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武器科普向:二戰(zhàn)主流的那些步槍彈以及威力解析
這篇也是大寶貝私信我希望能聊聊二戰(zhàn)步槍哪家強,我尋思這個問題太寬泛了,而且聊槍先聊彈,所以我還是嫌把各路步槍彈拿出來做個對比先。不過話說回來,光是一種步槍彈就會有好幾種型號,比方說7.92x57mm毛瑟彈就包括了輕彈、重彈、曳光彈、低碳鋼芯彈、高碳鋼芯穿甲彈、鋼芯穿甲曳光彈、夜間低亮度穿甲曳光彈等等等等...所以我這篇只會選最有代表性、也最普遍的去談。
OK開始
上邊這六種子彈依次是日本有坂6.5mm、美國.30-06 M2普通彈、英國.303 MK 7型、蘇聯(lián)7.62輕彈、日本7.7mm、德國7.92重彈。咱們一個個來
日本6.5x50mmSR
圖中這個是1905年的6.5mm尖頭半凸緣彈,因為恰好是明治38年,所以這批彈也被叫做三八式実包彈,鉛芯銅被甲。注:在1905年之前日本使用過圓頭那批叫三〇式実包彈。
這批彈經(jīng)常被媒體吐槽說是一槍兩眼,穿透有余而殺傷不足。而這個話題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只有被三八打了活下來的人才會吐槽這玩意弱。事實上6.5mm口徑對人體的殺傷并不差,我以前就專門為這個話題辟過謠。
上圖左邊這個是美軍的.30-06 M1普通彈入水和日本6.5mm彈入水的彈頭情況,可以很明顯看到6.5mm這種偏細長的子彈鉛芯與銅被甲分裂、變形,而且這種情況在彈頭超過600米/秒的情況下很常見。尤其是它的被夾屬于前厚后薄,更容易從后端開裂。
換句話說,日本 6.5mm彈確實彈頭輕,只有9克,初速770米/秒,膛口動能只有2500焦耳左右,算是二戰(zhàn)步槍里非常弱雞的一種。但彈頭的魔法構(gòu)型讓其在200米內(nèi)的距離上對肉體的毀傷能力非常強。還有一點就是很多人會說6.5mm的穿透強,這也是不對的,日軍在侵華戰(zhàn)爭中就吐槽他們的6.5mm彈無法干穿華北西北的那些農(nóng)村土墻,但國產(chǎn)的那批79彈就可以。
美國.30-06 M2普通彈
.30-06彈的尺寸是二戰(zhàn)步槍彈里頭最大的,公稱單位是7.62x63mm,無凸緣,鉛芯銅被甲。
這里得特地先說一下M1和M2,美軍在20年代其實是先研發(fā)了.30-06 M1型艇尾彈,就是下圖這種,彈頭重11.2克,算的上是一種重彈頭。因為他們當初主要考慮遠距離的精度和存能。
但到1938年,美軍又覺得中口徑普通彈沒必要太講究打的遠,尤其是重彈會導致M1加蘭德步槍后坐力太大。所以他們又開發(fā)了一種M2型平底輕彈(9.7克)。
咱們看下M1和M2的對比,M2明顯少了個屁股。
.30-06 M2普通彈發(fā)射時的初速855米/秒,動能3600焦耳,一發(fā)一個小朋友沒啥問題,就是精度比M1彈要差。雖然二戰(zhàn)美軍的機槍步槍基本都是采用M2彈,不過那批拿來當狙用的M1903A4栓動步槍依舊是采用M1艇尾彈。
英國.303 Mk 7z
英國.303彈的公制單位是7.7x56mmR,屬于老式的突緣彈,而他們這票Mk 7型彈很不要臉哈,它的銅被甲里頭是前鋁后鉛。
沒錯,鋁的質(zhì)量更輕,質(zhì)地更軟,當擊中目標的時候,后頭那一坨鉛就會往前擠壓鋁,讓整個銅被甲脹裂,彈頭變形非常大,真是很紳士呢...
