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聲·詩情·詩境 ——讀《詩經(jīng)》有感
? ? ?《詩經(jīng)》,誕生于千年之前。但,古老的她,無時(shí)無刻不在閃耀著生命之光。
? ? ?《詩經(jīng)》共有311首詩,因此又被稱為《詩三百》?!渡袝酚涊d:“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可以說,詩與歌是相伴而生的?!对娊?jīng)》亦是能配樂歌唱的。因此,根據(jù)樂調(diào)的不同,《詩經(jīng)》可分為《風(fēng)》《雅》《頌》三類。后來,因?yàn)槟甏眠h(yuǎn),社會變遷,配樂失傳,我們所能見到的只有這311首詩。但,作為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重要性與地位,不言而喻。
? ? ? ?翻開《詩經(jīng)》,你定能聽到從河中小洲傳來的鳥鳴聲。那聲音如何?“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雎鳩之聲,唯有讀《詩經(jīng)》者能聞之?!皡⒉钴舨耍笥伊髦?。”水中荇菜,唯有讀《詩經(jīng)》者能見之。而 “君子”見到“窈窕淑女”后, “求之不得”、“輾轉(zhuǎn)反側(cè)”、“寤寐思服”,唯有讀《詩經(jīng)》者能感之。念著《關(guān)雎》,我們聽到雎鳩之聲,看到水中參差的荇菜,見到“君子”對“窈窕淑女”的追求,亦讓我們覺察到古人對于男女之情、夫婦之德的重視。今人不聞關(guān)雎聲,卻從聲中見古人。一陣鳥鳴聲,再現(xiàn)古人;一部《詩經(jīng)》,穿越時(shí)空。流傳千年的鳥鳴、河中小洲、水中荇菜、君子和淑女,永不會消失,因?yàn)樗闪嗽姡闪水?,成了情,亦成了境?/p>
? ? ?讀起《詩經(jīng)》,你定能想起孔子說的“不學(xué)《詩》,無以言?!闭H硕寄苷f話,都會說話。但在孔子眼中,只有讀《詩》,學(xué)《詩》,人才會“言”;唯有讀《詩》,人才能溫文爾雅、言辭得體,成為君子。何為君子?《淇奧》中這樣寫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同美玉一般,經(jīng)過切磋琢磨,才能變得溫潤良善。那君子怎樣“言”?例如君臣宴會,氣氛緊張。此時(shí),樂官定會奏起笙樂,唱起“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鹿兒悠閑吃草,發(fā)出呦呦鳴聲,此起彼伏。以此起興,熱烈、和諧的氛圍便逐漸形成。美酒佳肴的款待,鼓瑟吹笙的氣氛,洋溢歡快的詩歌,將君臣思想之間的隔閡漸漸減弱,群臣便能大膽說出內(nèi)心想法,君王能更好地治理國家。這便是《鹿鳴》中描繪的君臣所言、所做。正如朱熹所云“此燕饗賓客之詩也?!薄堵锅Q》不僅君王宴請群臣時(shí)能唱,在民間的宴會上也能唱,甚至在千年后的東漢,曹操所作《短歌行》中也引用了此詩中的四句,來表達(dá)內(nèi)心求賢若渴的愿望。到了唐宋,科舉考試后舉行的宴會也會奏起《鹿鳴》,來表示對人才的重視。一首《鹿鳴》,重現(xiàn)宴會,消除隔閡;一部《詩經(jīng)》,傳君子之言,教君子之道。
? ? ?讀完《詩經(jīng)》,你定能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浪漫。當(dāng)思念之情涌上心頭時(shí),我們會“舉頭望明月”,殊不知,是《月出》將這遠(yuǎn)在天邊的月亮拉到我們眼前,賦予冰冷的月光以溫情;當(dāng)友人、親人遠(yuǎn)行時(shí),我們會折柳送別,這柳、這情,即是《采薇》中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當(dāng)世事變遷、國破家亡之時(shí),愛國之士會吟起“知我者,謂我心憂”,這份憂愁,便是“黍離之悲”……中華民族的浪漫情懷,可能只有中華民族自己能懂。因?yàn)槲覀冄壑械囊磺校寄芗耐行闹兄?。因?yàn)椤对娊?jīng)》,月、柳、黍、竹、青衿……一種植物,一種動物,一樣物件,成為了一份思念,一絲憂愁,一陣苦悶,一個(gè)安慰……也正因《詩經(jīng)》,千百年前的情境和感情能夠重現(xiàn)在我們面前,而我們也會將這些物、這些情,傳給我們的后代。一部《詩經(jīng)》,傳遞情感,生生不息。
