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旅美華裔學者:美國西南部巖刻發(fā)現(xiàn)商朝文字與疑似印度河谷字符

2023-07-05 09:05 作者:一菍執(zhí)著  | 我要投稿

美國西南部巖刻中發(fā)現(xiàn)的商朝文字與疑似印度河谷字符

(中文版)

作者:?Vi

(旅美華裔學者,授權(quán) 廣百宋齋@道非常 發(fā)布)

發(fā)布時間:?2023年6月

摘要

美國西南部有著不計其數(shù)、風格多樣、不同時期的的巖刻(Petroglyph),本文著重于討論和分析在A地和B地的巖刻群中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可觀的商朝文字,以及在B地發(fā)現(xiàn)的疑似印度河谷字符。兩地所發(fā)現(xiàn)的商朝文字巖刻可以分為三類:商王名號、與商王相關(guān)的字、與祭祀和占卜活動有關(guān)的字。B地所發(fā)現(xiàn)的疑似印度河谷字符的巖刻則包含一組非常獨特的符號。尤其值得關(guān)注的是,在B地發(fā)現(xiàn)的商朝文字和疑似印度河谷字符的刻寫風格一致,可以推斷是同期或同一(批)人所為。本文呈現(xiàn)系統(tǒng)性證據(jù)來證明美國西南部巖刻中存在商朝文字。

簡介

巖刻(Petroglyph)是指除去深色的巖石表面,顯露出下層顏色較淺的部分所構(gòu)成的圖案和形象,而巖畫(Pictograph)是指用涂料涂抹于巖石表面所形成的圖案和形象。一般來說,巖刻的顏色越深,表明其時間越久,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新露出的顏色又會漸漸地變暗,但這也不絕對,巖刻變色的速度因環(huán)境與氣候的不同而不同。世界各大洲都有巖刻分布,而美國西南部是世界上巖刻分布最集中的區(qū)域之一,有著數(shù)量眾多、風格多樣、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巖刻,其中已知的最古老的巖刻的斷代為至少一萬多年前,本文著重于討論和分析在A地巖刻群中發(fā)現(xiàn)的商朝文字,以及在B地巖刻群中發(fā)現(xiàn)的商朝文字和疑似印度河谷字符。

美國學者John A. Ruskamp, Jr. 在“Asiatic Echo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ictograms in pre-Columbian North American Rock Writing (《亞洲回聲:前哥倫布時代北美巖刻中的中國古代象形字的辨識》)” 一書中,列舉了在北美巖刻中辨識出的中國古代象形字。我對該書中的許多字的辨識有不同的看法,但也認同該書中某些字的辨識,本文會談及這些字并且揭示還未被他人發(fā)現(xiàn)的許多商朝文字巖刻與一些疑似印度河谷字符的巖刻。本文呈現(xiàn)系統(tǒng)性的證據(jù)來證明美國西南部存在商朝文字。

商朝、商朝文化、商朝文字

商朝 (公元前1599年-公元前1059年,根據(jù)廣百宋齋/道非常的天文考古結(jié)論) 是中國史籍中記錄的第二個朝代,史記記載,商在商朝之前是夏朝的一個方國。商被學界劃分為先商、早商和晚商,先商是指方國時期的商,早商是從成湯建立商朝開始 (公元前 1599年)到盤庚遷都于殷 (今河南安陽),晚商始于盤庚遷都于殷 (約公元前1300年) 終于商朝滅亡(公元前1059年)。

道非常認為武王伐紂牧野之戰(zhàn)發(fā)生在公元前1059年12月9日,當天出現(xiàn)的系列重大天象完全符合多種史料文獻的記載。


商王不但是最高政治和軍事統(tǒng)帥,還控制著祭祀和占卜的權(quán)利。為了顯示其統(tǒng)治的合法性,商王非常重視對神明和已故先祖的祭祀。而占卜,從國家大事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商王的生活中扮演著另一個重要角色。


甲骨文和金文是商朝的兩種文字,也是已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大多刻在龜甲和牛肩胛骨上,主要記載的是在位商王的占卜和祭祀活動。金文鑄或刻在青銅禮器、兵器等器物上,內(nèi)容包括統(tǒng)治者姓名、禮儀場合、祭祀活動等。金文的寫法和甲骨文大體一致,因其刻在國之重器上,字體顯得比甲骨文更正式和莊重,周朝也有金文,但本文所引用的都是商朝的金文。


幾乎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每個字都有多種寫法,比如“大”字,在甲骨文中就可以找到100多種寫法,雖然寫法很多,但萬變不離其宗,每個字在不同寫法中的主體結(jié)構(gòu)是基本不變的?!靶W堂甲骨文、金文數(shù)據(jù)庫”收錄了2548個甲骨文單字的共24701種寫法和3953個金文單字的共38837種寫法?!耙笃跷臏Y甲骨文數(shù)據(jù)庫”收錄了234762張甲骨文照片。本文以這兩個數(shù)據(jù)庫為依據(jù)來比對商朝文字和相關(guān)的巖刻。

