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 37不應該僅僅只是一雙輕量化的AJ7 | XKiX


一個球鞋系列堅持37年是什么概念?這是一個前無古人的未知領域,每一次向前,Jordan Brand都必須自己探索。關于球鞋的歷史,Air Jordan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在未來還有多少球鞋被重塑和銘記,我們無從知曉。
應該很多人像我一樣,有著收集AJ的樂趣,按數字排序,看看還有哪雙,哪個配色需要加入到自己的收藏里。這不僅僅是對曾經的懷念,也是滿足年少時的夢想。在球鞋的世界中,飛人對于我的意義絕對大于任何其他品牌和系列,就算Michael Jordan退役之后,我可能更喜歡Allen Iverson或者Kobe Bryant,但是購買的優(yōu)先級上,永遠都是Air Jordan排在第一。我是那個永遠都會為Joradan球鞋找到購買理由的人,不僅僅可以說服我自己,還可以說服身邊的朋友們。
但是這一次,Air Jordan 37,我真的無法說服自己。對于Air Jordan系列的死忠粉絲來說,這雙鞋都不及格。30年之后,我并不想要一雙輕量化設計的Jordan 7。

與其將就著接受一雙并沒有太多看點的新旗艦,還不如直接給Jordan 7換上碳版和Zoom氣墊,讓這雙30年前的球鞋重新回歸實戰(zhàn),相信喜歡實戰(zhàn)版AJ7的人會更多。

30年前,這雙7代,雖然不能算是完全的創(chuàng)新作品,帶有一定上一代的影子,但是設計師Tinker Hatfield還是加入了很多變化和新元素。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加入新科技,嘗試全新的設計,一直都是Tinker在Jordan系列中扮演的角色。那是一個Nike和Jordan Brand還沒有只手遮天的時代,那是需要擊敗對手提升品牌形象的時代,那是籃球鞋市場上花樣百出的時代,同時,那也是一個沒有大數據的時代。
作為設計師,大數據是雙刃劍,特別是只手遮天的頂級品牌,通過數據得到的結論往往給予設計師諸多限制。Tinker Hatfield能夠獲得現(xiàn)在的成就,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成長在沒有受到數據束縛的年代,可以放開手去設計,可以通過一張唱片店門口的Afropop宣傳海報獲得靈感,將非洲部落文化和藝術中的那種活力帶到Air Jordan 7的設計中。

沒有了數據支持的設計師,依靠什么來獲得成功?當然是最本質的東西,設計。
在科技上,Jordan 7改進了之前的開窗氣墊設計,加入前后掌f分體的大體積氣墊單元,并且首次使用了Nike Huarache技術,增加球鞋的舒適包裹感。
當我看到Air Jordan 37的設計,再聯(lián)想到30年前的設計理念,這雙球鞋不就是一雙極致輕量化版本的Jordan 7嗎?如果說Huarache技術在當時就是為了探索球鞋的極致的舒適性和靈活性,那么這個理念被完全無差別的復制到Jordan 37的設計中。



整個球鞋的設計靈感,依舊是曾經的非洲部落文化的鮮艷色彩,連使用的場景都一模一樣,主要分布在鞋底和鞋舌。這是一雙除了性能之外,需要擁有設計的產品,但是Jordan Brand在講到球鞋的時候只字不提設計兩個字。Jordan Brand甚至說,球鞋更多的精力放在實驗室對于籃球運動本質的研究,化繁為簡,專注提升球鞋實戰(zhàn)性能。



