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賭占領(lǐng)暑期檔,我更喜歡發(fā)哥這部立意高級的《別叫我“賭神”》

進入七月,暑假就算真正開始了,如果你還沒找到帶小朋友一起打發(fā)時間的方式,那我推薦你一定要帶他們?nèi)タ纯唇谡跓嵊车碾娪?,因為最近的銀幕恰好被反賭題材占領(lǐng)了,對孩子而言,是真正的寓教于樂。
兩部有口皆碑的關(guān)于反賭的高熱度影片分別是《消失的她》和《別叫我“賭神”》。

雖然講的都是反對賭博,但是這兩部電影的風格卻千差萬別。
《消失的她》用觸目驚心的案例毫不留情地撕下賭徒偽善的外表,用女主極其慘痛的經(jīng)歷告誡觀眾要遠離賭博、遠離賭徒。

而《別叫我“賭神”》走的則是潤物細無聲的路線,電影里沒有刑事案件,相反的,甚至還有不少搞笑元素,但是它的反賭影響力卻一點也不比《消失的她》差,在逗樂觀眾的同時,反而有一種樂極生悲的領(lǐng)悟,更加的刻骨銘心。

兩部電影都很不錯,但如果是要帶孩子去看,我覺得《別叫我“賭神”》會更合適,因為雖然兩部電影都起到了教育孩子要遠離賭博的作用,但是《別叫我“賭神”》的風格更加的積極向上,不會讓孩子覺得恐怖,電影里還加入了親子和搞笑的元素,絕對是這個假期最適合帶孩子去看的影片。


先來說說電影的反賭思想。影片講述的是賭徒吳光輝的故事,他曾因為賭博常勝輝煌過,也因此總覺得自己是賭神,但是十賭九輸?shù)恼胬碛肋h存在,所以哪怕是“賭神”,也注定有走下神壇的一天。

后來吳光輝的故事大家應(yīng)該都曾在現(xiàn)實生活里見過翻版,就是賭輸了錢又覺得自己下一把一定能逆風翻盤,再輸再賭,再賭再輸,進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影片里有一句話非常的寫實,是吳光輝的朋友對他說的:“輸光就踏實啦?!?/p>
這句話反映了所有賭徒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輸光都覺得自己還能行的心態(tài),更有甚者,即便輸光了,還要繼續(xù)借錢賭,傾家蕩產(chǎn)仍不知回頭。
影片用一種戲謔的鏡頭來拍攝吳光輝在賭場的狀態(tài),浮動的畫面,激昂的音樂,拍的不僅僅是賭場里的聲色犬馬,更是在暗喻賭徒在賭桌上浮躁、沉迷、暈眩的狀態(tài)。

這個畫面初看會被金碧輝煌的裝飾、人聲鼎沸的場面所吸引,但是細看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那種失控、迷醉的氣氛充滿了危險的味道,讓人意識到賭博真的沾不得。
這就是《別叫我“賭神”》的厲害之處,它沒有把賭博拍得不可見光,但是卻能讓人看到陽光下的陰影。

當然僅僅有暗喻是不夠的,電影里也有直拳出擊的畫面,欠下債務(wù)無力償還的吳光輝徹底走下賭神神壇,像過街老鼠一樣被討債人滿大街追著打,被人潑紅油漆,還不起錢被人扇巴掌羞辱……這些畫面把賭博帶來的危害體現(xiàn)得觸目驚心。

反賭意識要從小建立,這部電影真的很值得帶孩子去看。
不過家長們也不用擔心影片的教育意義會讓孩子坐不住,因為這部電影真的是寓教于樂。
影片設(shè)置了一個“5萬請你當一個父親”的劇情,有一種當下年輕人最流行的角色扮演的既視感。

原來是因為他賭博而絕望離去十幾年的病重的前女友千里來托孤,而此時的吳光輝還不知道原來前女友的孩子就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初當奶爸,吳光輝是舊習難改的,甚至還把這個五萬塊換來的兒子當成旺自己財運的貴人,覺得帶著他去賭場逢賭必贏,但兒子卻并不想去賭場。

新手奶爸和得了自閉癥的兒子之間的拉扯鬧出了不少笑話,這些笑話能讓觀眾覺得在影院里的時間流逝得很快。
而吳光輝最終在和兒子的相處過程里,也逐漸感悟到人生里有遠比賭博更重要的東西,就是那些在乎自己,也值得自己去在乎的親人朋友。

這部電影的前半段向觀眾展現(xiàn)了賭博的危害,后半段則宣揚了戒賭的好處,通過前后的對比,讓觀眾很直觀地感受到賭博碰不得。中間又穿插著親子、長跑、搞笑等諸多元素,讓整部電影內(nèi)容滿滿,當電影的最后一幕落幕,會讓觀眾覺得怎么這么快就結(jié)束了,完全看不夠。
有趣又有教育意義,近期的電影里,絕對沒有比《別叫我“賭神”》更適合帶孩子去看的電影里,如果你家里也有小孩,一定要帶他們?nèi)タ磁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