關(guān)于本文“商朝文字”一詞的解釋

目前中國境內(nèi)已發(fā)現(xiàn)的商朝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年代被學界認定為始于公元前 1200 年左右的商王武丁時期,而商朝是公元前1599年建立的,這之間差了約400年。商人是否在武丁時代之前使用任何文字尚不得而知,然而,中國境內(nèi)出土的晚商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已經(jīng)是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統(tǒng),各有4000多個單字和固定的句法。合理的推論是武丁時代之前,甲骨文和金文有著一個發(fā)展的過程,那時商人已經(jīng)使用文字,因此,本文“商朝文字”一詞涵蓋整個商朝時期商人所使用的文字,本文會具體討論美國西南部所發(fā)現(xiàn)的商朝文字巖刻屬于哪個時期。

印度河谷字符 (the Indus Script)

印度河谷文明 (約公元前 3300年-約公元前1300 年) 是一個青銅時代文明,繁榮于現(xiàn)在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地區(qū),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是該文明的兩個重鎮(zhèn)。在眾多的印度河谷文明的聚落中,已經(jīng)出土了大量刻有符號的印章石和少量刻有符號的陶片、金屬、牛角等文物,這些文物上的刻符被稱為“印度河谷字符”。

印度河谷字符有大約 419 個不同的符號 (Shaughnessy et al 2011),基本都是象形字符,絕大數(shù)尚未被破譯。一些中國學者已經(jīng)注意到印度河谷字符和甲骨文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例如,何崝在“商代文字來源缺失環(huán)節(jié)的域外覓蹤——兼論三星堆器物刻符”一文中列舉了一些甲骨文和印度河谷字符中相同或相似的文字符號。


商王名號與商王世系

一般來說,商王的名號由兩個字組成,前一個字大體是修飾詞,如“大”、“中”、“小”、“太”、“武”等,后一個字取自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構(gòu)成干支系統(tǒng)——“一個復雜的反映宇宙運行的歷法系統(tǒng)”,這些字對古人來說極為神圣和重要,所以天干被用于商王名號(Wu & Wu 2014)。學界對商王的名號使用于何時并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張福祥認為商王的名號從他們出生起就已經(jīng)決定了,和他們的私名一樣,在活著的時候就已經(jīng)使用,死后才變成其謚號(張福祥?2006)。

《史記-殷本紀》記載了商王的世系(表1)。請?zhí)刈⒁獗?中黃色標出的幾個商王名號,這些就是目前美國巖刻中所發(fā)現(xiàn)的商王名號。

商王世系?(司馬遷): (表1:不同時期的商王世系)

先商時期的商王

契→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圉→ 冥→ 振→ 微→?匚丁→?匚乙→?匚丙→ 主壬→ 癸→

早商時期的商王

1. 成湯→?大丁?(即位前已經(jīng)去世)→ 2. 外丙→ 3.?中壬→ 4.?大甲→ 5. 沃丁→ 6.?大庚→ 7. 小甲→ 8. 雍己→ 9. 太戊→ 10. 中丁→ 11. 外壬→ 12. 河亶甲→ 13. 祖乙→ 14. 祖辛→ 15. 沃甲→ 16. 祖丁→ 17. 南庚→ 18. 陽甲→

晚商時期的商王

19. 盤庚→ 20. 小辛→ 21. 小乙→ 22.?武丁→ 23. 祖庚→ 24. 祖甲→ 25. 廩辛→ 26. 庚丁→ 27. 武乙→ 28. 太丁→ 29. 帝乙→ 30. 帝辛

本文中所討論的巖刻概述

本文討論的商朝文字巖刻中,最突出的一類是商王的名號,例如,在A地巖刻群中可以識別出4位早商時期商王的名號,而其中3位商王的名號又在B地巖刻群中出現(xiàn),并且數(shù)量可觀;第二類是與商王相關(guān)的字,如“王”字、“皇”字、“子”字(商王姓氏)等;第三類是與祭祀和占卜有關(guān)的字。B地非常特殊,在該地不僅可以看到數(shù)量可觀的商王名號和商朝文字巖刻,還可以看到一些與印度河谷字符相似的巖刻,同一塊巖石上即刻有商朝文字,又刻有印度河谷字符,并且創(chuàng)作風格和手法一致,可以推斷是同期或同一(批)人所刻。

美國學者Ruskamp書中所談到的A地的一塊大石上的巖刻

在美國學者 Ruskamp 的書中, 著重敘述了A地的一塊大石上的巖刻,并把這些巖刻與相應的中國古字做了匹配(圖1)。


圖1:Ruskamp書中對某塊大石上的巖刻與相應的中國古字的匹配 (Ruskamp 2022: 163)

