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要飯窮都督,魯肅帶兵面都督,這兩句歇后語,有一句說的是真事?

在我們老家,有兩句歇后語,那就是“周瑜要飯——窮都督”,“魯肅帶兵——面都督”。這兩句歇后語,前一句是批評對方嘴碎,取的是“都督”的諧音“嘟嘟”,方言是“嘟囔”、“磨嘰”、“碎嘴子”的意思;“面都督”就是“面嘟嘟”,相似的是“胖嘟嘟”,意思大概是發(fā)面團一樣軟弱厚道的老好人。
在《三國演義》里,周瑜是一個精通音律、熱愛生活的大帥哥,魯肅要是像范進一樣娶了屠戶之女,是要被老丈人罵“爛忠厚沒用”的——厚道的魯肅總是白不厚道的諸葛亮忽悠,好不容易狠下心來請關(guān)羽過江談判,又成就了關(guān)老爺“單刀赴會”的美名,自己則被嚇得差點沒命:“云長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魯肅魂不附體,被云長扯至江邊?!?/strong>

《三國演義》是尊劉貶曹藐視東吳的,風(fēng)流倜儻的周瑜被刻畫得小肚雞腸,尤其是呂蒙白衣渡江,更是為他們贏得了“江東鼠輩”之稱。
評價歷史人物,不能以演義小說為依據(jù),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從三國史料中尋找“窮都督”和“面都督”的出處,細看之下我們就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以為是虛構(gòu)調(diào)侃的那件事居然是真的,原以為比較貼切的比喻,居然與歷史人物的真面目存在巨大反差。
周瑜出身于江東望族,周家世代高官,比“四世三公”的袁紹也差不了多少:“周瑜字公瑾,廬江舒(安徽省廬江縣)人也。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strong>
東漢都城洛陽,洛陽令跟北宋的開封府尹差不多:“縣萬戶以上為令,不滿為長。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長,四百石;小者置長,三百石?!?/strong>
洛陽令是東漢最大的縣令,手下屬員比郡守還多,享受中縣縣長待遇的就有十八人之多:“洛陽令秩千石,丞三人四百石,孝廉左尉四百石,孝廉右尉四百石。員吏七百九十六人,十三人四百石。鄉(xiāng)有秩、獄史五十六人,佐史、鄉(xiāng)佐七十七人,斗食、令史、嗇夫、假五十人,官掾史、干小史二百五十人,書佐九十人,修行二百六十人。”

周瑜并沒有跟隨父親周異去洛陽,而是一直在廬江舒縣守著祖產(chǎn),孫堅起兵討董,就曾住在周家大宅,與周瑜同歲的孫策升堂拜母,跟周瑜親如兄弟。
周家是江東一等望族,也是孫堅起兵的最大資助者,說他會去要飯,這件事很多人都不相信,但在歷史上卻實實在在發(fā)生了,他“要飯”的“施主”,就是本文要說的“面都督”魯肅:“周瑜為居巢長,將數(shù)百人故過候肅,并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jié),定僑、札之分?!?/strong>
袁術(shù)原本是想用周瑜為將,周瑜不愿意跟著他干,就要求去居巢當(dāng)縣長,袁術(shù)批準(zhǔn)了。周瑜自求為居巢長,實際是想席卷居巢人馬錢糧去投奔好哥們兒孫策。
居巢戶不過萬,資源有限,所以周瑜帶著數(shù)百人走到魯肅家鄉(xiāng)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就斷頓了。
漢末亂世,有糧才能有兵,即使是善待士卒的關(guān)羽,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也會全軍潰散。周瑜眼看自己那幾百人要餓得跑路,就去找“家富于財,性好施與”的魯肅商量。魯肅二話不說,就指著三十六萬斤(漢朝一斛一百二十斤)的大糧倉說:“這一倉庫,全是你的了!”

