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版《哥斯拉》軍事裝備解析

大家好,我是挖坑從來不填的還喜歡拖更的兔子,之前我寫過三篇奇點軍事解讀,雖然質量我很滿意,但閱讀量實在慘淡,說實話這b站的專欄區(qū)真的太難混了,我以后可能會選擇多平臺更新 2014年版的《哥斯拉》呢走的還是現實流的,給人感覺就像是怪獸真的出現在了現實世界,像后面的怪獸之王和哥斯拉大戰(zhàn)金剛,完全就是兩個魔幻電影,我都沒有去解析的熱情。 ok,書歸正傳,讓我們先從陸軍武器開始 裝甲車輛
這款運輸卡車在片中多次出現,一眼就能看出來濃厚歷史感,可以說在底盤上安個喀秋莎都沒有任何違和感,實際上這款卡車就是美軍在上世紀80年代裝備的m923“大腳”5噸級卡車,可以用于物資,人員運輸,火炮牽引,油料運輸等。因為動力強大,皮實耐用,所以至今仍有一些m923卡車在役
在上圖左下角的這輛裝甲車,初看像是塔利班快樂車m1224防地雷反伏擊車,然并卵,
m1224的底盤是4×4,而劇中甲車明顯是6×6,所以讓我們有請MRAP(防地雷反伏擊)顏值最高的成員——corger“美洲獅”防雷車
“美洲獅”是美國為了應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治安戰(zhàn)由ForceProtection公司以南非“卡斯皮爾”防雷車為基礎研制的中型防地雷反伏擊車輛。有4×4和6×6兩種版本
(南非“卡斯皮爾”防雷車,被稱為“防雷車的鼻祖”我國外貿的CS/ VP3也仿自這款) 因為美軍大量裝備的悍馬裝甲車防護力太差,很難抵御中東遍地的地雷和土炸彈(統(tǒng)稱IED),所以美軍為此大量采夠MRAP(防雷反伏擊縮寫)車輛,如上文提到的m1224,“美洲獅”,“水?!?,“M-ATV” ,“凱門鱷”等。在“美洲獅”遭到的300次IED襲擊中,但沒有任何人員傷亡 “美洲獅”采用一臺Caterpillar C7柴油機,最高時速每小時65英里,可以搭載兩名機組人員和8名步兵,可以裝配一臺搖控武器站,m2hb12.7mm重機槍,m240通用機槍和mk17榴彈發(fā)射器,兩側設有射擊孔,底盤采用防雷v字形底盤,可以抵抗9kg炸藥以及7.62mm子彈直射。 因為“美洲獅”及其他MRAP的成功,美國后來又在南非卡斯皮爾的基礎上研發(fā)了“水牛”MRAP,是世界上最大的防地雷反伏擊車
因為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陷入了長久的治安戰(zhàn)泥潭,導致美軍后來花費超過400億美元,采購了近4萬輛各型MPRA,在美軍戰(zhàn)略收縮后,很多MPRA因為運費比造價都高,所以很多就地銷毀或者移交給阿聯酋等中東親美國家,當然也有很多被移交給了不怎么親美的國家,例如——
(
經典永流傳
)
左邊這輛裝甲車是美軍的中流抵柱——m1226“斯特賴克”裝甲運輸車,港臺將其譯為“斯崔克”。斯特賴克以加拿大通用動力的LAV-3步戰(zhàn)車為基礎研發(fā),而LAV-3則是以瑞士“食人魚”為基礎開發(fā)的,而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裝備的LAV-25步戰(zhàn)車也是從食人魚延伸過來的,就和上文的“美洲獅”和“水?!币粯?,只能說論萬國牌阿三只是圖一樂,還是要看我阿美利加
(瑞士食人魚)
加拿大lav—3