關(guān)于圖1 中所匹配的中國字,我同意其中對“大甲”,“庚” 和“卩”的辨識,也同意這些字的內(nèi)容是與獻祭 (Ruskamp 2022: 80)有關(guān),但是, 除了我同意的部分,我對該大石上的其它字有不同的辨識與解讀,并且,我認為這些就是商朝文字,而不是任何其它朝代的中國古字。圖1中的大石在下文中被稱為“一號大石”。


對A地巖刻群中的5塊大石上的巖刻的辨識與分析

我對這些巖刻的辨識主要基于兩個因素:一是所能找出的對應的商朝文字,二是這些字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

1. 一號大石上的巖刻的辨識與分析

1.1 “大甲” (圖 2)

“大甲”, 商朝第4任王的名號 (表 1), 由“大”和“甲”兩個字組成?!按蟆?在商朝文字中表現(xiàn)為“一個正面直立的人兩臂向外展開” (圖2B),而“甲”在商朝文字中表現(xiàn)為“一個十字”或“一個帶著框的十字” (圖 2C),圖2D列舉了甲骨文中“大甲”的一些寫法。 所以,我同意Ruskamp書中的辨識,認為該巖刻(圖 2A紅圈中) 可以辨識為商朝的“大甲” 。請注意,如圖2D所示,從甲骨文的記錄中可以看出,商朝文字的書寫順序很隨意,有時上下,有時左右,有時右左。


圖 2:A) 一號大石上的“大甲” 巖刻 (紅圈中); B)甲骨文中的“大”字,數(shù)據(jù)來源: 小學堂甲骨文;D) 甲骨文中的“大甲”,數(shù)據(jù)來源: 殷契文淵甲骨文

1.2 “庚” (圖 3)


“庚”是第7個天干,也是“大庚”,“盤庚”等商王名號中的字。我同意 Ruskamp 書中對該巖刻的辨識,該巖刻(圖3A綠色圈中)可以辨識為“庚”字,而且我認為它是商朝的“庚”字(圖3B)。 Ruskamp的書中,在討論該巖刻時,提到了“大庚” (Ruskamp 2022: 80)。


圖3:?A) 一號大石上的“庚”字(綠圈中);B) 甲骨文中的“庚”字,數(shù)據(jù)來源: 小學堂甲骨文

1.3 “卩” (圖4)


“卩”在甲骨文中表示為“跪坐著的人”(圖4B),意思是“祭祀時的跪拜”(徐中舒等 2014:999-1000)。我同意Ruskamp書中的辨識,該巖刻(圖4A中紫色箭頭所指)可以被識別為“卩”,而且我認為它是商朝的“卩”字。


圖4:?A)一號大石上的“卩”字巖畫(紫色箭頭所指); B) 甲骨文中的“卩”字,數(shù)據(jù)來源:小學堂甲骨文



我對一號大石上其它巖刻的辨識如下:


1.4 “獸” (圖5)

“獸”字在甲骨文中被表示為“狩獵工具‘干’與‘犬’的組合”(圖5B,左邊是狩獵工具“干”,右邊是“犬”),“干”是狩獵工具,而“犬”擅長追逐獵物,該字指“狩獵或狩獵所獲的獵物”(徐中舒等2014: 1099)。所以,該巖刻(圖 5A 白色圓圈中)可識別為商朝的“獸” 字。


圖5:A)一號大石上的“獸” 字巖刻(白色圈中); B) 甲骨文中的“獸”字,數(shù)據(jù)來源:小學堂甲骨文

1.5 “王” (圖6)


當“王” 字在甲骨文的上下文中作為單個詞出現(xiàn)時,其所指是“商王” (徐中舒等2014:32),該“商王”專指當時在位的商王,因為甲骨文中主要記錄的是在位商王當時的祭祀和占卜活動。該巖刻(圖6A藍色圈中)在Ruskamp的書中被識別為“大”字(Ruskamp 2022: 163),我認為它可以被識別為商朝的“王”字(圖6B),因為其與“大甲”巖刻中“大”的寫法有所區(qū)別。甲骨文中的許多字通假,“大”字也可指“王”,所以無論是“王”字還是“大”字,都可指代商王。 請注意,“王”字在商朝甲骨文和金文中還有其它寫法,下文中會有提及。


圖6:A)一號大石上的“王” 字巖刻(藍色圈中); B) 甲骨文中的“王”字,數(shù)據(jù)來源:小學堂甲骨文

1.6 “登” (圖7)


“登”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個器物的形象(圖7B),代表一種獻祭方式——“登祭法”(徐中舒等2014:140),通俗的說法就是用“登”這個器物來獻祭。商朝的獻祭的祭品有多種,動物只是其中一種,而用來獻祭的器物也有多種,“登”只是其中的一種。圖7A中黃色圈出的部分有兩個形象:右邊是背上插著某樣東西(像是箭頭)的一個動物,而左邊這個形象可識別為商朝的“登”字,這二者結(jié)合的意思是用“登”來進行“牲祭”。


