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明知道要虧錢,每個季度還能做出那么多動畫?
【動漫雜談】日本制作人分析動畫收入結(jié)構(gòu):

近幾年,每個季度依然有50部左右的新番。其中很大一部分從表面上看并不賺錢,實際上也的確不賺錢,甚至干脆就直接石沉大海。為什么明知道要虧錢,每個季度還能做那么多動畫?《獸娘動物園》的制作人福原慶匡,就針對這個問題做了一些簡單說明。
怕有的觀眾不喜歡看數(shù)據(jù),我先說他的結(jié)論吧:如果動畫虧錢了,制作委員會的個別成員依然可以盈利。這就導(dǎo)致了制作委員會樂此不疲的在維持著如此之高的動畫數(shù)量。

在分析數(shù)據(jù)之前要額外說明的是,可能是福原慶匡也怕外行看不懂,所以做了大量的簡化和假設(shè),僅供參考。動畫的制作費、宣傳費、提供費如上圖所示。所謂的“提供”就是冠名贊助商投資的錢,并不是所有的贊助商都能享受到動畫分成,有的只是冠個名做做廣告。總之,這部分錢也被算到了“成本”里面。

制作成本總計2億3000萬。
制作委員會的收入來源主要有,海外配信、BD銷售、音樂銷售、周邊銷售、活動銷售的所得,扣完各種手續(xù)費之后??偸杖霝?億6825萬。
如此理想化的項目,收益卻只能收回一半的制作成本,可見做動畫的“赤字”的確是比較普遍。

然后福原慶匡又做了第二個假設(shè)。
如果一個制作委員會有5個成員組成,他們的出資比例相同,都為20%,也就是每家出了4600萬。那么假設(shè)項目盈利1億7025萬,制作成本依然是2億3000萬,虧了3365萬。每家平均虧1235萬。
但實際情況是,制作收入并非平均分配的,而是根據(jù)職責(zé)進行分配。比如海外配信擔(dān)當(dāng),拿到的是海外配信渠道的所得。剩下的BD、音樂、周邊、活動也是依次類推。這樣一來,雖然看上去整個項目是虧錢的,但A、B兩家公司卻賺到了錢。

在這個項目里沒賺錢的公司也不是傻子,風(fēng)險轉(zhuǎn)移大家都懂,C、D、E公司肯定也參與了多個項目,指不定能在哪個項目里把錢賺回來。制作委員會的優(yōu)勢也體現(xiàn)了出來,即使明知道動畫會虧錢,還是有公司愿意嘗試著參與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