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神鍋巴與辣味窩窩頭~中國的窩窩頭文化意涵

在原神中,代表灶神的食物為辣味窩窩頭

而窩窩頭作為璃月原型-中國的傳統(tǒng)食物之一
成為劇情中的熱愛民間的灶神代表食物,也與中國對於窩窩頭的文化意含有關(guān)
.

在中國,窩窩頭是中國北方包括湖南的地方粗糧,一般用玉米面做,也有高粱、紅薯、小米頭,黑米、糯米,用料不一,是一種蒸食(烤的則稱貼餅子),與饅頭相似,
但造型與賣相不同,搓成圓球狀的麵糰,用手?jǐn)D壓成窩狀,有的會加糖作餡成甜點,有的則會加入配料作主食。
湖南人會在中間加點醃菜去豐富味道層次,作為當(dāng)?shù)厝粘5闹骷Z。
而醃菜又名外婆菜,通常是用合時的蔬菜如豆角、白蘿蔔及馬齒莧,加入辣椒乾、指天椒、紅椒、鹽、糖及醬油等醃料,放進大大個的瓦埕中醃製,
接近故事中的辣味窩窩頭



民國初年的著名學(xué)者-梁實秋在隨筆也談過窩窩頭,講述其文化內(nèi)涵

窩窩頭由於其高營養(yǎng)價值,可說是貧困者的救星

在梁實秋祖輩中,吃窩窩頭除了是貧困時的救星,也是對食物的感謝

當(dāng)時還有以"窩窩頭"會為名的救濟組織,可見"窩窩頭"在中國。尤其北方人心中有著不同的深層價值

.
【窩窩頭的起源】
窩窩頭這道料理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從詞彙來看,在明代例如金瓶梅中已有"艾窩窩"一詞的食物出現(xiàn),如果從窮人以玉米為材料所做的窩窩頭定義來講,那就得等到明朝中末期從美洲傳入並廣泛種植才開始,但實際在玉米傳入之前,已有窩窩頭的原型,本來是用於供佛的食物
圖中的鍋巴(灶神)即是用帶有佛教意味的"吉祥臥"接受窩窩頭的供奉

清.中期.李光庭著《鄉(xiāng)言解頤》説及“愛窩窩”
"窩窩以糯米粉為之,狀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餡,蒸熟外糝自粉,上作一凹,故名窩窩。田間所食則用雜糧面為之,大或至斤許,其下一窩如舊而復(fù)之。茶館所制甚小,曰愛窩窩,相傳明世中富有嗜之者,因名御愛窩窩,今但曰愛而已”。
照前述所説,愛窩窩由於御愛窩窩的縮稱,那麼可見"窩窩"的用法在明朝那時候已經(jīng)有了。
而從清稗類鈔可以得知,窩窩頭即是古代"不落夾"食物的衍伸,是對於將涼糕丸餡化概念的產(chǎn)物
京都點心之著名者,以麪裹榆莢,蒸之為糕,和糖而食之。
以豌豆研泥,間以棗肉,曰豌豆黃。
以黃米粉合小豆、棗肉蒸而切之,曰切糕。
"以糯米飯夾芝麻糖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
"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不落夾,是以葦葉包糯米或桐葉攤卷白麪蒸煮而成的食品,四月初八日的佛誕節(jié)中用以供佛,朝廷亦以賜百官
明 劉若愚 《明宮史·飲食好尚》
﹝四月﹞初八日,進不落夾。用葦葉方包糯米,長可三四寸,闊一寸,味與粽同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三:
明 大內(nèi) 英華殿 ,供西番佛像……四月八日,供大不落夾四百對,小不落夾三百對。叔祖 季木考功 詩云:‘ 慈寧宮 里佛龕崇,瑤水珠燈照碧空。四月虔供不落夾,內(nèi)官催辦小油紅’蓋紀(jì)此事也?!币嘧鳌?不落莢 ”。
?清 王棠 《燕在閤知新錄·不落莢》:
“四月八日用白面調(diào)蔬品攤桐葉上,合葉蒸食,名不落莢。
.
【精緻版本的窩窩頭】
"艾窩窩"
《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形容艾窩窩作:「白粉江米入蒸鍋,雜錦餡兒粉麵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愛窩窩。」
明代章回小說《金瓶梅》亦曾有記載當(dāng)時一種流行小食"愛窩窩"