圖7:?A)一號大石上的“登” 字巖刻(黃色圈中左邊的形象); B) 甲骨文中的“登”字,數(shù)據(jù)來源:小學堂甲骨文

1.7 “奏” (圖8)

“奏”字有“呈獻、報告”之意,根據(jù)“殷契文淵”數(shù)據(jù)庫中提供的甲骨文學者羅振玉在“詁林”中對“奏“字的解讀,并結(jié)合“說文解字新訂”中對該字的解析,可以分析出該字的造字結(jié)構(gòu)及其含義:如圖8B所示,該字的上部象征“舉手呈獻”,下部象征“進趨”與“跟隨”。該巖刻(圖 8A 黑色圈中)的上部,看上去像是兩人并舉雙手雙腳,而下部也與甲骨文“奏”字的下部結(jié)構(gòu)一致,所以可識別為商朝的“奏”字。


圖8:A)一號大石上的“奏” 字巖刻(黑色圈中); B) 甲骨文中的“登”字,數(shù)據(jù)來源:小學堂甲骨文


1.8 烏龜形象


一號大石頂部正中有一個烏龜?shù)男蜗?圖 9)。 《史記·龜策列傳》中記載,在商朝等遠古時期,由于龜?shù)拈L壽和耐力,古人視其為神圣之物,被用作在活著的人與神明和已故祖先之間的溝通媒介。這也是為什么商朝人愛用龜甲來刻寫甲骨文和占卜。


一號大石上的巖刻可以解讀如下: (圖9)


要說明的是,在美國的巖刻中,經(jīng)常在同一塊石頭上看到不同風格的巖刻,這是不同時期的人在同一處刻寫造成的。如圖9中,除了商朝文字巖刻,還有顏色更淺的一些“涂鴉”,這應該是后期的人刻的,所以不在討論范圍。


首先要再次強調(diào),甲骨文中的祭祀內(nèi)容,記錄的是在位商王對已故商王的祭祀/獻祭活動,種類有合祭(祭祀一組已故商王)和單祭(祭祀單個已故商王)。


右上角黃色圈出的部分表示這些巖刻的主題——用“登”來“牲祭”。


頂部中央的烏龜代表在位商王和已故商王“大甲”之間溝通的媒介。


“在位的商王”(藍圈中的“王”字)“跪拜”(紫色箭頭所指的“卩”字)故去的商王“大甲”(紅圈中)并向其“呈上”(黑圈中的“奏”字)“獵物”(“獸”)作為祭品。


左邊粉色箭頭所指的動物形象,可能是“犬”字,“犬”字或代表獵犬,或代表負責服務商王狩獵活動的官員“犬人”。


右下角的“庚”字(綠圈中)應是在位商王的落款(庚字必須和某地支組合才能表示日期,而此處只有一個“庚”字,所以此處并不是用來表示日期而是表示在位商王的名),最可能是“大庚”。


據(jù)《史記-殷本紀》記載,他是“大甲”的太子,“大甲”是商朝第4任王,“大庚”是商朝第6任王,中間只隔了第5任“沃丁”。有的學者認為“大甲”死后,其弟“沃丁”并沒有繼位,其子“大庚”是直接繼位者。


無論“大庚”是否是“大甲”的直接繼任者,試想一下,哪一位名號帶有“庚”字的商王在位時會最可能單祭“大甲”呢?并且,目前巖刻中所發(fā)現(xiàn)的商王名號,都是“大庚”之前的,并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后世商王的名號,下文會具體論述。(圖9)


圖9:?一號大石上的巖刻


2. 我所發(fā)現(xiàn)的A地巖刻群里的其它4塊大石上的商朝文字巖刻


2.1 二號大石上的兩處商王“大甲”名號 (圖10)


根據(jù)商朝文字中的“大”(圖2B)和“甲”(圖2C)的書寫形式,并根據(jù)上述一號大石上已識別出的“大甲”,二號大石上的巖刻(圖10籃圈中)可以被識別為另兩處商王“大甲”的名號。 圖10A這個“大甲”巖刻看著較新,我仔細觀察后發(fā)現(xiàn),這個是被重新刻過的,用現(xiàn)代語言表示就是被“刷新”過。


圖10:二號大石上的兩處商王“大甲”名號(藍圈中)

2.2 三號大石上的“大丁”與“壬”的商王名號。(圖11)


“大丁”(圖11B)是商朝創(chuàng)始人成湯太子的王名,由“大”和“丁”二字組成。商朝文字中“大”字的形式如圖2B所示。 “丁”字在商朝文字中被表現(xiàn)為“一個微小的方形或圓形或菱形”(圖11B和19A)。“大丁”雖然沒有即位就已經(jīng)去世,但后世商王仍然對其很重視,他的名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祭祀名單中。


