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這座山,屢見《山海經(jīng)》、《爾雅》等古籍......
“三源孕鳥鼠,一水興八朝”。一座山,一條河,成就了一段輝煌的歷史,渭河以她寬廣而博大的胸懷,把周、秦、漢、唐等8個王朝推向了歷史顛峰。位于定西市渭源縣境內(nèi)的鳥鼠山,正是渭河的發(fā)源地,鳥鼠山的人文歷史及神話傳也在諸多史料中多次出現(xiàn),在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尚書》中就有記載,其次在《山海經(jīng)》、《爾雅》、《水經(jīng)注》、《括地志》等古典著作中更有其詳細記載。

鳥鼠山左宗棠題寫“大禹導渭”巖刻

禹王殿鳥鼠圖騰壁畫
“追溯方知源頭遠,緣流始覺渭水長”,渭河有三源,狹義上的“鳥鼠山”,就是三源之一禹河的源頭。而包含諸多渭水來源的山峰,就是廣義上的“鳥鼠山”。《山海經(jīng)》稱“鳥鼠山”:“鳥鼠同穴山,渭水出焉”?!渡袝び碡暋吩唬骸皩甲曾B鼠同穴,東會于灃,又東會于涇;又東過漆沮,入于河?!薄渡袝穭t有一趣記載:“禹貢導渭自鳥鼠同穴。鼠之山有鳥焉,與鼠飛行而處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鳥名為蜍,似鵝而黃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處?!?/p>
渭河源大禹雕像
“鳥鼠山”的諸多傳奇故事中,“大禹導渭”大約發(fā)生在公元前21世紀,當時,大禹率眾自鳥鼠山導渭水,開發(fā)了這片土地。傳說,當時中國發(fā)生了一次長時期的大洪水,禹主動向天帝請求將息壤賜給他去治水,天帝答應了禹的請求,并派了曾經(jīng)殺死蚩尤的應龍去幫助他。于是禹帶了應龍下到人間,開始平治洪水的工作。禹帶領著他的治水大軍來到了渭水源頭“鳥鼠同穴山”?!傍B鼠同穴山”,絕壁千仞,高聳入云。山上林木茂密,禽獸出沒,殘害人民。山溝岔間,洪水漫淹。禹冒著大風大雨走在前面,身后是威武強壯的應龍,還有馱著息壤和地圖的一只大黑烏龜以及各方的天神和萬國的好漢。在眾多的天神和好漢中,有一位叫伯益的人,他能懂各種鳥獸的性情和語言。他首先摸清山林中傷害人的禽獸后,便用鳥獸的語言說服它們,幫助大禹治水,不要傷害人民,或者暫時離開山林,遷往別處。趕走了禽獸,人民歡天喜地地幫助大禹治水,他們跟著禹駕舟渡河、鑿山開道,把渭河疏導向東流去。禹按照河伯送給他的治水地圖畫出治水路線,由應龍甩尾在前面開路,開出一條條山溝,使洪水流出,需要堵截的地方,便放上息壤,形成一座座山峰,于是便有了山有了川。經(jīng)過一段千辛萬苦,渭源地區(qū)的洪水終于被禹治理平息了。禹見洪水平息后的鳥鼠同穴山坳有三眼清泉流出,就將此水定名為渭水,將三眼品字形的流泉作為渭水的發(fā)源。

大禹導渭導視牌后人在鳥鼠山修建了一座禹王廟,以紀念這位治水英雄。然而世事滄桑,到了近代,昔日煊赫繁華的禹王廟早已成了一方廢墟瓦礫,但是禹王治水的事跡卻激勵著一代代華夏兒女。今人在原址重新修建了禹王殿,并供奉起九鼎和社稷祭祀壇,而今我們還可以從巨型的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浮雕中,重溫“三過家門而不入”和“劈山疏導治水”的“我將無我”的奉獻精神。

大禹治水浮雕

?通往鳥鼠山的林蔭路
渭河源頭人文薈萃,歷史遺跡遺存不勝枚舉,你不經(jīng)意間步之所履,或許正好踏上千百年前某位古圣先賢、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一枚腳印。