艾窩窩傳統(tǒng)上由回民餐館製作出售,上市時間為春節(jié)前後至夏末秋初,可見到了近代在北京的精緻窩窩頭-艾窩窩已是融入了回回元素的點心小吃



.
“栗子面兒小窩頭”

以設(shè)在北海公園北岸漪瀾堂的仿膳飯莊的出品為人艷稱,其實主料依然是玉米面,不過磨得比常見的要細,又摻入適量黃豆面、白糖、糖桂花,吃起來仿佛有一點栗子的口感和香味——北京商家推廣食品好以貴喻賤,如“老倭瓜,栗子味的”“蘿卜賽梨”——故稱“栗子味兒小窩頭”

。“味”“面”在這里北京人都發(fā)兒化音,極易產(chǎn)生一字之訛;有人不懂清宮膳食制度,添枝加葉,附會在慈禧身上,形成所謂“珍珠翡翠白玉湯”式的“傳說”。
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帝在避暑山莊的晚膳膳單中有“純克里額森一品”。
編者注:“純克里額森,又作純克里額芬,滿語音譯,即玉米面餑餑?!?/span>
(《清代御膳的養(yǎng)生之道》)
此“玉米面餑餑”應(yīng)該就算是一種窩窩頭,可見至少乾隆年間已經(jīng)入宮,自不必等到慈禧西行才傳入宮中

.
1925年,北海對外開放為公園。同年,由原在清宮內(nèi)當(dāng)差的趙潤齋在北海公園北岸找了五間房子,辦起了一個茶莊,邀請原在清宮御茶膳房當(dāng)差的孫紹然等幾名廚師,仿照清宮御茶膳房的做法,烹制各種茶點售賣,取名“仿膳”。
當(dāng)時,仿膳茶莊除賣茶水之外,主要經(jīng)營清宮的傳統(tǒng)糕點、小吃,如豌豆黃、蕓豆卷、小窩頭、肉末燒餅等。
當(dāng)年12月18日《晶報》曾專門對它做了詳細的介紹:
北海公園松坡圖書館旁有茶點處,其商標(biāo)曰‘仿膳’,蓋取仿御膳制法之意。
所用庖丁,聞即清御膳房之舊人,所制小吃,如豌豆糕、蕓豆卷、栗子糕、豌豆黃,各種糖粘、各種蜜餞以及包子、餃子、千層糕、蝴蝶卷、一品燒餅、小窩頭之類,精美潔凈,非比尋常,不愧為天廚制品。
尤以小窩窩頭為最精致,形如小酒杯,面質(zhì)甚薄,不但式樣與窮人所吃者不同,即面粉亦較尋常細多矣。
仿膳茶莊制作的小吃用料考究、做工精細。
近人夏仁虎在其《舊京秋詞》中對此也留有贊美之辭:
“菱糕切玉秫黃窩,午膳居然玉食羅。飯飽湖濱同啜茗,夕陽明處見殘荷?!?/span>
詩后還注道:
“北海有肆曰仿膳。昔為御廚,制點甚精。蒸菱粉作花式曰‘菱角糕’,以新磨蜀黍粉仿貧民所食曰‘窩窩頭’,但小才如指耳……”
.
1955年,仿膳改為國營;1956年更名為“仿膳飯莊”;
1959年,仿膳飯莊從北海北岸遷到南岸現(xiàn)址——瓊?cè)A島上的漪瀾堂、道寧齋、戲臺三個古老幽靜的院落,經(jīng)營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這期間,仿膳又想方設(shè)法請回了曾在清宮御茶膳房掌灶的老廚師,請他們帶徒弟、傳授烹調(diào)技術(shù)。在請回的老廚師中,有的身懷絕技,如傳說曾被慈禧封為“抓炒王”的王玉山,他的“四大抓”(抓炒魚片、抓炒里脊、抓炒腰花、抓炒大蝦)很有名氣。
1966—1977年,北海公園停止開放,仿膳也即停止對外營業(yè)。
1978年重新開張。
2007年,劃歸全聚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老字號》《北京傳統(tǒng)文化便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