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齊書·輿服志》
編者注:本書作者簫子顯(489-537)是齊高帝蕭道成之孫,豫章文獻(xiàn)王蕭嶷之子,永明十一年(493年)冊封寧都縣侯,梁朝建立后降封寧都縣子,歷任太子中舍人、國子祭酒、侍中、吏部尚書等、吳興太守,大同三年(537年),去世,追贈吏部尚書,謚號為"驕"。

《? ? ?虞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采章施于五色。"天子服備日、月以下,公山、龍以下,侯伯華蟲以下,子男藻、火以下,卿大夫粉米以下。天子六冕,王后六服,著在《周官》。公侯以下,咸有名則,佩玉組綬,并具禮文,后代沿革,見《漢志》《晉服制令》,其冠十三品,見蔡邕《獨斷》,并不復(fù)具詳。
? ? ? ?宋明帝泰始四年,更制五輅,議修五冕,朝會饗獵,各有所服,事見《宋注》。舊相承三公以下冕七旒,青玉珠,卿大夫以下五旒,黑玉珠。永明六年,太常丞何諲之議,案《周禮》命數(shù),改三公八旒,卿六旒。尚書令王儉議,依漢三公服,山、龍九章,卿華蟲七章。從之。
? ? ? ?平冕,黑介幘,今謂平天冠。皂表,朱緣里,廣七尺,長尺二寸,垂珠十二旒,以朱組為纓,如其綬色。衣皂上絳下,裳前三幅,后四幅。衣畫而裳繡,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素帶廣四寸,朱里,以朱綠裨飾其側(cè),要中以朱,垂以綠,垂三尺。中衣,以絳緣其領(lǐng)袖,赤皮韨,絳袴襪,赤鋋抃,郊廟臨朝所服也。
? ? ? ?漢世,冕用白玉珠為旒。魏明帝好婦人飾,改以珊瑚珠。晉初仍舊,后乃改。江左以美玉難得,遂用琫珠,世謂之白璇珠。
? ? ? ?袞衣,漢世出陳留襄邑所織。宋末用繡及織成。建武中,明帝以織成重,乃采畫為之,加飾金銀薄,世亦謂為天衣。
史臣曰:黼黻之設(shè),經(jīng)緯為用,故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zhì)也。歷代龍袞,織以成文,今體不勝衣,變易舊法,豈致美黻冕之謂乎!
? ? ? 通天冠,黑介幘,金博山顏,絳紗袍,皂緣中衣,乘輿常朝所服。舊用駮犀簪導(dǎo),東昏改用玉。其朝服,臣下皆同。
黑介幘,單衣,無定色,乘輿拜陵所服。其白帢單衣,謂之素服,以舉哀臨喪。
遠(yuǎn)游冠,太子諸王所冠。太子朱纓,翠羽緌珠節(jié)。諸王玄纓,公侯皆同。
平冕,各以組為纓,王公八旒,衣山、龍九章,卿七旒,衣華蟲七章,并助祭所服。皆畫皂絳繒為之。
進(jìn)賢冠,諸開國公、侯,鄉(xiāng)、亭侯,卿,大夫,尚書,關(guān)內(nèi)侯,二千石,博士,中書郎,丞、郎,秘書監(jiān)、丞、郎,太子中舍人、洗馬、舍人,諸府長史,卿,尹、丞,下至六百石令長小吏,以三梁、二梁、一梁為差,事見《晉令》。
武冠,侍臣加貂蟬,余軍校武職、黃門、散騎、太子中庶子、二率、朝散、都尉,皆冠之。唯武騎虎賁服文衣,插雉尾于武冠上。
史臣曰:應(yīng)劭《漢官》釋附蟬,及司馬彪志并不見侍中與常侍有異,唯言左右珥貂而已。案項氏說云"漢侍中蟬,刻為蟬像,常侍但為榼而不蟬",未詳何代所改也。
法冠,廷尉等諸執(zhí)法者冠之。
高山冠,謁者冠之。
樊噲冠,殿門衛(wèi)士冠之。
黑介幘冠,文冠;平幘冠,武冠。尚書令、仆射、尚書納言幘,后飾為異。
童子空頂幘,施假髻,貴賤同服。
救日蝕,文武官皆免冠,著赤介幘對朝服。赤幘,示威武也。
袴褶,車駕親戎、中外纂嚴(yán)所服。黑冠,帽綴紫褾,以絡(luò)帶代鞶帶。中官紫褾,外官絳褾。其纂嚴(yán)戎服不綴褾,行留悉同。校獵巡幸,從官戎服革帶鞶帶,文官不纓,武官脫冠。
袿衤屬大衣,謂之祎衣,皇后謁廟所服。公主會見大首髻,其燕服則施嚴(yán)雜寶為佩瑞。袿衤屬用繡為衣,裳加五色,鎖金銀校飾。
綬,乘輿黃赤綬,黃赤縹綠紺五采。太子朱綬,諸王纁朱綬,皆赤黃縹紺四采。妃亦同。相國綠綟綬,三采,綠紫紺??す臁:畈嘀?,子男素朱,皆三采。公世子紫,侯世子青,鄉(xiāng)、亭、關(guān)內(nèi)侯墨綬,皆二采???、內(nèi)史青,尚書令、仆、中書監(jiān)、令、秘書監(jiān)皆黑,丞皆黃,諸府丞亦黃。皇后與乘輿同赤,貴嬪、夫人、貴人紫,王太妃,長公主、封君亦紫綬,六宮青綬青白紅,郡公、侯夫人青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