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干懟漢武帝?
汲黯做過的事,翻遍史書,沒幾位大臣敢做。更沒有人能像他那樣,被人恨得要死,卻沒人傷得了他一根毫毛,包括皇帝!

01汲黯像一根刺,刺得身邊的人血淋淋
某一天朝會,公孫弘正在向漢武帝奏事,突然間汲黯指著公孫弘當(dāng)場發(fā)飆:“你這個齊國人,做事一項偽詐不實!”
這一聲喝,把滿朝大臣嚇一哆嗦。汲黯就差戳到公孫弘的鼻子上:“上朝前,我們一起商議好的議案,你看皇帝臉色行事,說變就變。作為臣子,你貌似智慧,實則心懷詭詐,討好皇帝以自固,你這是不忠!”
別怪汲黯口無遮攔,當(dāng)眾指責(zé)公孫弘“不忠”,其實他沒說“奸臣”,就已經(jīng)已經(jīng)很給面子了。
對這種場景,漢武帝見怪不怪,說話會轉(zhuǎn)一點點彎,那就不是汲黯了。
看著公孫弘趴在地上,向漢武帝解釋的模樣,廷尉張湯心情有點復(fù)雜:咬吧咬吧,最好你把滿朝都咬遍了,我就不孤單了,到時候一人一口吐沫淹死你!
張湯想到吐沫二字,下意識地抬胳膊擋了一下臉,仿佛汲黯又在他面前吐沫四濺:“你作為高官,上不能光大先帝偉業(yè),下不能遏制奸邪。你一意孤行,搞亂制度,用極端的手段戕害百姓,成就你所謂的功業(yè)。你張湯早晚落個滅門滅族,斷子絕孫!”

當(dāng)場辱罵九卿“滅族,斷子絕孫”,這種勁爆的場景,放大鏡也難找。罵過了還不過癮,又加了一句:“難怪說舞文弄墨辦案子的小吏,不能做國家重臣!”拐個彎又挖苦張湯的出身。
一般這種情況下,要么是張湯、公孫弘的擁躉們站出來“開杠”,要么皇帝出來潑潑涼水,打打圓場??善婀值氖?,只要是汲黯發(fā)飆,沒人敢接茬,包括漢武帝,挨罵的人自認(rèn)倒霉。
比如公孫弘,一般他會這么說:“汲黯說得對,如果不是汲黯,皇帝怎么能聽到如此忠言呢?”
誰要是跟汲黯“杠”,那是自討沒趣,你要是看看汲黯都罵過誰,就會立刻縮脖子。丞相田蚡牛不?別人見到他都會跪拜,汲黯拱拱手,田蚡心里都暖呼呼的。當(dāng)初他跟竇嬰東朝廷辯,沒有一個人敢說真話,就汲黯直筒筒地指責(zé)田蚡太過分。
田蚡有氣只能憋在肚里,出了門罵韓安國不仗義,不替他說話,搞得他孤零零的,卻不敢對汲黯說半個不字。
田蚡,那可是王太后的弟弟,皇帝的舅舅唉!舅舅怎么了?皇帝都被汲黯罵得一愣一愣的呢!
有一回,漢武帝跟朝臣們大談雄心壯志,如何招攬?zhí)煜嘛枌W(xué)之士,如何人盡其才,如何天下大治,功比堯舜。正口吐蓮花,滿懷憧憬時,汲黯冷不丁插了一句:“你內(nèi)心那么多欲望,表面上裝作施行仁義的樣子,還想達(dá)到堯舜的成就?”
漢武帝被懟得臉色像萬花筒,半天沒說出一句話,扭身跑了!
回到后殿,漢武帝才緩過氣來,氣呼呼地對侍從說:“真是太過分了,汲黯這個憨頭憨腦的笨家伙!”
這都不算啥,汲黯還曾經(jīng)兩次公然抗旨。
第一次,東越發(fā)生內(nèi)部沖突,漢武帝派汲黯前去視察。汲黯倒好,走到半路,就擅自打道回京,免費(fèi)公款旅游了一回。回來后還振振有詞地說:“蠻人之間相互攻殺,不值得皇帝操心!”
第二次,河內(nèi)郡著火,燒了一千多家,汲黯再次奉旨巡視。這一回他老毛病又犯了,走到河南郡,以使者身份越俎代庖,打開糧倉賑濟(jì)窮人,根本沒去河內(nèi)?;鼐┖蟮睦碛墒牵菏Щ疬@種事有什么可憂慮的,河南受災(zāi)才是大事,我順便就幫你辦了。
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是每個人都把皇帝的命令當(dāng)屁放,龍椅還有什么坐頭?

