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attributes":{"class":"normal-img"},"insert":{"native-image":{"alt":"read-normal-img","url":"https://b2.sanwen.net/b_article/7735e51060e9b201746dd223b31d7ac62785b87b.jpg","width":359,"height":238,"size":5999,"status":"loaded"}}},{"insert":"\n"},{"attributes":{"class":"normal-img"},"insert":{"native-image":{"alt":"read-normal-img","url":"https://b2.sanwen.net/b_article/7259768b7e1640c56fb7f416b7d5e342f8589656.jpg","width":1440,"height":648,"size":398611,"status":"loaded"}}},{"insert":"↑《歐陸戰(zhàn)爭4》中的烏迪諾。\n\n"},{"attributes":{"class":"normal-img"},"insert":{"native-image":{"alt":"read-normal-img","url":"https://b2.sanwen.net/b_article/f14dded18e3ee545cda196c7867e7a49a290413a.jpg","width":1226,"height":1920,"size":1583122,"status":"loaded"}}},{"insert":"↑《烏迪諾的肖像》[羅伯特·勒費弗爾(法語:Robert Jacques Fran?ois Faust Lefèvre;1755年9月24日-1830年10月3日)于1811年作]\n尼古拉·夏爾·烏迪諾(法語:Nicolas Charles Oudinot;出生于巴勒迪克,并在巴黎去世;1767年4月25日-1847年9月13日)是第一代烏迪諾伯爵、第一代雷焦公爵,被冊封為帝國元帥。據(jù)悉,他在戰(zhàn)斗中負(fù)傷34次,在自己的軍旅生涯中曾被炮彈和子彈(至少有12枚)擊中過,也曾被軍刀砍傷過。烏迪諾的名字被銘刻在巴黎凱旋門東方支柱的第13、14列上。\n\n\n早年生活"},{"attributes":{"header":1},"insert":"\n"},{"insert":"尼古拉·夏爾·烏迪諾是尼古拉·烏迪諾(法語:Nicolas Oudinot;生卒年不詳)與其妻瑪麗·安妮·亞當(dāng)(法語:Marie Anne Adam;生卒年不詳)之子,他們共有九個孩子,但他卻是他們唯一一個活到成年的孩子。他的父親是巴勒迪克(位于洛林公國)的一名釀酒師、農(nóng)民和白蘭地蒸餾師。他決定參軍,1784年至1787年,他在“梅多克”團服役,但是由于他出身不高貴,沒有晉升的希望,所以后來他以中士的軍銜退役。\n\n\n法國大革命戰(zhàn)爭(英語: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attributes":{"header":1},"insert":"\n"},{"attributes":{"class":"normal-img"},"insert":{"native-image":{"alt":"read-normal-img","url":"https://b2.sanwen.net/b_article/8623a064e1dc16e9b285f71a4f3fc87b63f8589d.jpg","width":731,"height":948,"size":473074,"status":"loaded"}}},{"insert":"↑1792年,在默茲省志愿軍第三營服役的烏迪諾中校。\n法國大革命改變了他的命運,1792年,戰(zhàn)爭爆發(fā),他進入默茲省志愿軍第三營服役,成為了一名中校。1792年,他在孚日山脈英勇地保衛(wèi)一座小要塞(位于比奇),這使他引起了人們的注意;1793年11月,他進入正規(guī)軍服役。1794年6月,由于在凱澤斯勞滕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Kaiserslautern)中的出色表現(xiàn),他在比利時邊境多次與敵軍作戰(zhàn)之后,被晉升為準(zhǔn)將。\n他先后在路易·拉扎爾·霍切(法語:Louis Lazare Hoche;1768年6月24日-1797年9月19日)、夏爾·皮舍格呂(法語:Jean-Charles Pichegru;1761年2月16日-1804年4月5日)和讓·維克多·馬里·莫羅(法語:Jean Victor Marie Moreau;1763年2月14日-1813年9月2日)的帳下效力,在德國邊境同敵軍作戰(zhàn)出色地服役,多次負(fù)傷,并在再次負(fù)傷(1795年)之后被俘。在1799年瑞士戰(zhàn)役中,他一直是安德烈·馬塞納(法語:André Masséna;意大利語:Andrea Massena;1758年5月6日-1817年4月4日)的得力助手,先是被晉升為師團將軍,后來又擔(dān)任參謀長,并在第二次蘇黎世戰(zhàn)役(英語:Second Battle of Zurich)中贏得了非凡的榮譽。他跟隨馬塞納參加了熱那亞圍城戰(zhàn)[英語:Siege of Genoa (1800)],并在波佐洛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Pozzolo)中表現(xiàn)出色,拿破侖(法語:Napoleon Bonaparte;意大利語:Napoleone di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為他頒發(fā)了一把榮譽劍(這是一項特別罕見的獎項,后來被法國榮譽軍團勛章所取代)。他被任命為步兵部隊監(jiān)察長,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時,他被授予法國榮譽軍團大十字勛章,但他的名字卻并不在首批帝國元帥名單中。\n\n\n拿破侖戰(zhàn)爭(英語:Napoleonic Wars)"},{"attributes":{"header":1},"insert":"\n"},{"insert":"烏迪諾當(dāng)選為眾議院議員,但他幾乎沒有時間投身政治。在1805年戰(zhàn)役期間,他擔(dān)任領(lǐng)軍人物,負(fù)責(zé)指揮著名的“擲彈兵烏迪諾”師,該師是由他精心挑選的部隊組成的,也是由他組織起來的,他率領(lǐng)該師奪取了位于維也納的橋梁。