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四川甘孜——我們能給的,不過是選擇

飛機掠過高原準備降落的時候,那些盤旋在高原上一圈一圈的,幾十公里幾百公里荒無人煙的山路,好像是從未有人走過。當時的我不知道,后來在甘孜的三周,我們的車都在這些路上飛馳,去往一個個雪山背后的學校。
文字|晏晶
照片|雷聰穎 朱高航 晏晶
在子拖西校重識她
新龍縣,藏語名“梁茹”,意為森林間的谷。地處川西丘狀高原山區(qū),雅礱江貫穿新龍全縣域。我們沿著雅礱江而上,狹窄的鄉(xiāng)道和無際的高山巖石相遇,有幾次恍惚讓人感覺是在湖南的山谷深處。
大學尚未畢業(yè)就結(jié)識擔當者,我還沒有“愛”孩子的經(jīng)驗,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偶爾也會有不知如何應(yīng)對的時候。但跟伙伴小婷出差的三周,我好像理解了如何去愛。
我一直覺得小婷是很“堅硬”的人,只是看起來。
在新龍縣的子拖西校,我們照常給孩子和老師們放《你的選擇》,毫無征兆地,小婷哭了。生活不是劇本,我沒有準備好捕捉這個珍貴的鏡頭。
她哽咽著說不出話,我零星地聽著,孩子和老師也有點愣住,但是大家安靜又耐心地等著小婷平復(fù)情緒。
“我們公益機構(gòu)不是想要孩子們都成為科學家、厲害的人,我們只是想給孩子們提供一個選擇的機會。這個機會是,孩子們可以像片子中所說的,成為會讀書的工人,也可以是熱愛寫詩的農(nóng)民,而最終,孩子們成為他們自己。”

站在教室最后的我能夠理解這個讓她落淚的點,走訪很多的鄉(xiāng)村學校,遙遠的車程和彎彎繞繞的山路好像不會使我們疲憊,每一個在學校里站上講臺的“擔當者”都表現(xiàn)得全力擔當,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盡力去愛孩子和老師。
可是當小婷用溫和的聲音說出這些話時,我突然就能夠感受到,也許足夠真誠的聲音不需要太大。
很多老師總會對我們說:擔當者在做一件偉大的事。而在其中的個人,我們都在經(jīng)歷著一件件小事,不足以用偉大一詞。小婷也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偉大的,更多的是反省自身,反思每一次入校的過程——在跟孩子的接觸中,我們究竟給他們帶去了什么,刨除我們自身的意義之外。

她嚴謹?shù)乜创@一切,這十分難得,而在接觸孩子的過程中,她又透露出自己的感性。我不太喜歡流淚的場合,總覺得這帶著一種非專業(yè)的色彩。
那天小婷哽咽的時候,像是一種遙遠的呼喚,呼喚盡頭藏著我來到擔當者的理由。帶著一種能夠提供選擇機會的期待而來,最終我們自己也需要將這種心情拋棄。
沒有誰能夠提供所有的選擇,孩子終究不會成為誰,他們最終會成為他們自己。
燃西校的孩子
去燃西小學,是在我到達新龍縣的第二天。前一天的行程緊湊,尚未放下行李便去了銀多這樣海拔較高的學校,高原氣候已經(jīng)讓有的伙伴開始了不適應(yīng),我是幸運的那個。
不高反,是我能與燃西小學相遇最簡單的理由。羅老師只是簡單說了句要開始走土路了,我和兩位伙伴便開始了數(shù)小時的顛簸。去燃西的路是新龍此行最壞的路,羅老師車速不減,當汽車一次次沖上更高更急的彎道的時候,在偶爾沒有護欄的懸崖邊緣,有一種生命此刻在裸奔的不真切感。

兩個多小時后,我們幾個到達了燃西小學。山上的電站在維修,這個大山峽谷下的鄉(xiāng)村小學里沒有信號,也沒有電。爐火滋滋地冒著煙,我們穿著羽絨服仍有些發(fā)冷,操場上還有穿著短袖的孩子在奔跑。
燃西小學只有3個小學班和1個幼兒園的班級,孩子們都非常小,午飯的時候稍大一點的帶著小一點的,頗有家的感覺。有一些孩子的漢文并不是很好,但是大家都能夠很熱情地跟我們交流。用餐沒有食堂,孩子們自己拿著飯盒打飯,然后在鋪著塑膠板的操場上席地而坐,三三兩兩圍圈也算開心。