漢武帝夠?qū)捜荩菚r候汲黯只是個謁者(約等于傳達(dá)室的大爺),干脆給你個實職,放你去做滎陽縣令吧。汲黯一聽,什么?縣令?多丟人!他一到滎陽,給漢武帝打了個病假條,回家了。漢武帝撓撓頭,算了算了,您回來吧,拜你為中大夫總可以了吧。
對他這么寬容,迎來的就是汲黯無情的指責(zé)。汲黯,你有沒有搞錯,你面對的是皇帝,是冷酷無情,殺人不眨眼的漢武帝唉!人家就這么做,慢慢地,竟然反過來把漢武帝訓(xùn)練得跟耗子見了貓似的,看見汲黯心里就發(fā)毛。
有一回在后殿,汲黯突然來奏事,漢武帝一摸頭:壞了,沒戴帽子,來不及了!嚇得他一轉(zhuǎn)身躲進(jìn)帳子里,不敢露面,派人傳詔說同意他的奏請,趕緊打發(fā)走“瘟神”。
要是公孫弘來,漢武帝穿便服就可以接見,要是衛(wèi)青來,漢武帝一邊蹲廁所,一邊跟他說話。跟汲黯,漢武帝沒那個膽,一定要正裝才敢出現(xiàn)。
可是,汲黯憑什么“杠”得如此出格,連皇帝都怕得要死?

02汲黯為何那么“杠”?他就是正義的化身
汲黯“開杠”的資本雄厚得很,如果你了解汲黯,也會情不自禁地說:杠得好!
1. 一個“正”字,讓人“畏”
一正壓三邪,張湯等人不敢碰汲黯的第一個理由,就是汲黯太“正”,正得讓人畏懼,讓人心發(fā)虛。
汲黯與公孫弘、張湯的矛盾有兩個,一是政治理念不同,汲黯主張黃老無為,公孫弘是儒家,張湯是法家,分歧太大。不過這不是汲黯“飆臟話”的理由,惹翻他的是二人的“馬屁功”。
尤其是張湯最為典型,作為廷尉,他斷案的依據(jù)不是法律,而是漢武帝的意愿。張湯的才華,體現(xiàn)在可以把法律搓揉成橡皮泥,與漢武帝的想法貼合得嚴(yán)絲合縫。這種人,在汲黯的眼里,就是靠奉承自固,靠戕害百姓牟利,是國家的蛀蟲,奸邪小人:
“刀筆吏專深文巧詆,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勝為功?!?/span>
汲黯認(rèn)為,張湯帶來的惡果就是,從此天下人都不敢邁步(重足而立),不敢正眼看人(側(cè)目而視),比周厲王的“道路以目”還要嚴(yán)重。

汲黯一針見血,直奔公孫弘和張湯的心底的私欲開刀,陰影見到陽光,除了躲,沒有第二條出路。
2. 一個“義”字,讓人“敬”
司馬遷說汲黯“游俠,任氣節(jié)”,寥寥數(shù)語,概括出了汲黯性格中的另一個特征:嫉惡如仇,好打抱不平,有俠骨柔情,講義氣。
我們很多人經(jīng)常把“義氣”二字掛嘴邊,其實“義”很難到達(dá),它要求能做到犧牲自我成就別人,嘴上的“義”是空的。
東朝廷辯時,誰都知道田竇之爭,背后其實是落魄的舊勢力,與新權(quán)貴之間不公平的斗爭,竇嬰注定要輸。所以,參與廷辯的大臣們明知竇嬰占理,誰也不敢替他說話,連一項以“仗義”著稱的鄭當(dāng)時,都大耍兩面派,唯有汲黯,堅定地站在竇嬰一邊。
這不是簡單的是非評判,而是政治站隊,站錯了會遭到清算。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除了汲黯這種心里沒有私欲的人,才能表現(xiàn)出大義的一面。
東朝廷辯,汲黯輸了結(jié)果,卻贏得了一個“敬”字。

3. 一個“忠”字,讓人“服”
汲黯每每頂撞漢武帝,大臣們?nèi)滩蛔?shù)落他:你總得給皇帝留點面子嘛!汲黯一撂臉:
“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于不義乎?且己在其位,縱愛身,奈辱朝廷何?”
這話說得痛快,皇帝設(shè)立公卿百官,肯定不是讓大家阿諛奉承,最后陷皇帝于不義,更不是讓大臣們愛惜自己的前途,拿國家利益做交易。言下之意,你們阿諛奉承是假忠,我苦口良藥,才是真正的“忠”。
心里有了這份忠,所以說話總是那么底氣十足,就像父母管教孩子,那是一份愛,雖然不受待見。汲黯外任淮陽太守前,特地把大行令李息找過來耳提面命:“我要離開朝廷了,沒辦法參與朝議了。可是張湯這家伙藏奸懷詐,奉迎皇帝,作威作福,早晚會出事。你要早點揭發(fā)他,否則你也會受到處罰!”
李息膽小,不敢言事,等張湯下獄,他果然受到了牽連。
4. 一個“親”字,讓人“愛”
汲黯為政有一個特點:親民。他曾經(jīng)三次出任地方官,都以不擾民,輕刑罰,重民生為出發(fā)點,無為而治。

