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故宮100》030:四合院子

在故宮,守衛(wèi)皇宮的官兵都發(fā)有一塊腰牌,這是一枚特別通行證,頒發(fā)時再書寫上使用者的相貌和編號等,以便查實。通行重要的禁門,則必須使用由陰陽兩扇組成的合符。通行者持陽文,守衛(wèi)存陰文,兩相和合無誤才能通行。
在合符分與合的森嚴戒備中,有一條特殊的通道。這條通道,它連接著前朝與后宮,它是分隔國與家的界限。它是清朝后宮女性,一生走不出去的,前朝大臣若非奏召,嚴禁進入的地方。這就是景運門與隆宗門之間的這條天街。
中國古人,視空間為一個陰陽的組合概念。紫禁城布局在陰陽融匯的環(huán)境里,而陰陽又把紫禁城劃分為兩極,天街與中軸相交,形成紫禁城的中樞,而天街,就位于紫禁城最平衡的中心。
紫禁城的中軸天街,既是左右,前后,內(nèi)外,陰陽的劃分,同時又恰好是一切劃分的匯合。這是以空間來分隔,以空間作緩沖、黏合的巧妙布置,驟看,并不突出,卻非常重要。
這個過渡的空間,南北寬度最窄處只有約30米,清代的御門聽政、齋戒等典禮儀式,都在這里舉行。處于內(nèi)外朝之間的天街,也成為內(nèi)朝與外廷兩個勢力圈的中心點,皇帝就在中心點做出平衡。兩方勢力在這里滲透,博弈。
在古代,任何獲準踏足這里的官員,都只能從廣場東西兩端的禁門進入,他們所見的,就是一個縱深兩百米的深邃庭院,長長的天街了。這座禁城,這樣一條戒備森嚴的要道,也曾發(fā)生過歷史的意外。
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中原一帶發(fā)生天理教農(nóng)民起義。京城附近一支隊伍,直接攻打入天街西側(cè)的隆宗門。當年激戰(zhàn)時,有兩支利箭射在隆宗門上。一支射在隆宗門內(nèi),東側(cè)北起第二排第四根椽頭上;另一支射在隆宗門外懸掛的門額上。
兩支箭的箭桿今已不存,箭鏃深深地射入椽頭和門額的木質(zhì)中,不知何故,當年未被拔去。這兩支射向相反方向的利箭,仿佛清朝皇家的警示,被封存在這天街的一角,距今已經(jīng)190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