馬潤的lav-25 在上世紀90年代末,美軍高層制訂了建立可以全球部署的快速反應部隊,要求在四天內部署一個旅,五天部署一個師。當然,這種輕型快反部隊是完全不能和敵方陸軍主力剛正面的,所以這種部隊的投入是建立在美軍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不愧是鷹醬) 之所以命名為“斯特賴克”是為了紀念兩名美軍士兵,一個是在二戰(zhàn)中孤身俘虜200名德軍并救出3名美國飛行員最后犧牲的上等兵斯圖亞特·S·斯特賴克(美國版龐國興了屬于是),另一個則是在越戰(zhàn)中為了掩護戰(zhàn)友犧牲的羅伯特·F·斯特賴克上士 “斯特賴克”與其說是一款戰(zhàn)車,倒不如說是一種改裝平臺,斯特賴克共有10種延伸型號,其中包括m1126運輸型(ICV),m1127裝甲偵察車(RV),m1128機動火炮系統(tǒng)(MGS),m1129自行迫擊炮(MC),m1130裝甲指揮車(CV),m1131炮兵觀測車(FSV)等
為了能夠通過空運快速部署,“斯特賴克”的全重僅為17.5噸,額定重量為20噸,c130可以運載一輛,c17可以運載3輛,而c5可以運載5輛,可以說非常符合美國軍方的要求,而且擁有非常高的信息化水平 m1126運兵車型(簡稱ICV)裝備一門搖控m2重機槍,一把m2407.62mm并列機槍,mk17榴彈發(fā)射器,采用一臺350馬力發(fā)動機,公路時速達100km,但因為重量太輕,導致防護力很弱,裝甲為14.5mm的鋼板和陶瓷復合裝甲,基本只能防御14mm以下彈藥和榴彈破片,其他改型除MGS外武器與ICV無異 后來美軍又設立了7個以“斯特賴克”系列戰(zhàn)車維主要武器的“斯特賴克旅級和戰(zhàn)斗隊”(簡稱SBCT),類似于我軍的中型合成旅,每個“斯特賴克”旅擁有三個步兵營,一個騎兵營,一個工兵營,一個炮兵營和一個支援營。總計有3600余人,273輛各型斯特賴克,包括127輛m1126ICV,9輛m1128MGS,30輛m1129MC, 9輛m1134反坦克導彈車(ATGM),51輛偵察車(RV,CV,FSV等) 自2002年服役以來,“斯特賴克”參加了阿富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和其他的海外維和行動,還出口到了泰國,委內瑞拉等20多個國家。美軍目前共裝備了4500余輛 但在伊拉克戰(zhàn)爭和在阿富汗的治安戰(zhàn)中,斯特賴克也暴露出了極大的問題,首先防護力太弱,連中東的農家樂土炸彈都防不住,在出征中東前還需要在加一圈格柵網
雖然輪式裝甲車本就不應該過度要求防護力。但斯特賴克的防護性即使在輪式裝車當中也屬于是下游,拿我國的09式步戰(zhàn)車為例,09式的全重20噸左右,和斯特賴克差不多,但09式的正面裝甲足以防御23mm機炮,雖然也不比斯特賴克強多少,但09式的價格只有斯特賴克的一半,
而且斯特賴克的發(fā)動機馬力僅為350匹,像09式都有440匹馬力,雖然美軍后來換裝了450匹馬力底盤,但總重達到了20多噸,已經失去了機動優(yōu)勢,而且因為重心過高,馬力太小,導致斯特賴克越野能力很差,極度依賴公路行駛
并且斯特賴克大部分型號裝備的m2重機槍無論是火力,射程還是精度都無法滿足作戰(zhàn)需求,所以2015年后又換裝了ex813 30mm機炮
因斯特賴克的種種問題,再加上美軍戰(zhàn)略思想的改變,導致很多型號都面臨退役,改編和改裝。例如m1128(MGS)突擊炮
m1128是斯特賴克裝備m68105mm線膛炮的版本,這門炮來自m1坦克,理論上可以擊穿t72坦克的正面裝甲。但雖然炮還行,但首先其他斯特賴克該有的缺點他都有,防護力差,越野能力差,這些缺陷對運兵車來說沒什么,畢竟毛子的BTR比他更脆,但突擊炮這玩意兒可是前線剛正面的,而且車頂上就一門;裸炮,連個炮塔都沒有,這種生存力在輪式戰(zhàn)車里也上不了臺面的,而且自動裝彈機故障率高,造價還高達700萬~800萬美金,幾乎相當于一輛m1a1,所以美軍僅裝備142輛MGS后就將其停產(原計劃每個SBCT裝備27輛,被砍成了9輛),并且宣布要在今年將其退役,現在美軍已經開始競標新型步戰(zhàn)車和輕型坦克了,而且因為歐洲局勢的惡化,美軍大有將斯特賴克改編入重裝甲部隊的想法