“壬”是第9個天干,也是幾個商王稱號如“中壬”、“主壬”中的字。商朝文字中的“壬”字,形似“一個大寫的I”,也像現(xiàn)代漢字“工”字(圖 11A)。 圖10A中紅圈中的巖刻,可以被辨識為商朝的“壬”字。三號大石上的巖刻可以識別為商朝的“大丁”(圖 11C 藍色圈中)和“壬”(圖 11C 黃色圈中)。圖10A紅圈中和圖11C藍圈中的這個兩個“壬”字,一個刻在“大甲”旁邊,另一個刻在“大丁”旁邊,最可能是指“中壬“,因為他與“大丁”和“大甲”在時間和世系上最為接近(表1):他是“大丁”的弟弟,商朝第3任商王,也是第4任商王“大甲”的前任。有些學者因為在甲骨文的記錄中沒有直接看到“中壬”二字,認為他并沒有即位,但是甲骨文中有見“南壬”、“其壬”、“工壬”等名號,有些學者認為這些名號就是指“中壬”,史記中也明確記載他即位了。我認為商王名號中的第一個字是修飾作用,不如名號中的第二個天干詞固定。根據(jù)巖刻中大量出現(xiàn)的“壬”的名號,以及“壬”總是和“大甲”一起出現(xiàn),“中壬”應該不但即位了,而且還非常重要,對此下文會有詳細論述。


圖11:A) 甲骨文中的“壬”字,數(shù)據(jù)來源:小學堂甲骨文;B) 甲骨文中的“大丁”,數(shù)據(jù)來源:殷契文淵甲骨文;C) 三號大石上的“大丁”(藍色圈中)與“壬” (黃色圈中)


2.3 四號大石上的“吉”字(圖12C)與五號大石上的“示”字(圖12D)


在甲骨文中,“吉”字有時表現(xiàn)為“一個口字上有一個十字”(圖12A)。該巖刻(圖12D藍圈中)在Ruskamp的書中被識別為“吉”字,我同意這個識別,并且認為圖12C藍圈中的巖刻也可以被識別為商朝的“吉”字。


“示”字在甲骨文中有時表現(xiàn)為“T”字形(圖12B)。


圖12:A) 甲骨文中的“吉”字,數(shù)據(jù)來源:小學堂甲骨文;B) 甲骨文中的“示”字,數(shù)據(jù)來源:小學堂甲骨文;C) 四號大石上的“吉”字;D) 五號大石上的“示”(黃圈中)和“吉”(藍圈中)


對A地所發(fā)現(xiàn)的商朝文字巖刻的總結(jié):


首先,請注意, 上文中列舉的商朝文字,只是用來與這些巖刻作比對,并不表明這些巖刻上的字就等同于中國出土的晚商時期甲骨文和金文,巖刻中所發(fā)現(xiàn)的商王名號都是早商時期的幾個王名,還未發(fā)現(xiàn)“大庚”之后的王名,而這些商王的時代和中國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的起始時期(武丁時期)相差了三百四十多年,如果是中、晚商時期的人來到這里刻的巖刻,他們更應該刻上他們所處時期的或臨近時期的王的名號,而非只刻早商時期的幾個王名,所以,這些巖刻很可能是早商時期的人使用的并刻下的文字,最有可能的是“大庚”在位時期,因為一號大石上在位商王的落款是“庚”,上文也分析了為什么是指“大庚”。這也解釋了這些巖刻看起來,有些與晚商時期的甲骨文與金文基本一樣,有些極其相似,有些則更為具象,如“登”字。


盡管除了刻下這些巖刻的人,沒有人能夠完全確定上述巖刻的含義,但這并不妨礙證明這些巖刻與商朝及其文字的關(guān)系。首先,這些巖刻與商朝文字高度匹配。其次,從巖刻中可以識別出商王世系中緊密相關(guān)的四位早商時期的王名,具體是:“大丁”,商朝開創(chuàng)者成湯的太子,他是商朝第3任王“中壬”的哥哥,也是商朝第4任王“大甲”的父親,還是商朝第6任王“大庚”的祖父。第三,這些巖刻體現(xiàn)了商朝突出的文化特色:獻祭與占卜。更令人信服的是,除“大庚”之外,另外三位商王的名號,在另一個地點——B處巖刻地點也被發(fā)現(xiàn),并且數(shù)量眾多,還發(fā)現(xiàn)有更多的與商王及商朝文化相關(guān)的文字。

我所發(fā)現(xiàn)的B地巖刻群中的商朝文字與印度河谷字符

在B地有著數(shù)量眾多、好幾種不同風格、不同時期的巖刻,其中的商朝文字巖刻以及印度河谷字符巖刻具有一些顯著的特點。如圖 14B 所示,與旁邊其它類型的巖刻相比,藍色圈出的巖刻的線條更粗、鑿刻地更深、顏色更暗、也更顯莊重。如圖19B所示,一些巖刻被重新鑿刻過——仔細看可以看到表面的淺色下面隱約有深色的痕跡,表明它們在已經(jīng)變暗的基礎上又被重新加工過了,實際上應該比看起來要古老得多。如圖 13、14、15、16 和 17 所示,一些字是雙線字或圍有邊廓。如圖16A、B、C,圖18A和圖25C所示,一些巖刻被加以“皇冠”或“光芒”或其它類的裝飾。如圖13B、C所示,部分巖刻具有篆刻的特征,如陽刻手法和框線。

