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怎么用力就能考好的人,都做對了什么? | 教育學/教育碩士考研
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聲音:
“不需要完全理解,好好背書就行了”“你就挨個背,把整個《解析》《寶典》背下來,考試肯定沒問題”
我們對這種話是不太贊同的,且不說這種死記硬背的方式對考試幫助不大,就算真能背下來,也是非常痛苦的。
我們在學校學習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經(jīng)歷:
有的人學習好像特別輕松,往往考得比你好,有些學霸雖然也很認真,但好像有一種舉重若輕的感覺;而有些人吭哧吭哧地學,又刻苦又認真,但可能考試分數(shù)卻總是不理想。
那些沒怎么好好學習,還成績很好的學生,他們到底做對了什么?
這個問題我曾經(jīng)經(jīng)常在想,后來教育心理學告訴了答案——那些看上去不怎么學習的學生,往往擁有4個很厲害的秘訣,而且這幾個秘訣往往不是拼學習時間長短、拼學習刻苦程度的。
心理狀態(tài)很輕松?
第一個秘訣是這些學霸的心理是一種非常輕松的狀態(tài)。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的心理狀態(tài)之下,記憶力最好、理解力最強,學習效果最佳。
人在焦慮、憤怒、抑郁、失望、不自信的狀態(tài)之下,會嚴重地損傷腦力,導致明明可以學懂卻學不懂。
你們應該在網(wǎng)上看到過父母教孩子算數(shù),被孩子氣哭了還得繼續(xù)教:
1+7=8,是不是?1+8=9,是不是?好,那么1+6=多少?10+15=25,10+16=26,那么10+18=多少?
孩子很難,到最后真的怎么算都算不對。
這么簡單的算術(shù)題算不對,只有3個原因:
1.這個孩子沒有理解算術(shù)里面的基本邏輯,沒有從方法或者說法則上去教學,就只是從一個等式上教學,這是教學本身的失敗,沒有把這個規(guī)則講清楚。
2.小孩缺乏直接經(jīng)驗,因為你上來就給了算數(shù)這個抽象概念,沒有給他火柴棍棍這種用物質(zhì)性的東西數(shù)清楚,然后慢慢脫離這種形式化的東西,再走向抽象運算。
3.父母氣哭了、吼起來了,把孩子直接嚇住了,嚇得腦子失靈,心理上對自己達到了極度的失望恐懼狀態(tài),爸爸媽媽說什么他都沒聽進去,他就知道爸爸媽媽不停地吼還有提問,他得報個數(shù)字。
往往這些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心里的焦慮感或者說恐懼感而導致大腦喪失了思考能力。
你們現(xiàn)在是大孩子了,所以要盡可能調(diào)整自己,輕松地學也是學,焦慮地學也是學。
焦慮狀態(tài)之下遺忘率會更高、知識進腦的時間會更長,而狀態(tài)輕松一點你會有思考,大腦高速運轉(zhuǎn),對知識進行信息加工,就能夠做得更好。
既然輕松得狀態(tài)做的更好,那我們是不是要調(diào)整一下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
考研是一道新的起跑線,當年高考分數(shù)高、考上了985/211的學生不一定會考上研究生,普通本科的同學也不是一定學不好,以前不代表現(xiàn)在,不存在誰比誰更優(yōu),多給自己點正能量。
認知策略?
第二個秘訣就是用認知策略來學習。所謂學得好和學得不好的學生其實是方法問題,放到我們教育心理學上就叫做認知策略。
你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知道,什么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精細加工策略里有什么首字連讀,有時候要想象,有時候還是位置記憶法,有時候我們可能需要編一個小口訣,或者編成一個故事來記憶。
你所做的這些都是認知策略,都是對信息的一種加工。
你只有專心地看懂了這個知識的時候,你的大腦才會自動加工,自動把它整理成結(jié)構(gòu)和框架,也會自動地進行具體知識的細節(jié)加工,賦予它一個你自己能夠理解的意義,然后順著這個意義學下去,這就是認知策略。
其實你使用的多種認知策略中,往往有一種是組織編碼策略,也就是布魯納所講到的有一定的結(jié)構(gòu),另一種就是精細加工策略,就是對內(nèi)容有一個很清晰的編排方式,讓我能夠記住它。
這種編排隨處可見,我記得好像有一年給學生講終身教育,有同學說寫終身教育就只能說一句話:“人的一生要學習的各種各樣知識的總和”,感覺這樣寫太少了,還能再寫點啥能讓含義再充實一點?