這個很明顯了,m1,那么是哪種型號呢?首先這電影里的模型可以說是極度……簡陋吧,這車體干凈的和摸了鞋油似的,而且負重輪居然還tmd是六對?m1無論是任何型號都是七對輪好不。所有彈幕有人說這是拿巴頓改的,也有說拿百夫長改的。這里分析一下原型
(英國二戰(zhàn)末期研制的百夫長主戰(zhàn)坦克,又譯遜邱倫,初期代號t41)
m46巴頓
m48巴頓
m60巴頓 我們可以看到,美系底盤的負重輪偏小,而且內凹的很厲害,所以很明顯了,偏片中的m1底盤來自百夫長
而且不僅是負重輪有問題
大家看,m1系列的首上裝甲都是像一張桌面幾乎水平的
而片中的m1的首上則有一個很明顯的坡度 再來看下炮塔
首先這炮塔不可能是m1a2的,m1a2的零件比較多,而且m1a2的收納籃較大,炮塔整體也都非常大 再看m1系列
看,m1的炮塔就肉眼可見的小了,結合收納籃和坦克炮的抽煙裝置,著玩意兒應該連m1a1都不是,就是老m1的炮塔(道具組瞎做有啥好分析的)
(m1a1的120mm炮的抽煙裝置靠后且粗)
(錦繡河山敘利亞~美軍戰(zhàn)士坐悍馬~)
圖中兩種車都是美軍的標志性裝備,HMMWV悍馬,HMMWV是(High Mobility Multi-purpose Wheeled Vehicle)高機動多用途輪式車輛的簡稱,越戰(zhàn)后,美軍為了追求擁有高機動性和高通用性的平臺,于1979年立項研制了XM998,后來由通用動力公司負責生產,也就是悍馬的初型m998 悍馬系列的最高時速可達120km,全重5噸,最高載重2噸,有運輸車,武器運載車,救護車等30多個改型,片中的只有運輸車和武器運載車,但悍馬的型號有幾十種之多,這里就不辯認了
悍馬的通用性是個很大的特點,可以搭載我們熟悉的m2重機槍,m60和m240通用機槍,陶式反坦克導彈,還可以搭載一些重型武器,包括但不限于m134多管重機槍,防空導彈
悍馬系列卡車在1983年入侵巴拿馬和1990年海灣戰(zhàn)爭中表現優(yōu)異,美軍迅速大量裝備。但在1993年索馬里維和行動中,悍馬暴露出了防護性極其貧弱的缺點,索馬里遍地的IED和rpg就不用說了,悍馬連步槍子彈都很難防御,后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治安戰(zhàn)中美軍大部分的傷亡都是在悍馬中遭到襲擊導致的。雖然重量輕,連c130都能運5輛,但防護性難以支持正面作戰(zhàn),只能說美國陸軍的問題太大了,重的過重,輕的過輕,冷戰(zhàn)時為了應對蘇聯的裝甲集群,導致美國陸軍的裝備普遍過重,比如m1a2c都疊到70噸了,機動性差不說,對后勤保障也是個考驗,而冷戰(zhàn)后匆忙應對中東的治安戰(zhàn),又把大量資金浪費在各種輕量化反游擊裝備,導致美國陸軍現在就屬于是,重的運不過去,輕的打不過的尷尬地位,所以后來有了斯特賴克中型合成旅,但又因為價格過高導致只服役了7個旅的斯特賴克,又因為MGS的退役讓斯特賴克旅幾乎失去了正面攻監(jiān)的能力,等同虛設 所以,美軍近些年又研發(fā)LATV輕型聯合戰(zhàn)術車,和機動防護火力MPF輕型坦克
兔子毛都要被摸禿了(doge)
(哎這不屑里登嗎?) ok,陸地裝備篇就到這里,接下來還有空中裝備篇,海上裝備篇,單兵武器篇,吐槽藝畫三體篇,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