午飯后就開始給孩子們上課了,給三年級的小朋友們講了兩個故事,《有麻煩了!》和《點》。在我們眼里,高原的孩子跟其他地方的孩子沒有什么不同。如果一定要說有,也許就是他們有更明亮的眼睛和更紅潤的臉蛋。
偶爾會有一些常識他們暫時還未接觸到,比如《有麻煩了!》里的熨斗和《點》中的紅綠燈,但這也絲毫不影響他們對于圖畫書的喜愛和天生對于故事的感知力。

走的學校越多,便越厭惡對于孩子抱以同情的圣者姿態(tài)。我們在平等的空間中生活,因為人為的教育資源不平衡而產(chǎn)生的差異性,他們從來都不需要憐愛。能夠用孩子的心性去感知快樂,雪山下的學校雖偏遠,但有更純凈的天空,被寒風吹冷的飯菜照樣能吃得嘎嘎香。另一方面,這也許是這些孩子更加珍貴的地方。
別去同情,去愛。
《團圓》
道孚縣,藏語譯為“馬駒”,神駒賜福之地,位于四川省西北,甘孜州東北部。青藏高原東南緣的鮮水河斷裂帶,當?shù)厝顺Uf:“康巴十分美,道孚有八美”,道孚最著名的旅游小鎮(zhèn)便是命名“八美鎮(zhèn)”。
沙沖鄉(xiāng)真的很遠,我們前一天從道孚縣城出發(fā),接近兩個小時的車程抵達八美鎮(zhèn),第二天一早開車到沙沖鄉(xiāng)小學,又要三個多小時的時間。
從雪山路口經(jīng)過,又見山林中的流水溫泉,穿越美人谷,終于到了沙沖鄉(xiāng)小學。到學校的圖書角查看,兩個月前到達的書,已經(jīng)有了翻舊的模樣,這是我們最期待看到的。

在小婷姐姐單獨給老師們分享的空隙,我把孩子們帶到操場上看書。
“你們最喜歡的書是什么呀?”
“《團圓》?!?/p>
“為什么呢?”
“因為爸爸媽媽都不在,總是把我放在鄰居家?!?/p>
“因為哥哥在外面打工,過年也沒回家。”
......
孩子說出了很多理由,都與離別相關(guān)。當天在那邊,有點無措。我說:“晶晶也并不是時刻都和家人待在一起,但是我們要學會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照顧好自己?!焙⒆觽冋J真地記著這個囑托,然后跟我拉勾。
接下來的時間里,那個看書最多的小朋友給其他孩子們講了一遍《團圓》。

這一次出差感受到了小朋友自己講故事的魔力,每到一個學校我都會開始我的“忽悠”,講故事三步法!
“同學們,講故事只需要三步,第一步:我們挑一本自己喜歡的故事書;第二步:我們自己需要認真地看幾遍;第三步就是講給同學和好朋友們聽?!?/p>
讓小朋友自己講故事是一件神奇的事,同樣都是不完美的繪本課,她們自己能有更多奇妙的想法出來,一開始會有些生疏,而后來收到的龍燈鄉(xiāng)的老師給我們發(fā)來的視頻里,孩子們都有模有樣做起了小老師了。

牧民家庭、高原氣候、半月一次的假期,種種原因下,孩子們跟爸爸媽媽聚少離多,所以會對學校老師有更多的依賴。學校老師一般也沒有辦法將自己的孩子帶在身邊,分離的時間更久。不知是習慣還是其他,大家全都對于分離這件事無奈一笑,老師們也只能苦澀地說沒辦法。
孩子們喜歡《團圓》,也許是因為他們自己是渴望更長久的團聚的。從圖畫書中找到自身的情感投射,其實是帶著孩子們培養(yǎng)起情緒能力的開始。她們也終會明白,長久的分離并不會帶來長久的團聚,而基于此,相聚是更加珍貴的禮物。
《好神奇的小石頭》
如果一定要給甘孜找到一點特殊之處,那就是在藏區(qū),孩子們的漢語水平會略低于漢語是母語的同齡段孩子。但是在道孚縣,這種差距并不大。
在這三周的入校走訪過程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繪本是《好神奇的小石頭》,不知道出于什么樣的原因,每次小婷在讓小朋友們做選擇的時候,他們都會選到這本書。
“有一個小女孩,有一天,她在沙灘上走啊走,然后就看到了一個好漂亮的小石頭......”