我想了個辦法,編成了一個順口溜:
從小到老一直學,
超越學校圍墻學,
無所不包都要學,
學習方式自主學,
才能完善與和諧。
然后我和大家說把這句話稍微圓潤一點變成一句句話,答上去就行了。甚至有同學考場上直接把這個順口溜寫上去也過關(guān)的,當然,大家還是得把口訣擴一擴再寫。
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動腦,善用認知策略。
如果你不會,可以通過聽課來感受,你們在凱程帶學打卡中其實會看到,隨著聽課,知識和方法都得到一定的積累,很多同學開始創(chuàng)新,用自己的方式去編碼和加工,這樣會記得更快更牢,特別棒。
比如中國教育史,課上我會講很多背景,把教育史串聯(lián)起來,你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各種發(fā)展都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的,而且這樣學習會更好玩,不要把學習這件事兒整得非常苦。
學習本身就是總結(jié)性很強的東西,不那么好玩,你還不給自己創(chuàng)造一點場景,讓它不那么枯燥,悶頭背真的太枯燥了。
有了樂趣,能夠串聯(lián)起來,下一步就是理解了,一種方式是聽課理解,另一種方式是閱讀理解,有時候還需要拓展閱讀調(diào)查。
學習是需要一個閱讀文本的,就像我說即便是凱程學員有《核心背誦講義》,也一定要記得閱讀《應試解析》或《應試寶典》。因為有時候只看框架會覺得太簡潔了,簡潔到遺忘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搞不懂了,如果你不再次聽課,那就去閱讀。
在理解的過程中,蘇霍姆林斯基和贊科夫都有相應的一個發(fā)現(xiàn),是說當我們在理解的過程,也就是你在自我建構(gòu)成的時候,如果建構(gòu)是自主的、總結(jié)也是自己完成的,你可以縮放自如,那你再縮略的內(nèi)容也都可以搞定;但如果你直接接受了一個縮略的東西,不是你自我建構(gòu)來的,你就搞不定,因為它太縮略了。
可能有的同學會質(zhì)疑:你都把知識范圍縮小了,我抱著文本都背不會,學那么多更記不住了。不對,太精縮的知識,你沒辦法理解到位,對它可供加工的直接經(jīng)驗太少了,就是背不會。
但如果你用自己的理解給它創(chuàng)設一個場景、編造一個故事,用你的直接經(jīng)驗、聯(lián)系其他東西,看似擴大了知識范圍,但這樣再精縮成框架和關(guān)鍵詞之后,你就發(fā)現(xiàn)能記住它了。
在學習的過程中,知識范圍狹小對考研不一定有利,尤其是在能力型試卷中往往會特別不利。所以大家就需要圍繞著縮略文本,聽課也好、閱讀也好,就是需要擴大知識范圍。
理解的過程就是在思考,就是在信息加工,就是在應用認知策略。
這里有個誤區(qū)要和大家說一下,我們在基礎(chǔ)課講了很多助記,接下來強化課也會繼續(xù)講,如果你覺得這些助記或者口訣用起來順手你就用,我也看到很多同學都在用、都說好,但你要是覺得不好用,不贊成這種邏輯助記,那你就遷移方法,自己去推理。
學習知識的過程與每個人背后的直接經(jīng)驗緊密相關(guān),直接經(jīng)驗不同,學習的效果和對一個知識的加工方式都是不一樣的,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加工方式,也不能說我們推薦的助記方式一定適合你。
我們會在課堂上教給大家一批助記,但同時你要靈活地用,能直接用就用,不能就再去創(chuàng)造、再去編,這是你的學習過程,請尊重你自己的直接經(jīng)驗。
元認知策略?
