with their bloodstained bayonets.
她整日整夜地在學(xué)校各處驅(qū)趕隨時闖進來的日本士兵。被惹毛了的日本士兵打她耳光,掏出帶血的刺刀威脅她。
One night, they demanded that she leave the campus. She replied, "This is my home. I cannot?leave".??
有一天夜里,日本人命令她離開學(xué)校。她回答道:“這是我的家,我不走?!?/span>
很快,這里也成了日軍的“眼中釘”。
1937年12月17日,兩個日本兵前來滋事,把魏特琳困在前門,其他人乘機從后門闖進樓里輪奸三名婦女,還搶走了十二名姑娘。
魏特琳在12月17日的日記中寫道:
(?Fridy,?December?17,?1937?)?
……A?stream of weary wild-eyed women were coming in. Said their night had been one of horror; that again and again their homes had been visited by soldiers. Twelve-year-old girls up to sixty year old women raped. Husband forced to leave bedroom and pregnant wife at point of bayonet.
1937年12月17日,星期五
又有許多疲憊不堪婦女進來了,她們用驚恐的雙眼看著我說她們度過了一個怎樣恐怖的夜晚。日本兵不斷地光顧她們的家。上至七十多歲的老嫗,下到十來歲的小女孩統(tǒng)統(tǒng)被他們糟蹋; ?丈夫們被迫離開臥室,懷孕的妻子被刺刀剖腹。

這件事的發(fā)生,打開了學(xué)校的缺口。日本開始每天派10-20群日本兵到學(xué)校抓人,他們從學(xué)校的大門、側(cè)門強行入內(nèi),還翻墻進校園,甚至夜間從學(xué)校低矮的籬笆上爬進來,在無燈光的大樓里,樓上樓下亂摸一氣,摸著哪個就強奸哪個。
魏特琳開始去日本領(lǐng)事館不斷抗議,在她的強烈要求下,日本領(lǐng)事同意她在學(xué)校門口張貼告示,禁止日本兵無理闖入,并派來憲兵維持秩序。
可是,這張告示也并沒有換來應(yīng)有的和平。1938年1月28日,日軍宣布關(guān)閉所有的安全區(qū),所有難民必須在2月4日前回到家里。魏特琳決定不顧日軍的命令,盡自己所能讓她們留下,并收留屬于別的難民營、回過家但無法待下去的女性。

魏特琳不僅保護女性,還幫助她們尋找失蹤的親人。
每天早上,她都派員工到難民中去登記,寫上失散人的姓名,然后由她轉(zhuǎn)交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或交日本使館,催促他們設(shè)法尋找。
魏特琳一直想方設(shè)法改善難民的生存環(huán)境,她請來外國醫(yī)生為難民看病、打預(yù)防針,為兒童弄來奶粉和魚肝油,為女難民開辦學(xué)校,補習(xí)文化知識……

在那些孤立無援、極度恐懼的中國人眼里,魏特琳就是“希望”的化身、現(xiàn)世的“活菩薩”,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甚至每天都為魏特琳磕10個頭。

直到1938年5月31日,最后的6個難民營關(guān)閉后,這里還收容著800多名婦女。
在那些恐怖與絕望的日子里,魏特琳不斷地安慰與鼓勵難民,給予她們堅持的信心和勇氣,她反復(fù)告訴大家:“中國沒有亡,中國不會亡,日本一定會失??!”
03?? “希望女神”最終無法救贖自己

此前,魏特琳為建立國際安全區(qū)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但由于日軍瘋狂地強奸、屠殺,驚恐萬分的女人和孩子們紛紛涌入,最多時超過一萬人,魏特琳要承擔大量的管理工作,壓力頓時增大,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她的預(yù)期。

Ginling Women's College served as a refugee haven, harboring up to 10,000 women in buildings designed to accommodate between 200 and 300 people.?
金陵女子學(xué)院成為了一個避難所,在本來只能容納200至300人的建筑物中容納了上萬名婦女。
Vautrin guarded the college with the motto: "Whoever wants to go through this gate will have to do so over my dead body."
魏特琳以這樣的警告守衛(wèi)著這所學(xué)校:“任何想走進這扇門的人都必須從我的尸體上踏過去?!?/span>

魏特琳每天都看到大批的中國男人含淚把她們的妻子、女兒甚至母親送入這里,自己站在門口久久不愿離開。“但此一別,也可能是永訣”,那種看著親人遭受暴行的鉆心疼痛,誰都不愿經(jīng)歷。
有一次,她看見一個中國小男孩戴著太陽旗的臂章來給姐姐送飯,便上前說:“你不用佩戴太陽旗,你是中國人,你們的國家沒有亡!你要記住是哪年哪月戴過這個東西,你永遠不要忘記!”

正是由于長期勞累和過度的精神壓力,魏特琳患了嚴重的憂郁癥。1940 年5月14日,在多方的勸說下,魏特琳離開金陵女子文理學(xué)院回國治病。
日軍在南京城中的暴行使魏特琳精神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她病情不僅沒有好轉(zhuǎn),還眼看著自己一步一步滑向懸崖邊緣?!?/p>
1941年5月14日是魏特琳離開中國一周年的日子,這位一向堅強倔強的女性卻選擇了打開廚房的煤氣,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她在生命的最后幾天里曾對友人說,假如她還能再生一次,她還要為中國人民服務(wù),中國是她的“家”。

在她生前,魏特琳寫下了大量日記。她從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的日記中,詳細記載了在日本占領(lǐng)下南京的情形,總計57萬字。
《魏特琳日記》,不僅真實記述了日軍的種種暴行和個人遭受的巨大情感創(chuàng)傷,更成為南京大屠殺研究的珍貴史料。

From August 12, 1937, to April 1940, Vautrin kept a daily diary, recording war crimes committed by Japanese troops in Nanjing. The documents and photos she collected, together with her diary in Nanjing, have been import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he study of the Nanjing Massacre.
從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魏特琳每天堅持記日記,記錄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戰(zhàn)爭罪行。她收集的文件和照片,連同在南京的日記,一直是南京大屠殺研究的重要歷史資料。
美籍華裔作家張純?nèi)?,也是魏特琳的校友,在為新書《南京大屠殺》?zhí)著到近乎偏執(zhí)的搜索中,發(fā)現(xiàn)了這本險些被世界遺忘的日記。

張純?nèi)缭跁袑ξ禾亓杖绱嗣枋觯?/p>
“在一個幾乎變成虛構(gòu)的傳奇中,由于天天面對日本人的殘暴的行為,一個脆弱的、疲憊的女人永遠無法恢復(fù)其身心所受的創(chuàng)傷,這一切很少有人知道?!?/span>
2005年,與張純?nèi)缬羞^幾面之緣的華裔女作家嚴歌苓,以明妮·魏特琳的日記為靈感,寫下了中篇小說《金陵十三釵》。

“秦淮緩緩流,盤古到如今,江南錦繡,金陵風(fēng)雅情……”電影中,為了保護女學(xué)生,十三名“風(fēng)塵”女子緩緩走出學(xué)校、走向日軍。
而在那段歷史中,上萬名婦孺因為這位同樣柔弱的女性,免遭屠戮得以存活。保護難民的使命感讓她在血淚中堅強,然而離開戰(zhàn)火的她終于承受不住非人的精神折磨倒下了。
去世后,她的墓碑上刻著四個漢字——“金陵永生”。

來源:中國日報雙語新聞(ID:Chinadaily_Mobile)
綜合:央視新聞 中國日報《魏特琳日記》
編輯:陳月華
實習(xí)生:崔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