“指囷相贈”后來成了一句成語,“周瑜要飯”之說就是從此而來——大家可能沒想到,“窮都督”這句歇后語居然是真的,而魯肅是不是“面都督”,咱們還得繼續(xù)從史料中去尋找答案。
魯肅面不面,咱們還得從“單刀赴會”說起:那一場談判,雙方其實都是“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
魯肅敢?guī)е话蜒毒透嚁仡伭嫉年P(guān)羽會面,而且說話的時候一點都不慫,他大喊大叫訓(xùn)斥插話的關(guān)羽手下,不知道是不是周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strong>
我們細看三國史料,就會發(fā)現(xiàn)這場益陽單刀會的時候,劉備也從西川趕回了荊州,說劉備帶兵入川后再沒跟關(guān)羽見過面,是不符合史實的:“建安二十年,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guān)羽入益陽?!?/strong>
公安是劉備的荊州治所(相當(dāng)于首府),劉備在拿下西川后又帶兵五萬返回荊州,并命令“駐江北”的關(guān)羽到益陽與魯肅對峙,他們沒有見面商量談判條件,顯然是不可能的。

劉備拿下西川后就新娶吳懿的妹妹為正妻,肯定是不愿意再跟二舅哥孫權(quán)見面,魯肅和關(guān)羽那次單刀會,實際是代表兩家主公談判,談判的結(jié)果是“江夏、長沙、桂陽東屬(歸孫權(quán)),南郡、零陵、武陵西屬(歸劉備)”。
一下子劃出去三郡,這種重大決策,顯然不是關(guān)羽有權(quán)決定的,劉備必然已經(jīng)對關(guān)羽面授機宜,劃出了談判底線。通過這場談判,魯肅替孫權(quán)“要回”了荊州三郡,也算滿載而歸。
魯肅和孫權(quán)索要江夏、長沙、桂陽(原太守是趙云)卻不要原本有一半屬于東吳的南郡,可見魯肅“用心險惡”——我們看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的割據(jù)形勢圖就知道,南郡是對抗曹操的前線,誰占據(jù)南郡,都要面對曹仁駐守的襄樊,劉備沒有南郡,就跟曹操不搭界。
要想讓劉備跟曹操死磕,就必須把東吳占據(jù)的半個南郡也“借(實際是換)”給劉備,要不然劉備就會躲在東吳的背后悶頭發(fā)展,曹操想打他,也打不著。

劉備和諸葛亮著急借南郡,可能是急于消滅曹操興復(fù)漢室,也可能是不好意思打?qū)O權(quán),要擴充地盤就只能打曹操,所以他們要以南郡為北上滅曹出發(fā)點,這實際是上了魯肅的惡當(dāng)。
我們細看三國頂級謀士,就會發(fā)現(xiàn)魯肅跟賈詡有些相似。賈詡是只顧自己,魯肅也沒有興復(fù)漢室的念頭,他的的“榻上策”,實際是讓孫權(quán)篡漢:“漢室不可復(fù)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guī)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wù)也。因其多務(wù)(趁著曹操在北方打袁紹殘部和烏丸鮮卑的機會),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jù)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yè)也?!?/strong>
魯肅絕不是漢朝忠臣義士,在這一點上,他跟賈詡和諸葛亮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而且此人一點都不面,而是很強硬,其武功也很高強:“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jié),好為奇計。天下將亂,乃學(xué)擊劍騎射,招聚少年,給其衣食,往來南山中射獵,陰相部勒,講武習(xí)兵。”

看完上述史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周瑜要飯是真的但并不丟人,在漢末亂世,有兵有糧腰桿子才硬,劉備不但要飯而且要兵,曹操不但給劉備發(fā)俸祿,還多次借兵給他。
周瑜雖然出身于名門望族,但一分錢憋倒英雄漢,他也有朝別人要飯吃的時候,但是魯肅卻絕不是一個“面兒都(這里念兜,也是方言,意思是懦弱無力)”,所以“魯肅帶兵——面都督”肯定是不準(zhǔn)確的。
讀史之樂,就在于那里面的很多事情都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guān),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衍生的歇后語和成語更是妙趣橫生,熟讀三國史料的讀者諸君,對東吳這兩個“都督”可能還有更深的了解:在您看來,周瑜和魯肅是怎樣的兩個人物?他們跟關(guān)羽諸葛亮相比,誰更勝一籌?“榻上策”與“隆中對”相比,哪個長遠戰(zhàn)略規(guī)劃的可行性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