他在施豪恩拉伯恩(位于下奧地利州)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Sch?ngrabern)中同俄軍作戰(zhàn)時負(fù)傷。1807年,他跟隨若阿尚·繆拉(法語:Joachim Murat;1767年3月25日-1815年10月13日)參加了奧斯特羅文卡(位于波蘭)之戰(zhàn)[英語:Battle of Ostro??ka (1807)],并取得了勝利;他在弗里德蘭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Friedland)中率領(lǐng)部隊堅持戰(zhàn)斗,并最終取得了勝利。\n1808年,他被任命為埃爾福特總督,并被冊封為法蘭西帝國伯爵。1809年,在瓦格拉姆之戰(zhàn)(英語:Battle of Wagram)之后,他被冊封為帝國元帥。1810年4月,他被冊封為那不勒斯王國(當(dāng)時是法國的衛(wèi)星國)雷焦公爵(實際上是一個有名無實的頭銜),并獲得了一大筆贈款。\n1810年至1812年,烏迪諾負(fù)責(zé)管理前荷蘭王國的政府,俄法戰(zhàn)爭(英語:French invasion of Russia)期間,他負(fù)責(zé)指揮大軍團第二軍團。他率領(lǐng)軍團里的士兵們在別列津納河上建造了一座橋梁,法軍在別列津納河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Berezina)中戰(zhàn)敗之后,這座橋梁使得部隊得以撤離。在此期間,他又在戰(zhàn)斗中負(fù)傷了。\n他參加了呂岑會戰(zhàn)[英語:Battle of Lützen (1813)]和包岑會戰(zhàn)[英語:Battle of Bautzen (1813)],并獨立指揮在大貝倫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Gro?beeren)中被擊敗的軍團(該軍團此前負(fù)責(zé)攻占柏林)作戰(zhàn)。后來,內(nèi)伊元帥(法語:Michel Ney;1769年1月10日-1815年12月7日)接替了他的指揮權(quán),但內(nèi)伊的部隊后來在登訥維茨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Dennewitz)中被敵軍擊敗。\n烏迪諾并沒有失寵。他在萊比錫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Leipzig)和1814年戰(zhàn)役中擔(dān)任重要指揮官。拿破侖退位后,他宣布效忠于新政府,并被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八(法語:Louis XVIII Stanislas Xavier de France;西班牙語:Luis XVIII Estanislao Javier de Francia;葡萄牙語:Luís XVIII Estanislau Xavier da Fran?a;意大利語:Luigi XVIII Stanislao Saverio di Borbone-Francia;荷蘭語:Lodewijk XVIII Stanislaus Xaverius van Frankrijk;1755年11月17日-1824年9月16日)冊封為法國貴族。1815年,拿破侖復(fù)位時,他并沒有像他的許多老戰(zhàn)友那樣棄路易十八而去。\n\n\n晚年生活"},{"attributes":{"header":1},"insert":"\n"},{"insert":"1823年,他參加了入侵西班牙的軍事行動(英語:Hundred Thousand Sons of Saint Louis),這是他參加的最后一場戰(zhàn)役,他負(fù)責(zé)指揮一個軍團,并一度擔(dān)任馬德里總督。后來,他擔(dān)任巴黎榮軍院院長,并在任上過世。\n\n\n榮譽"},{"attributes":{"header":1},"insert":"\n"},{"insert":"●1849年:獲得教宗庇護九世(英語:Pope Pius IX;意大利語:Pio IX, Pio Nono; 本名為Giovanni Maria Mastai Ferretti;拉丁語:Beatus Pius PP. IX;1792年5月13日-1878年2月7日)騎士團大十字騎士級勛章。\n\n\n個人生活"},{"attributes":{"header":1},"insert":"\n"},{"insert":"他的第一次婚姻,是他于1789年9月與夏洛特·德林(法語:Charlotte Derlin;1768年-1810年)結(jié)婚,他們有七個孩子:\n●瑪麗-路易絲·烏迪諾(法語:Marie-Louise Oudinot;1790年-1832年):于1808年與克勞德-皮埃爾·帕約爾將軍(法語:Claude-Pierre, Comte de Pajol;1772年2月3日-1844年3月20日)結(jié)婚。\n●夏爾·烏迪諾(法語:Charles Nicolas Victor Oudinot;1791年11月3日-1863年6月7日)。\n●妮可萊特·烏迪諾(法語:Nicolette Oudinot;1795年-1865年):于1811年與紀(jì)堯姆·拉特里爾·德·洛倫塞茲將軍(法語:Guillaume Latrille de Lorencez;1772年4月21日-1855年10月1日)結(jié)婚。\n●艾米麗·烏迪諾(法語:Emilie Oudinot;1796年-1805年)。\n●奧古斯特·烏迪諾(法語:Auguste Oudinot;1799年-1835年)。\n●愛麗絲·烏迪諾(法語:Elise Oudinot;1801年-1882年)。\n●斯蒂芬妮·烏迪諾(法語:Stephanie Oudinot;1808年-1893年)。\n他的第二次婚姻,是他于1812年1月與歐仁妮·德·庫西(法語:Eugenie de Coucy;1791年-1868年)結(jié)婚,他們有四個孩子:\n●路易絲-瑪麗·烏迪諾(法語:Louise-Marie Oudinot;1816年-1909年)。\n●卡羅琳·烏迪諾(法語:Caroline Oudinot;1817年-1896年)。\n●夏爾-約瑟夫·烏迪諾(法語:Charles-Joseph Oudinot;1819年-1858年)。\n●亨利·烏迪諾(法語:Henri Oudinot;1822年-1891年)。\n\n\n (完)\n\n\n(聲明:以上內(nèi)容是本人從英文維基百科上翻譯過來的。本人翻譯水平有限,文章中可能有很多不足之處,還望見諒!)\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