小婷常常以一個故事性的講述開始這節(jié)繪本課,然后在小朋友們猜小石頭會變成什么樣的時候結(jié)束。
許多學校的老師會說讓我們的圖畫書盡可能多一些拼音,因為孩子們的漢語水平差。而就像我們自己所說的“文字能講故事,圖書也能講故事”一樣,百分百識字并不是閱讀圖畫書的必要條件,《好神奇的小石頭》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當我們將對小朋友的狀態(tài)切換到一個平等的讀者姿態(tài),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更多的驚喜。
《好神奇的小石頭》《窗外送來的禮物》在我眼里都是一種共創(chuàng)性的繪本,孩子們在對于下一頁的期待中迸發(fā)了許許多多奇妙的想法,這才是孩子們更需要的讀物。

一本書對于孩子也許產(chǎn)生不了大的影響,有意義的是,我們不知道從小到大閱讀的所有書,究竟是哪一本在哪一個選擇的路口起了關(guān)鍵作用。甘孜的孩子以及所有鄉(xiāng)村的孩子,更需要這一份有勇氣的選擇。
在道孚的最后一天,我們是包車去的學校。包車師傅很年輕,他告訴我們,“咱們藏族人,為什么都這么快樂?因為大家都只有小小的夢想。”
在復(fù)雜的時代洪流中,尋求一份只關(guān)乎自己的寧靜,是偏遠地區(qū)的人們的生存之道,也是他們保持快樂的秘訣。

蘇軾有一句詩“惟愿吾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這在過去的很多年常常使我迷惑。有人多讀了幾本書,有人從來沒有讀過書,后者并不一定不快樂,前者也并非一定會因讀書獲得幸福。
甘孜一行好像有了一個模糊的答案,孩子們是否能夠繼續(xù)往前走的前提是有這一份選擇的機會,而擔當者從來都不是直接提供這一份機會的人,我們只是想用更適合孩子的書去提供一份助力。
這份助力是,當也有一個小女孩,跑在沙灘或是走在高山,她也能拾起那塊小石頭,那是獨屬于她的“好神奇的小石頭”。
雪山下的小學校
甘孜,為寺廟名稱,意為潔白美麗的地方。甘孜縣多山,境內(nèi)雪山環(huán)繞綠水穿城,是甘孜州里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的縣城之一。
新龍和道孚雖說也是甘孜州的縣城,但它們只有在高海拔的部分地區(qū)才能看到雪山,真正被雪山震撼到是在甘孜縣。
成群雪山包裹住縣城城區(qū),斯俄鄉(xiāng)小學就是一個坐落在雪山下的小學。日照充分,孩子們?nèi)羌t撲撲的臉蛋,在太陽下發(fā)著光。學校也有很大的草坪,足夠孩子們盡情地玩鬧。
鄉(xiāng)村的學校已經(jīng)大多是基礎(chǔ)設(shè)施較為完備的了,斯俄鄉(xiāng)小學除此之外還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靠近縣城周邊,沒有住校生,老師們也都能夠配備齊全,學校只有1-3年級,足夠的場地和空間,給孩子們的童年留下了一個還不錯的樂園。

學校的右側(cè)有兩棵蘋果樹,果樹很高,走的時候老師們拿著袋子摘了一些給我們帶著。還有一棵山荊子樹,也許是叫這個名字,老師說這種果子有降血壓的作用,也給我們摘了幾粒嘗嘗。我們?nèi)W校的時候,偶爾能夠看到一些非常具有特色的景觀。
第一次跟著擔當者伙伴出差是作為志愿者的身份,在2020年的河北邢臺,大概也是這個季節(jié)。邢臺碩大的蘋果和低矮的蘋果樹也同樣讓我驚訝,還有那個忘不掉的教學點,柿子壓彎了枝條,孩子們很少但是聊起圖畫書來嘰嘰喳喳像一群快樂的小鳥,也是因為那一次志愿活動,才有幸來到這里。(詳見:《太行山有棵柿子樹》)