1. 與商王名號有關(guān)的字:“王” 、“壬”、“甲”、“丁”


1.1 “王”字巖刻(圖13)


請注意,如圖13A所示,商朝金文中“王”字的一些寫法,最下面的一橫有的是直線,有的是條兩頭微微上翹的曲線,而圖13C藍圈中橫向的兩個“王”字,最下面一橫也是兩頭微微上翹。這些“王”字都是雙線勾勒而成,顯得即莊重又正式。


圖 13:?A)商代金文中的“王”字,數(shù)據(jù)來源:小學堂金文; B, C, D, E, F:在B地的多個“王”字巖刻(照片B由Mark發(fā)布于谷歌地圖)

1.2 “大甲王”巖刻(圖14B)


該“大甲”巖刻與A地(圖10中)的一個“大甲”形式類似。


1.3 “壬王”巖刻(圖14A)


如上所述,商朝的“壬”字看上去像“一個大寫的I”或像現(xiàn)代漢字的“工”字(圖11A),“壬”字是商王“中壬”、“外壬”等名號中的一個字,但根據(jù)此處的“大甲王”巖刻,可以合理推斷此“壬” 應是指“中壬”,因為他是“大甲”的直接前任,并且下文中會談到有疑似“中”字被發(fā)現(xiàn)。


圖 14:?A) “壬王”巖刻(圖片來源:谷歌地圖上由Mark發(fā)布的照片);B) “大甲王”巖刻(藍色圈中)

1.4 “甲”字巖刻 (圖15)


如上所述,“甲”字在商朝文字中被表現(xiàn)為“一個十字“或”十字外有個框” (圖2C)。


圖15:?A, B, C:?B地的多個“甲”字巖刻(藍色圈中)

1.5 “壬”字巖刻 (圖16、17)

除了上述“壬王”巖刻,B地還有許多“壬”字巖刻,如圖16和17 所示,這些“壬”字巖刻要么是雙線字,要么具有篆刻風格,要么帶有邊框,要么頂上戴有“皇冠”、要么帶有“光芒”或其它類的裝飾,以突出其重要性。圖16 A和B的“壬”字不但具有篆刻風格,頂上還都戴著“皇冠”。有兩處“壬”字不是上下而是左右方向(圖16E、17B),看多了美國的巖刻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巖刻不是上下方向的,圖16E中,是個帶有裝飾的、橫向的“壬”字(籃圈中的),橫著看,下面的一橫比上面要長,而且有微微上翹,與圖16A中的寫法一致。圖16C中的“壬”字,頭頂上戴著有流蘇的裝飾,下面還帶有兩條小杠的裝飾,古人是不是很有趣?


圖16:?A, B, C, D & E:在B處地點的多個“壬”字巖刻

圖17A中,“壬”字(藍圈中)右邊的很可能是“中”字,也許那時的“中”字的一種寫法如此,就是上下不出頭,如此的話,這兩個巖刻就是“中壬”二字,而圖16E中最上方也有兩個這樣不出頭的“中”字。圖17B中,也是一個帶有裝飾的(頂上有光芒,左右有“花邊”)、橫向的“壬“字(藍圈中)。


圖17:A, B, C, D: 在B處地點的多個“壬”字巖刻(籃圈中)

1.6 “壬”“甲”巖刻(圖18A);“壬”“甲”“王”巖刻(圖18B)


從圖18可以看出,“壬”在上,“甲”在下,而且圖18A中的“壬”字,不但被加了邊框,還戴著“皇冠”,表明此“壬”比此“甲”地位更高,結(jié)合以上“壬王”和“大甲王”的巖刻,再結(jié)合“中壬”和“大甲”恰好是連著的兩任王,而這里“壬”和“甲”被放在一起,可以推斷此“壬”應該指“中壬”,此“甲”應該指“大甲”。


圖18:A) “壬” “甲”巖刻(籃圈中);B) “壬”“甲”“王” 巖刻(籃圈中)

1.7 “壬丁甲”;“王”;“甲”(圖19B)

圖19B籃圈中的“壬丁甲”會是指“大丁” “中壬”、“大甲”,亦或“中壬”、“沃丁”、“大甲”這三個連任的王嗎?亦或這兩個“丁”字既包括“大丁”,又包括“沃丁”?不論具體指代哪些商王,這是商王名號和商朝文字。


圖19:A) 甲骨文中的“丁”字,數(shù)據(jù)來源:小學堂甲骨文;B) “壬丁甲”巖刻(籃圈中);兩個橫向的“王”字巖刻(紅圈中);兩個“甲”字巖刻(黃圈中)


