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枯木到名琴——“殘雷琴”背后的“劍膽琴心”
【轉(zhuǎn)載】發(fā)布時間:2021年5月24日
來源:新華網(wǎng)客戶端
聽眾朋友您好,我是故宮博物院的孫曉曄,今天由我為您介紹一件我院珍藏的文物。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張名為“殘雷”的清代古琴,你知道“殘雷”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嗎?這張古琴背后又有怎樣的傳奇故事呢?今天的《藏品有話說》,將為大家?guī)砉蕦m博物院“殘雷琴”的故事。
古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樂器之一。在古代漢語中,“琴”這個詞,曾專指古琴。它是中國古代文人寄思抒情的方式之一,在古代文人 “琴棋書畫”的四大修養(yǎng)中居于首位。故宮博物院作為國內(nèi)古琴收藏最為豐富的博物館之一,現(xiàn)藏有古琴八十八張,時間縱貫唐、宋、元、明、清,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時代序列。其中一張名為“殘雷”的清代古琴,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由社會捐贈的。作為古琴中入藏最晚的一位“小字輩”,“殘雷琴”因其傳奇的身世,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這張“殘雷琴”長約120厘米,寬不足20厘米,琴身兩側(cè)為對稱的波浪紋造型,是古琴中經(jīng)典的“落霞式”。琴體遍施黑漆,古樸典雅,背面刻有“殘雷”二字并填以石綠色。那么,這“殘雷”二字是從何而來呢?故事要從湖南瀏陽譚家大院內(nèi)的兩棵百年梧桐樹說起。1882年夏天,這兩棵梧桐樹遭遇雷擊,其中一棵被劈為枯木。9年后,譚家一位26歲的青年將院中雷霆之后崩殘的梧桐枯木伐下,制成了兩張古琴,并分別命名為“崩霆”“殘雷”。

這位譚家青年又是誰呢?讓我們繼續(xù)從琴上尋找答案。古琴背面“殘雷”二字之下,還附有一首小詩:“破天一聲揮大斧,干斷柯折皮骨腐,縱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嗚咽哀鳴莽終古?!痹姾笫鹈鹤T嗣同作,并配有紅色“壯飛”二字的篆文印章,“壯飛”正是譚嗣同的字。此外,琴背中部控制共鳴的“龍池”內(nèi),也刻有一行小字,內(nèi)容大致是該琴為瀏陽譚嗣同于光緒十六年監(jiān)制。這些信息都向我們表明,這張“殘雷琴”屬于維新變法的義士——譚嗣同。
譚嗣同為戊戌變法慷慨赴義的事跡廣為人知,他自幼習武、一身俠義,奉文天祥的遺物“鳳矩劍”為傍身至寶,又以琴聲載君子之道,將琴作為修身之器,可謂文武兼修,曾有“劍膽琴心”的雅號。“殘雷琴”,正是他在維新變法歲月中寄情抒懷、以音傳道的一件心愛之物。
1898年,維新變法運動正在中華大地上掀起層層巨浪。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其時,譚嗣同在湖南倡導維新已久,因撰寫維新派第一部哲學著作《仁學》,興辦時務學堂,建立南學會,創(chuàng)辦《湘報》等壯舉,贏得三湘響應,民望甚高。于是,他經(jīng)帝師徐致靖推薦,應詔進京,參與變法維新。在京期間,“殘雷琴”曾常伴譚嗣同左右,隨他廣會知音、暢談國事。當時在京的維新志士們也都曾聆聽過他撫琴,一時間,名士與名琴,皆冠京華,逸聞帝都。

可惜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只持續(xù)了百余日便夭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捉拿維新派。譚嗣同得到消息后并未驚慌出走,而是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顧,籌謀營救光緒皇帝。被捕后,他再度放棄了脫險機會,寧愿舍生取義,希望以自己的鮮血喚起大眾救亡圖強的精神。
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慷慨就義。然而譚嗣同的事跡卻傳遍中華大地,鼓舞著中華兒女爭取民族獨立和奮進圖強的決心。
在譚嗣同的故土,他不畏犧牲的精神融入激越奮進的湖湘文化,感染了無數(shù)愛國救亡的熱血青年,這其中就包括毛澤東。他在湖南師范的課堂上讀到譚嗣同的《仁學》時,內(nèi)心大為震動,撰寫了一篇名為《心之力》的文章,得到老師楊昌濟的高度贊許。文中,他對“心之力”和“沖決一切現(xiàn)象之網(wǎng)羅”發(fā)表了獨到的看法,對這位義士的“劍膽琴心”發(fā)出了遙遠的應和。
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精神,渲染著中華民族不畏犧牲、追求真理的底色;譚嗣同那激昂奮進的琴音也時?;仨懺谥腥A兒女的耳畔,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繼,在曲折艱難中不斷探索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日后,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終于推翻“三座大山”,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
如今,觀琴思壯士,可謂舍生取義,犧牲精神常在,琴載大道,自強之音不絕!
傾聽藏品之聲,獻禮建黨百年,聽眾朋友們,我們下期再見。
(撰稿、講述:故宮博物院孫 曉曄)

責任編輯:崔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