出差所遇之景是額外的禮物,孩子和老師是我們抵達的唯一目的。
行走鄉(xiāng)村,偶爾遇到的老師更讓人驚嘆。在拖壩鄉(xiāng)的那個中午,學校有一位老師到了退休的年齡,過了今天她就不再上班了。數(shù)十載的教書生涯,學校為她舉辦了一場歡送會。校長帶著老師們唱歌,大家都熱情大方,毫不羞澀。
“只要會走路就會跳舞,只要會說話就會唱歌?!边@好像是少數(shù)民族與生俱來的魅力。
更讓人覺得快樂的是,學校這種輕松自在的氛圍也同樣能夠傳遞到孩子們身上。他們在操場上大聲地喊著“晶晶你好!”相比于警惕和陌生,這里的孩子用更熱情的方式回應(yīng)著你。
建角的另一面
在甘孜的最后一次建角,是我一個人。
小婷高燒不退,那天我要去一個很遠的學校。早上七點鐘天還沒亮,我在樓下酒店大堂等到了七點半,一邊來回地踱步,扯著我皮靴子下的厚棉襪,一邊在心里抱怨著這個沒有守時的包車師傅。
年輕的藏族師傅很喜歡音樂,他把車開到飛起,用一只手一直放在音樂的調(diào)節(jié)鍵上,音量隨著車速變換著,壓彎的時候師傅直接就拉滿,好像只有在這種時候我才能夠感受到音律感以及自己的心跳聲。
出了縣城不到十公里,開始看到鋪著薄薄一層雪的公路,直到雪越來越厚,師傅關(guān)掉了音樂,我才感覺到一些不對勁。
在一個很寬的Y字型馬路上,師傅拐彎時輪胎向另一側(cè)滑過去,然后他問我:“你感受到車子打滑了么?”我抓緊安全帶,沒有理會這句,而后的每一次打滑師傅都要向我確認,確保這在雪路上行駛的危險程度我能夠感同身受。

車速從120邁到20邁的雪路,師傅只需要一次打滑。
雪還在繼續(xù)下,我其實想告訴師傅要不回去,但是好像這條下雪的路沒法兒調(diào)頭。路上有遇到野馬,它們在鋪滿雪的草原上跑著,好像沒有什么比它們更自由,但這地兒沒法兒讓我再欣賞什么景色,我只感覺到一陣陣地發(fā)汗,按下車窗,感受著雪花撲在臉上的冰冷感,讓我焦灼的心安靜下來。
不知道時間過了多久,車子一路上溜一段走一段,來到了另一座山頭的最高點。師傅的煙一根接著一根,不覺得煩躁,只覺得這種場合下我也應(yīng)該來一根,穿著羽絨服,內(nèi)里的毛衣也已經(jīng)被這渾身的冷汗汗?jié)瘛?/p>
師傅停下了車,指著山下可以看到的急彎跟我說:“這些就是咱們待會兒要走的路”。然后猛吸一口煙卷,帶著一種莫名的決心。我本就是膽小怯懦的人,師傅的表現(xiàn)給我的此行更添涼意。

車順溜著懸崖上的護欄往下,一個個的急彎讓師傅拉著手剎,他冷不丁地問我:“你相信人有下輩子嗎?”藏族有佛教的信仰,可這狀況讓我覺得冷峻刺耳。我是唯物主義者,他有一搭沒一搭地跟我說著人是有下輩子的。
幸運的是,那天雖然驚險,但平安無事。
而走過重重雪山到達的泥柯鄉(xiāng)校,也同樣讓我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一個個能夠說出不少圖畫書名字的孩子,以及不停跟我念叨“孩子們真好看”的校長。我們看到許多老師和校長,愛與不愛孩子都只需要一個眼神便可領(lǐng)會。校長認認真真地跟著老師一同聽完了我的內(nèi)容分享,也希望能夠從公益機構(gòu)得到更多的支持,而令人信任的是,我知道所有的書、所有送到學校的資源,這位校長一定能將這些用起來。

與校長暢敘許久,對于教育的看法,以及對于鄉(xiāng)村孩子們?nèi)绾胃玫厝姘l(fā)展,他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若同有公益機構(gòu),愿意在泥柯鄉(xiāng)這所學校提供一些器材的支持,對于孩子們來說也是受益良多。
偏遠隔絕了許多,但總有更值得期待的美好事物發(fā)生。
從一個縣城到另一個縣城,從一所學校到另一個學校,我們總是會反思如何更好地上一堂繪本課,如何更好地跟老師們交流。所有的這一切,幾千公里的相遇相識,都只是想要孩子們,能夠在有書陪伴且更專業(yè)的閱讀指導的環(huán)境下成長。

甘孜的入校分享歷時三周,它真的很美。日光灑滿雪山的時候,粉色晚霞鋪滿半邊縣城的時候,繞著山谷聽見鳥鳴的時候,路上所有的風景,跟著思緒一幕幕地流走。唯一不變而讓人難以割舍的是,黝黑的臉蛋上透著曬傷色的高原上的娃,他們撲向我,又向我揮手再見的時刻。
一切神圣感和意義感都在孩子身上被消解,而這所有的付出,不過是讓他們多了個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