Air Jordan 37擁有很多項的性能提升,除了緩震上應有了帶有TPU包裹的Formula 23高性能泡棉,碳板回歸,前掌Air Zoom Strobel搭配Zoom氣墊的雙重緩震組合之外,就是被定義為未來籃球鞋潮流的Arkema紗線材質??梢钥隙ǖ氖牵蛐p了,更透氣了,更柔軟了,更舒適了,碳版的回歸和緩震設置,一定會帶來出色的爆發(fā)力和穩(wěn)定性。
然后呢?
它是一雙買回來我都無法放到Air Jordan全系列收藏中的鞋子,它太普通了,甚至比曾經沒有了數字的2010,2011都普通。
Jordan Brand為什么在2013年將Tinker Harfield找回來,并且重新運用了數字命名的方式,以28作為新的起點,重新開始。就是因為23到28中間的幾代球鞋在設計,科技上并沒有太出色的表現(xiàn)。


縱觀Air Jordan系列這十年,Air Jordan 28應該算是從營銷到口碑都非常成功的款式。
這種成功和受到關注正是對于設計的追求,這種拉鏈的設計和超高幫真的有助于性能的提升嗎?但是Tinker Hatfield知道,性能并不是一雙籃球鞋的所有,超高幫的拉鏈設計營造了兩種不同的穿法,這就是創(chuàng)新。
Air Jordan 28當年可以花費了Jordan Brand兩年時間精心打造的回歸之作。當Jordan Brand說這雙球鞋只注重性能的時候。背后的意義就是,團隊沒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去打造一雙全新設計的球鞋。品牌效應和市場營銷可以幫助球鞋銷售的時代,對于設計的投入就減少了。這對于每一位購買這雙球鞋的人來說,都是損失。
花費同樣的價錢,我當然希望拿到的球鞋是設計師,甚至團隊花費兩年,甚至更久時間精心打造的產品,而不是為了市場,幾個月草草了事的作品。

Jordan Brand年輕一代的設計師可能并不是沒有自己的想法,只不過沒有Tinker Hatfield這樣的位高權重和話語權。Tinker可以做他覺得對的事情,但是其他的設計師可能只能遵循品牌留下的規(guī)則。
所以我很希望Tinker能夠再次回歸,十年了,38再給我們帶來一些創(chuàng)新和驚喜吧。
這一切應該只是美好的幻想,Jordan Brand和Nike的影響力,Tinker的年紀,都是重重的阻礙。

一款產品其實包含了很多商業(yè)的成分,但是品牌在發(fā)售的時候肯定不會告訴你,因為這是市場營銷的一部分。
作為一名顧客,甚至是能夠推動大數據向前的一個元素,我們應該看懂品牌說辭背后的意義。不管是什么樣的產品,都不僅僅是功能性的,當功能和設計都做好的時候,這個產品才擁有最大的價值。這就是為什么在過去的幾百年中,優(yōu)秀的時裝,建筑,工業(yè)設計師能夠獲得世界的認可,帶來的都是擁有美感的設計,同時兼顧了實用性和創(chuàng)新科技的運用。
球鞋是相同的,你以為現(xiàn)在各種紗網,編織材質的球鞋是一種進化?從塑料鞋到編織鞋來自于品牌開始尋找相對廉價的鞋面材質。20年前,買一雙頂級的Jordan,需要1680。20年過去了,連白菜的價格都翻倍了,最新的Jordan旗艦只要1499,怎么做到的?
只有當市場上出現(xiàn)更多的競爭對手,Jordan 37開始滯銷,才能督促Jordan Brand做出改變。設計并不是數字游戲,也不是只依靠營銷的說辭,我們更多的應該看到本質。球鞋可以有不同的設計方法,但是絕對不是數字和營銷堆砌起來的。

很多人會說Jordan 37性能超強,能強到哪去?從科技到球鞋科技搭配的方式,完全沒有太過于激進的更新。材質上這種,舒適,透氣也是因人而異。如果設計方法論上不做創(chuàng)新,科技上沒有從未見過的新理論。這種性能對于普通人來說,沒有太大的差別。
也許Jordan Brand可以把營銷上的錢,收回來一點放在設計上,真正的讓團隊用一到兩年的時間專注于球鞋的設計,這才是鞋迷們應該感受到的尊重。
如果你只是做了一雙輕量化的Jordan 7,那我還是去買7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