2. 與商王以及商朝文化有關(guān)的字 (圖20)


2.1 “皇”字 (圖20)


該巖刻(圖20B藍圈中)與商朝金文中的“皇”字(圖20A)字形結(jié)構(gòu)一致:上部為“散發(fā)著光芒的腦袋”,下部就是“王”字(可參見圖6B 、13A中“王”字寫法)


圖20:A)商朝金文中“皇”的幾種寫法,數(shù)據(jù)來源:小學堂金文; B)“皇”字巖刻(藍色圈中)。

2.2 “子”字巖刻 (圖21)


《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王姓“子”。雖然有部分缺失,但仍不難看出該巖刻(圖21B)與甲骨文中的“子”字(圖21A)的字形結(jié)構(gòu)是一致的。


圖21:A)甲骨文中“子”字的一些寫法,數(shù)據(jù)來源:小學堂甲骨文;B) “子”字巖刻(藍圈中)

2.3 “己”字巖刻(圖22)


“己”是第六個天干。該巖刻(圖22B)可以被識別為兩個商朝文字的“己”字(圖22A藍圈中)。


圖22:A) 商朝甲骨文中的“己”字,數(shù)據(jù)來源:小學堂甲骨文; B) “己”字巖刻(藍圈中)

2.4 “匚”字巖刻 (圖23)


“匚”是商王祭祀時使用的神圣器物,該字也是先商時期三位先公名號中的字,見表1。該巖刻(圖23C藍圈中)可識別為商朝文字的“匚”字(圖23A)。


2.5 “示”字巖刻 (圖23)

“示”字是幾個商王名號中的字,在甲骨文中有時指代“廟主或神主” (徐中舒等2014: 10-11)。該巖刻(圖23C紅圈中)可以被識別為商朝的“示”字(圖23B)。


圖23:?A) 甲骨文中“匚”字,數(shù)據(jù)來源:小學堂甲骨文; B) 甲骨文中“示”字的一種寫法(徐中舒等2014: 100);C) “匚”字巖刻(藍圈中)“示”字巖刻(紅圈中)


3. 一些與印度河谷字符相似的巖刻(圖24 & 25)


3.1 與一組獨特的印度河谷字符相似的巖刻(圖24A)


在“the Indus script: texts, concordance, and tables(《印度字符:文字、索引和表格》)”一書中,收錄了一組獨特的字符(圖24A),這組字符也被收錄在兩本印度河谷字符匯總書中(圖24B)。而B地巖刻群中,有些巖刻具有與該組字符相同的特征——在一個長方形內(nèi),相對的兩條邊上有數(shù)量相等的“小齒”(圖24C)。 請注意,圖24C中有兩個巖刻(籃圈中),與某些商朝文字巖刻一樣,一個頂部戴有“皇冠”,一個上下飾有“光芒”。


圖24:A) 一組印度字符; B) 收錄于書中的該組字符的照片(藍圈中);C) 具有與該組印度字符同樣特征的B地的巖刻(藍圈中)


3.2 其它與印度河谷字符相似的巖刻 (圖 25 & 26)


圖 25:印度河谷字符(Joshi & Parpola 1987; Mustafa & Parpola 1991)比對B地巖刻。A與B比對,C與D比對,E與F比對


圖 26:?印度河谷字符(Joshi & Parpola 1987; Mustafa & Parpola 1991)比對B地巖刻。A與B比對,C與D比對,E與F比對


商朝文字、印度河谷字符、與美國巖刻

上文提到有些中國學者已經(jīng)注意到商朝文字和印度河谷字符共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文字符。那么從美國的巖刻中,又能看得哪些關(guān)聯(lián)性呢?


首先,如上所述,在B地的某些商朝文字巖刻被裝飾“皇冠”或光芒,這個特征在一些類似河谷字符的巖刻中也可以看到(圖24C)。如圖19B,同一塊巖石上,即有商朝文字,又有具有印度河谷字符特征的符號,圖16B中,除了藍色圈起的“壬”字,另兩個都是與印度河谷字符相似的符號,但它們的風格看上去是一致的,應是同期或同一(批)人所刻。


其次,印度河谷字符中也有“甲”字(圖27),與圖15中的兩個“甲”字構(gòu)造也極為相似,還有極似“中田”二字的字符(圖28A),而美國西南部C地巖刻群中發(fā)現(xiàn)有“中田”字樣的巖刻(圖28B)。


圖27?印度河谷字符(Joshi & Parpola 1987)


圖28:A) 印度河谷字符(Joshi & Parpola 1987); B) C地的巖刻(藍圈中)

一些補充

中國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陶器上一些刻符也與印度河谷字符極為相似(圖29、30)。


圖29:A)中國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陶器上刻符(內(nèi)容取自《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輯粹》一書);B , C: 印度河谷字符(Joshi & Parpola 1987; Mustafa & Parpola 1991)