禹王殿前廣場的龍圖騰公元前220年,秦始皇西巡隴西、北地兩郡。時年39歲,相貌魁魁,血氣方剛。他用了25年時間南征北戰(zhàn),終于在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由將軍王賁攻陷臨淄,滅了齊國,統(tǒng)一了六國,登上皇帝的寶座。秦始皇登基后,便決定巡視天下,安民勵官,勵精圖治。據(jù)連書成介紹,秦,這一狄鄉(xiāng)戎羌部落融合的民族,是喝著渭水成長壯大起來的。因此,西巡隴西,就是尋根拜祖回娘家。始皇帝帶著他的文臣武將、士卒衛(wèi)侍,探水溯源,沿渭河而上,到天水、鄉(xiāng)道(今武山及隴西東鋪一帶)、襄武(今隴西縣)至首陽(今渭源縣)。當時的隴西郡治在狄道(今臨洮)。
要到狄道,就得經(jīng)過首陽,穿越鳥鼠關山。八月的渭水源頭,秋高氣爽,層林盡染,稼禾豐穰。始皇帝興致特別好,他不顧一路的顛簸勞頓,下了御輦便催馬揚鞭跨上鳥鼠關山。一條關山,分水兩流,東流渭水,西入洮河。沿東西兩水溝谷劈開一條通道,連襄武、鄉(xiāng)道,西達狄道,這條通道翻越鳥鼠關山,成為邊陲要塞。戰(zhàn)國時秦昭襄王所修筑的長城,就沿著這條通道,依山蜿蜒起伏。秦始皇登上山頂,被這雄偉壯觀的山形地貌所吸引,信馬逐獵。后沿城垣而下,到了關山腳下的一座長城烽燧。
這里駐守著值更守邊的更卒將士,他們跪迎皇帝于烽燧北面的邊侯府衙,該衙修建在蜂斗山下的小鎮(zhèn)旁,依山傍水,門前有街道店鋪,是商旅集散之地。秦始皇和他的文臣武將在這里住宿一夜,第二天翻越關山,沿濫水北去了狄道。此后,這里的邊侯武將、地方臣民把這次巡幸當作至高無上的榮幸。為了永久紀念,遂在邊侯府內(nèi)建了寺廟,取名秦王寺,將院內(nèi)拴馬的柳樹命名秦王拴馬樹,神泉尊為秦王飲馬井。寺院建得規(guī)模壯觀,一進三院,有正殿、山門、會場等。后來因戰(zhàn)亂屢建屢焚,規(guī)模漸衰,但遺跡尚存。

渭河源頭——清澈而激蕩
鳥鼠山還與一位古代高人封衡有關。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非常注重養(yǎng)生之道,追求“龜壽永年”。為此,曾下令廣招仙釋與方伎人物,充作顧問,向他們征詢修真養(yǎng)性之訣、強身祛病之道。當時招攬的人物有:左慈、華佗、封衡等方術之士16人。
封衡(116?-220年),字君達,號青牛道士,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東漢末年道士,著名醫(yī)學家。幼年時期,成為道士,專心研習醫(yī)學,在渭源縣鳥鼠山修行采藥。后隨長樂道人魯女生學習《五岳真形圖》。
建安二十一年,曾受到曹操招攬,不受封官贈金。精通老莊之學,善醫(yī)藥、針灸,著有《容成養(yǎng)氣術》、《靈寶衛(wèi)生經(jīng)》、《隱形法》,為地方歷史醫(yī)學和養(yǎng)性學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漢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召問養(yǎng)生之道。
封衡勸他說:丞相若想延年益壽,須得做到以下幾條:減思慮、節(jié)飲食、慎房事、戒驅馳。以后,他又為曹操講了許多養(yǎng)生常識。曹操厚待他。他不喜在朝廷留住,嫌那兒嘈雜繁囂,不能清靜。幾次辭行,都沒獲準。后來他揣摩曹操堅留他的原因,于是潛心著述,完成養(yǎng)生學典《容城養(yǎng)氣術》、《靈寶衛(wèi)生經(jīng)》等10卷。書成之日,上之朝廷,然后飄然而去,歸隱故鄉(xiāng)渭源鳥鼠山。

渭河源頭另一圣山——首陽山因伯夷叔齊歸隱而聞名
隋煬帝西行臨渭源據(jù)《隋書》載,隋煬帝于大業(yè)五年(609年)為經(jīng)營西域而西巡河西。當年3月,他由長安出發(fā),沿渭水西行,出蕭關,渡隴山,經(jīng)天水,過隴西,于四月初六至渭源。當時渭源縣屬隴西郡所轄,有5000多戶人家,人口萬余。煬帝駐蹕渭源縣城,憩宿一日后,便吩咐侍從,擺駕鳥鼠山。鳥鼠山奇峰煙鎖,禹洞風生。渭水的出處在龍王溝腦,那是一處古木蔥蘢的山間盆地。面南背北。腦彎里靠北一片斷崖,有道斷裂罅隙,深不知底。人走近前,只聽風吼水騰之聲。裂罅之中,一股激流噴涌而出。煬帝一生最喜品詩題句,此行他在鳥鼠山的“品字泉”旁自擬了一聯(lián)讓從臣看:“地干紀靈異,同穴吐洪流。”游過禹廟,煬帝縱馬登山,揚鞭指點鳥鼠山景。煬帝目之所至,神清氣爽。又聞得深林虎嘯,采藥人遙歌,禁不住幽思洶涌。望著高緲的群峰,云霧中隱約的曲徑,他不由想起了在此地隱居過的青牛道士封衡。仙人已去,遺蹤猶存。于是湊著前兩句詩,續(xù)寫眼前景致:“長林嘯白獸,云徑想青牛。風歸花葉散,日舉霧煙收。”煬帝在此地舉行了規(guī)模宏大的圍獵。煬帝召集了一些野老村民、圍獵壯士,來恭承皇筵。他詢問了鳥鼠山的風土人情、掌故傳說,以及封衡后人的情況。煬帝興奮之余,又出示自己的詩作,令群臣賡和,相為品評。他于鳥鼠山飽游三日,游賞了隴坻之水,他對此水很感興趣,并在《臨渭源詩》一詩中對此作了形象的描寫。煬帝自長安出發(fā),行程千里,渭源是第一個休整之地。在此歷七日之久(四月初六至十二),圍獵搜奇,撰文賦詩,受諸國朝覲,這一系列重大活動,史書均有明確記載。除了渭源當時政治、軍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與渭源山水的靈秀是分不開的。