還有一個秘訣是元認知策略。
我在近些年的集訓營教學過程中,和很多同學聊過天,尤其是那種看起來睡懶覺、一天學習時間不長,但又考上北師大這種院校的同學。
他們學習過程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很會理解、很懂邏輯編撰,雖然會遺忘,但遺忘的速度會慢、撿起來的效率會更高。
學習的最大殺手就是走神,提升專注度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而所謂的學霸對自己比較狠,也懂得專注學習后給自己獎勵,即便是走神也能給自己拉回來,元認知策略用得特別好。
元認知策略是什么?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對自己認知過程的了解和把控,會計劃、監(jiān)控和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認知過程。
比如說有同學很清晰地知道自己專注度不高,那我就邊聽課邊暫停背書,聽到哪背到哪;再比如有同學會在集訓營中“結(jié)對子”,兩個人相互提問和督促;還有同學通過自我獎勵,給自己“下誘餌”,在一定時間內(nèi)做完才能得到,沒做到也有嚴格的小懲罰;再或者給自己定鬧鐘,每隔15分鐘定一個小目標,時間到了鬧鐘一響,自己就不會走神了。
當然,元認知策略不僅在專注上有幫助,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地方,比如怎么做計劃、怎么落實計劃,自己這3個小時里可以做什么任務是效率最高的,如果提前完成任務了剩余的時間做什么……
更主要的一種元認知策略的應用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
比如說:我為什么總背不會這個知識點?
1.可能正是因為你這個思考,發(fā)現(xiàn)自己剛才學的10分鐘里其實沒有思考,你機械了、走神了,你知識嘴里不斷重復而已,你發(fā)現(xiàn)了問題,然后收收心就解決了。
2.或者是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信息加工、沒有編碼,所以你重新?lián)Q了個方式記住了。
3.也有可能是發(fā)現(xiàn)你忘記了上次的加工方式,那說明它可能不適合你,所以你換了新的精細加工策略,然后就記住了。
這樣大家就明白了,那些看上去輕松還學得好的學生,就是因為他們的頭腦是真的在干活,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都在運轉(zhuǎn),因此效率很高,也正因為他們在單位時間里學習效率高,所以他們的心理也更輕松,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當元認知和認知策略不能夠充分調(diào)動的時候,往往也是不專注的時候,這樣信息加工程度比較低,就背不會,記不住的時候心理狀態(tài)就不輕松,就會陷入到焦慮,然后進入死循環(huán),這也大概就是我們很多同學正在經(jīng)歷的學習過程。
希望大家認識到了這個現(xiàn)象,就能進行自我調(diào)整,用好元認知策略,充分調(diào)動起自己的狀態(tài)來備考。
耐心地多輪鞏固
最后一個秘訣其實不是個秘訣,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往往總是做不到。
就算是天才,也要鞏固多遍,世間有好多事情是靠耐心完成的,不是靠人有多聰明完成的,一定要有耐心。
很多同學背書的時候確實都有編撰加工的過程,也有邏輯推理的過程,但隔了一兩個月真的會忘,然而當你回過頭去看自己當時的加工和邏輯,回憶起來的速度會很快,知識的鏈接會更順暢,只要你多來幾遍就能記住。
咱不是神,不要指望著一遍記住,不可能的。
如果你周一學完周五忘記,為此就開始難過,后面就會陷入到心理焦慮的情形中,然后這份焦慮會再次影響你的復習狀態(tài),循環(huán)往復可能壓力太大,產(chǎn)生恐懼心理就真記不住了。
所以你就要知道自己一定會忘記的,在每一輪做好準備就行了,不用想著一定要記住,有的內(nèi)容理解了就行,有的內(nèi)容暫時有印象就行,當然有的內(nèi)容肯定得記住。

關(guān)于背書的問題,我今天就給同學們說完了。
希望你了解了學習的奧秘,會對自己有信心,能夠找到自己的問題在哪里,然后從元認知和認知策略上調(diào)整,這樣一輪一輪地學習后,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也可以成為一個學習高手。
放輕松,你會得到自己想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