? ? ?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弊x《詩經(jīng)》,可以知?dú)v史。無論是《風(fēng)》《雅》還是《頌》,都能讓我們看到當(dāng)時(shí)社會的情況?!耙允窞殍b,可以知興替。 “不素餐兮”、貪得無厭的“君子”,無人愛戴; “食我黍”、狡黠貪婪的“碩鼠”,無人喜歡; “君子所履”、橫征暴斂的“周道”,更是無人向往。這是大眾百姓的吶喊,亦是勞苦人民的訴訟。在那時(shí),人們希望的君主是“錦衣狐裘”、“顏如渥丹”、“黻衣繡裳”、“佩玉將將”的,是如同終南山一樣,巍峨險(xiǎn)峻,茂林修竹,為萬眾所敬仰的。千年之前的社會,記于《詩經(jīng)》,現(xiàn)于我們眼前,似一盞明燈,照亮未來之路;似一座警鐘,告誡大眾之心。
? ? ? 品《詩經(jīng)》,就是在找尋中國文學(xué)的根。中華民族的文學(xué)為何能獨(dú)領(lǐng)風(fēng)騷?我想,答案就在“風(fēng)騷”一詞中?!帮L(fēng)騷”中的“風(fēng)”指的就是《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而“騷”指的是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秶L(fēng)》和《離騷》,現(xiàn)實(shí)主義與浪漫主義,滋養(yǎng)著中國文學(xué)這棵參天大樹?!俺乐堋辈苊系乱欢ㄗx過《詩經(jīng)》,不然他在飲酒作樂,橫槊賦詩時(shí),怎會提到“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詩仙”李太白一定讀過《詩經(jīng)》,不然他怎會以“古風(fēng)”為題,作下《古風(fēng)五十九首》?不然他怎會化用《詩經(jīng)》多達(dá)兩百多次?“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一定讀過《詩經(jīng)》,不然,當(dāng)他泛舟游赤壁,舉起酒杯同伙伴勸酒時(shí),他怎會吟誦《月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也一定讀過《詩經(jīng)》,不然她怎會同千年之前歸家的征夫一樣,寫下“人悄悄,月依依”?不僅是這些大家,我們的祖先一定都讀過《詩經(jīng)》,不然《大東》中的“跂彼織女”和“睆彼牽牛”怎會相隔“一水間”, “脈脈不得語”呢?杜牧又怎會寫下“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如此寂寞孤獨(dú)的詩句?秦觀又怎會作出極具境界的“兩情若是長久時(shí),又豈在朝朝暮暮”?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又怎會成為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千古流傳呢?千百年前的一首詩,讓我們將牛郎和織女一年一度在“鵲橋”相會的日子——七夕,視作中國版的“情人節(jié)”。這一切都是因?yàn)橹腥A民族擁有《詩經(jīng)》,珍惜《詩經(jīng)》,傳承《詩經(jīng)》。我們溯著《詩經(jīng)》之河,不懼“道阻且長”,只為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浩瀚的宇宙中,正因?yàn)椤对娊?jīng)》的存在,才會有無數(shù)熠熠生輝的星星,他們正散發(fā)著古老而耀眼的光芒。
? ? ?千百年過去,創(chuàng)作《詩三百》之人早已不在,編訂之人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而我們依然捧著《詩經(jīng)》,念著一首首詩,唱著一曲曲歌,想著一處處景象,憶起那雎鳩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