渭河探源的旅友#圖片來源汽車之家
與“鳥鼠山”有關的還有明人胡纘宗:(公元1480年-1560年),字世甫,一字可泉,自號鳥鼠山人,秦安縣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公元1510年后,歷經(jīng)嘉定州判官,安慶、蘇州知府,山東、河南巡撫,足跡遍及江南、中原。胡纘宗為官愛民禮士,撫綏安輯,廉潔辯治,著稱大江南北。
公元1534年罷官歸里,遂開閣著書。不僅如此,胡纘宗還在江蘇鎮(zhèn)江有“海不揚波”、屈阜孔廟有“金聲玉振”,天水伏羲廟有“與天地準”牌匾,系胡纘宗之遒勁剛健之書。胡纘宗正是以他為官三卜多年的親眼所見,在這年冬天返回故鄉(xiāng)——甘肅秦安的路上,省檢自己大半生歷程,從而借感命運的多變與無奈,仕宦途中的險惡與陰冷,便將自己的余年,定位在“開閣著書”這一朝向內(nèi)心的人生坐標上。
隴山的黃土給了他前半生的耿直、果敢和剛毅,隴右的渭水和藍天也同樣給了他后半生的靈秀和豐盈。六十歲以前,大地灣的和風陪他走在了坎坎坷坷、反復無常的人生險途;六十歲以后,女蝸的子民們用寬厚和憨直的微笑將兩鬃白霜、風塵仆仆的他接回。而兩者的合一,便是在他于這年始開始的,以淡泊的心境、豐厚的閱歷以及智慧敏銳的洞察力為支柱,在精神世界的暢游(詩歌、書法、史志等創(chuàng)作),形成激昂悲壯、關注民生。
疾苦、感情熾烈但又決無撫媚之態(tài)的獨特風致。嘉靖三十五年(1560)九月初三,是胡纘宗辭世之日。是年,他八十一歲。在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映照下的這二十一年里,他享了天倫人情之美,也暢飲了思想和精神的瓊漿。此時此刻的,應該是最幸福的。留在他身后的《鳥鼠山人集》18卷,《擬涯翁擬石樂府》、《擬漢樂府》4卷以上的均被收入(《明史、致志》)、《近取錄》、《愿學編》、《安慶府志》、《蘇州府志》、《秦安志》、《鞏昌府志》、《秦漢文》、《雍音》、《儀禮集注》、《春秋集傳》、《瀆子錄》等著書,足以等身。也正是這些多屬于他晚年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使得他成為明代甘肅作家中聲望不蜚者。這也許是命運對一個心智卓群之人最為巨大的回報。在溢目之際,他該為他的這種人生關口毅然決然的選擇而自豪和釋然。

鳥鼠山草木豐茂 圖為野刺玫

鳥鼠山草木豐茂?圖為高山杜鵑(別稱野枇杷)

鳥鼠山 鳥的天堂
“鳥鼠山”作為渭河的發(fā)源地,人杰地靈,山勢平緩,梯田重疊。它不僅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邊塞要地,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森林覆蓋率95%以上,動植物種類達750種之多。景區(qū)其實涵蓋泉瀑、云海、峽谷、秀山、原始森林、高原草甸等多種形態(tài)。走近鳥鼠山,只見群山不高而靈秀,水不深而清冽,群峰林立、逶迤連綿,千姿百態(tài),蔚為壯觀。山上古松參天,林草豐茂、禽珍獸異、古跡眾多,山谷中一股激流噴涌而出,順崖而下,瀉珠涌玉,如雨似霧,構成了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世外桃源。

渭河第一橋 灞陵橋

灞陵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純木質疊梁拱橋
渭河源頭
“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而今的渭河源頭,已開發(fā)建設成為國家AAAA級景區(qū),渭水長虹灞陵橋、濱水景觀帶、鄉(xiāng)村休閑區(qū)、禹王謁拜區(qū)和生態(tài)探源區(qū),以及渭河歷史文化展覽館、禹王殿、中華九鼎臺、龍王廟、“品字”三泉、龍門澗、鳥鼠同穴、春野白薇、銀樺點金、松林霧靄、源頭冰凌等多處景點如同鑲嵌在渭河上的一顆顆珍珠,熠熠生輝。
來源:當歸定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