在二戰(zhàn)時期英國步槍上用的基本都是Mk 7z,Z代表已經(jīng)換了硝化纖維火藥,而不再是Mk 7老款的科代條形發(fā)射藥。
.303 Mk 7z的彈頭屬于平底彈,重11.28克,槍口初速744米/秒,動能3120焦耳。動能不算高,但憑借彈頭的魔法變形倒是讓它對人體的殺傷力在二戰(zhàn)步槍彈中數(shù)一數(shù)二。
但話再說回來,鋁這玩意在二戰(zhàn)時特別金貴,所以英國佬在打仗時候也會把鋁換成木頭、碎屑之類的垃圾來填充。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這批MK 7z步槍彈真的只是給步槍用的,機槍的話用的是Mk 8型艇尾彈。
蘇聯(lián)7.62x54mmR
毛子這款彈是1908年定型的輕尖彈,鉛芯銅被甲,彈頭9.6克,從二戰(zhàn)那票莫辛納甘91/30步槍發(fā)射時的初速855米/秒,動能3500焦耳,和美帝的那批.30-06 M2彈的殺傷與彈道都差不多。
咱們可以看到7.62x54R的藥室比較短,但有一定錐度,因此藥室容積并不?。?4R的容積是4.16cm3,美國.30-06是4.4cm3,德棍7.92x57是4.09cm3。當然,大錐度+帶底緣確實有點過時,不過好在便宜且在同等體積下有裝藥量的優(yōu)勢,因此毛子到現(xiàn)在還在用它。
這批輕尖彈同樣是平底不帶底緣,遠距離存能和精度相對較差。不過毛子他們和英國一樣,機槍上用的是一批1930年開發(fā)的艇尾重彈。
日本7.7x58mm
日本這個彈其實挺無趣的,因為沒啥歷史,從1939年推出到日本吃了兩個蘑菇之后消亡,才短短6年。這是一種錐度比較小的無底緣彈,鉛芯+銅被甲,主要是日本人覺得6.5x50mmR彈實在是遠距離存能太辣雞而仿造7.92毛瑟彈搞出來的一種應急品。
你仔細看7.7x58和7.92x57長得超級像。
這篇我不多說日本7.7,因為這貨的槽點在日本當時有三種7.7mm口徑的步機彈,下次一并談。
7.7x58mm彈頭質(zhì)量11.8克,艇尾重彈,由99式步槍發(fā)射時候初速730米/秒,動能3144焦耳。彈頭沒啥獨特構(gòu)造,殺傷力差不多可以墊底。近距離彈頭變形能力還比不上6.5mm。
德國7.92x57mm
德國這批彈非常重,12.8克的艇尾彈頭,1933年推出的,德棍的機槍和步槍全用這類彈。
咱們這么想,早先在一戰(zhàn)時大家都是用10克以內(nèi)的彈頭,但后來毛子是給步槍繼續(xù)用輕彈,而給機槍用帶艇尾的重彈。不過德國直接就槍斃了輕彈,全部用帶艇尾的重彈,這樣至少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彈藥的通用。所以說,德國人確實是一切圍繞機槍展開,這點在彈藥上非常明顯。
不過彈頭重了,初速也會慢,加上98K管子本來也就比毛子的莫辛納甘91/30短,所以它的初速只有760米/秒。動能倒是不錯,3700焦耳。不過德國這彈口徑較大,質(zhì)量較大,初速不高,彈頭也沒啥魔法構(gòu)型,所以雖然侵徹力還不錯,遠距離存能也OK,但在300米或者以內(nèi)這種交戰(zhàn)距離打人還不如莫辛納甘好使。
那么咱們簡單做個排序(動能肯定沒錯,但殺傷是我自己判斷)
動能:7.92毛瑟>.30-06春田>7.62納甘>.303恩菲爾德>7.7有坂>6.5有坂、
肉體毀傷:.303恩菲爾德>6.5有坂≥.30-06春田(因為輕彈容易翻滾)≈7.62納甘>7.92毛瑟>7.7有坂
精度我就不談了,因為二戰(zhàn)彈藥品控方面差異太大,我打過1.25MoA的7.62納甘彈,也遇到過8MoA都不到的7.92毛瑟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