汲黯與張湯的矛盾,在這個地方?jīng)_突也很大,在汲黯的心目中,張湯的行為就是害民。汲黯矯詔跑到河南開倉放糧,沒有一顆愛民的博大胸懷,是斷然不敢這么做的。同樣的事,如果張湯去做,恐怕會四處抓人,防止流民鬧事,根本不會去關(guān)心他們的肚皮問題。
在對待匈奴渾邪王投降事件的態(tài)度上,也足見汲黯的拳拳愛民之心。
渾邪王率眾投降,把漢武帝樂瘋了,這可是對匈奴政治上的一次重大勝利。于是漢武帝隆重接待這些匈奴人,又是征發(fā)民間馬匹去邊境迎接,又是給匈奴人賜官賞爵。
這期間發(fā)生了兩個意外事:第一件事,老百姓不愿意借馬給官府,漢武帝氣得要斬殺縣令;第二件事,匈奴人到長安后,當(dāng)?shù)乩习傩张c他們做生意,犯了走私罪,五百人面臨死罪。
第一件事發(fā)生后,汲黯對漢武帝說:“縣令沒做錯,如果你想要老百姓借馬,你就殺了我,殺了我老百姓就肯借了?!?/span>
漢武帝被噎得說不出話。汲黯不依不饒:“一群蠻子投降,搞得全國驚擾,憑什么???他們又不是沒長腿,沿途有驛站,自己走過來不就行了?讓全國人為他們服務(wù),你咋想的!”

對第二件事,汲黯言辭更激烈:“因為匈奴,我們死了不計其數(shù)的人,耗了百億資財,這些俘虜,陛下應(yīng)該把他們發(fā)配給犧牲將士們的家屬做奴隸!怎么反過來讓老百姓當(dāng)孫子,去伺候驕縱他們?老百姓哪里懂得,跟長安的匈奴人做生意就是走私?如今你不能從匈奴人那里得到好處,來補(bǔ)償天下人,反而因為匈奴人讓老百姓吃官司丟性命,你糊涂???”
漢武帝一聲不吭,直喘粗氣!等汲黯走了,他才氣呼呼地說:“好長時間沒聽到汲黯放炮了,今天又愣頭愣腦地亂發(fā)議論了!”
可見,汲黯有個根深蒂固的思想:漢匈關(guān)系再重要,也抵不過國內(nèi)百姓重要!這豈不是親民的思想么?
03“社稷之臣”不虛名,汲黯青史閃耀
漢武帝是個連閻王爺都要躲著走的人,憑什么被汲黯蹂躪得跟孫子似的?估計漢武帝都想抽自己一個嘴巴:你TM為何要怕他,我TM憑啥對他這么好!
漢武帝的困惑,被嚴(yán)助解答了。有一次嚴(yán)助替汲黯告病假,漢武帝忍不住問嚴(yán)助,汲黯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嚴(yán)助說:

“使黯任職居官,無以逾人。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
意思是說,汲黯這個人,要說做官他沒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是如果你讓他輔佐少主,守護(hù)國家功業(yè),卻是個立場堅定矢志不移的人,利益誘惑不了他,暴力驅(qū)使不了他,誰也不能改變他的氣節(jié)!
漢武帝恍然大悟,說了一句足以讓汲黯淚如雨下的話:
“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span>
就是啊,古代有安邦定國的大臣,汲黯差不多就是這類人!
社稷之臣,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能臣,也不是空講道德說教的諫臣,更不是阿諛奉承的弄臣,而是憑自己的肩膀,能擔(dān)得起國家重負(fù)的人。太平盛世,他們或許默默無聞,一旦國家危亡,他們立刻鐵肩擔(dān)道義。

淮南王劉安,在秘密謀反時,最懼怕的就是汲黯,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汲黯)好直諫,守節(jié)死義,難惑以非。”
到這兒,估計漢武帝也釋然了,怪不得自己如此懼怕汲黯,還能三番五次寬容他,原來他就是上天賜給我的鎮(zhèn)國鐘馗?。?/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