圖30:A) 中國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陶器上刻符(內(nèi)容取自“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輯粹”一書);B) 印度河谷字符(Joshi & Parpola 1987)

結(jié)論

美國西南部A地巖刻群和B地巖刻群發(fā)現(xiàn)的商朝文字巖刻,構(gòu)成了一個互相關(guān)聯(lián)、互相驗證的系統(tǒng):兩地出現(xiàn)的都是世系中關(guān)系最近的幾個早商的商王名號,“王”字、“皇”字、“子”等字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印證了這些巖刻是就是商王名號,而與獻祭和占卜有關(guān)的字,體現(xiàn)出商朝的文化特點。系統(tǒng)性證據(jù)表明這些巖刻與商王名號直接相關(guān),體現(xiàn)商朝文化,并與晚商的甲骨文、金文的寫法高度匹配,理所當然是“商朝文字”。如圖14、15、16、17、18所示,在B地發(fā)現(xiàn)的商朝文字巖刻,要么刻在視線最為開闊處,要么刻在單塊大石上,并帶有雙線、邊廓、圍線或裝飾,與其作為商王的名號和神圣文字的重要性相稱。


由于所發(fā)現(xiàn)的王名都是早商時期大庚之前的幾個王的,這些商朝文字巖刻很可能是早商人使用并刻寫的,如是,那么武丁之前的商朝文字,存在于今天的美國西南部的巖刻中。從B地的情況來看,刻寫這些商朝文字的人很可能也會刻寫一定的印度河谷字符,因為這二者出現(xiàn)在同一地點的巖刻中,并且風格一致,早商文字與印度河谷字符以及早商與印度河谷文明之間的關(guān)系值得更多的關(guān)注和研究。

感謝

學者廣百宋齋(道非常)先生對的華夏文明起源的研究,表明古早時期世界上不同族群之間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在地球上的活動范圍之廣也超出想象,使我更加堅信美洲大陸早期的文化與世界各地早期的文化也密切相關(guān),對數(shù)量眾多的美國巖刻進行研究,一定會有收獲。Ruskamp博士的書啟發(fā)了我在研究美國巖刻時關(guān)注可能的中國古字,從而有了本文所談到的新發(fā)現(xiàn)。

參考書目

廣百宋齋(道非常):《三星堆最驚人的還是異常鉛、燒骨碎渣、綠松石銅牌、海貝和文字等——四輛撥千斤,橫掃一切關(guān)于三星堆的謊言》。知乎。

Ruskamp J. A.?Asiatic Echo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ictograms in Pre-Columbian North American Rock Writing,?Third Edition, 2022.

宋鎮(zhèn)豪主編:?商代史卷一,商代史論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Shaughnessy E. L. History and Inscriptions, China.?The Oxford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1 (2011): 371-393. Google Scholar

Singh R. Early Description of Numerical and Measuring System in 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Int. J.?Appl. Soc. Sci,?6 (2019): 1586-1589.


Robinson A. Ancient civilization: Cracking the Indus script.?Nature?526 (2015): 499–501.


Srinivasan S., Joseph J. V. M., and Harikumar P. Indus Writing is Multilingual: A Part-syllabic System at Work.?Current Science?103.2 (2012): 147-157.

何崝:商代文字來源缺失環(huán)節(jié)的域外覓蹤—兼論三星堆器物刻符。四川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4 (2001): 60-71。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

Wu Z. and Wu K.T.?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TianGan DiZhi: the Heart of Chinese Wisdom Traditions. Singing Dragon, 2014.

張福祥: 商王名號與日名制。歷史研究5 (2006): 4-13. Google Scholar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2014。

司馬遷:?史記-龜策列傳?。

藏克和、王平:說文解字新訂。北京:中華書局,2002。

Mahadevan I.?The Indus Script: Texts, Concordance, and Tables?(Vol. 77).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1977.


Joshi J. P. and Parpola A.?Corpus of Indus Seals and Inscriptions 1: Collections in India.?Helsinki: Suomalainen Tiedeakatemia, 1987.


Mustafa, S. G. and Parpola A.?Corpus of Indus Seals and Inscriptions 2: Collections in Pakistan.?Helsinki: Suomalainen Tiedeakatemia, 1991.


旅美華裔學者:美國西南部巖刻發(fā)現(xiàn)商朝文字與疑似印度河谷字符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黄龙县| 万全县| 玛多县| 巴里| 保亭| 浦江县| 四会市| 蒙山县| 汾西县| 绥滨县| 邹城市| 炎陵县| 稻城县| 浪卡子县| 宜兴市| 泗水县| 彝良县| 正宁县| 读书| 宁蒗| 双城市| 伊春市| 双鸭山市| 宿松县| 龙游县| 无棣县| 舟山市| 乌拉特前旗| 武清区| 中宁县| 广汉市| 嘉祥县| 枣阳市| 龙游县| 岳西县| 丹棱县| 濉溪县| 石嘴山市| 镇雄县| 栾川县| 武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