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1955-57年陜西長安澧西發(fā)掘簡報

2021-09-18 14:42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1955-57年陜西長安澧西發(fā)掘簡報

選自《考古》1959年10期 考古研死所澧西發(fā)堀隊

1955-57年,在陜西澧河沿岸共作了五季發(fā)掘,發(fā)掘了客省莊(又名開瑞莊)、張家坡、馮村、斗門等四個地點。

古代文獻指明西周的都城豐、鎬都位于澧河沿岸,因此考古工作者早在1933年就為了尋找它們而進行了調(diào)查。因為西周田野考古是個比較薄弱的方面,從1951年以來連著在澧河沿岸作了幾年工作。調(diào)查簡報已經(jīng)在科學通報2卷9期、考古通訊1955年第1期、1956年第2期上發(fā)表過,因此考古工作者對于澧河沿岸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若干重要地點都已經(jīng)是熟悉的了,關于這些本文就不再敘述。

馮村和斗門發(fā)掘的面積都很小,而且都是屬于客省莊第二期文化的遺址,因此本文只介紹客省莊和張家坡的發(fā)現(xiàn)。以下分為四節(jié):(一)客省莊的居住遺址;(二)張家坡的居住遺址;(三)客省莊和張家坡的兩周墓葬;(四)張家坡的西周車馬坑,〉

一、客省莊的居住遺址

在客省莊發(fā)掘了兩個地點:村北和村西。村西只發(fā)掘了卄幾個“客省莊第二期文化”的灰坑和卄幾個東周墓。村北發(fā)掘的地點和1951年的試掘地點相同,這是一個堆積十分復雜的遺址,包括了許多世代的居住遺址和墓葬。

(一)客省莊村北的地層

客省莊村北遺址的最下層是仰韶文化的居址遺存。經(jīng)鉆探判明,遺址的居住中心在發(fā)掘工地的東北,卽更靠近澧河。我們發(fā)掘的地點,只發(fā)現(xiàn)了很少的仰韶文化灰坑,收集到一些陶、石、骨器。

晚于仰韶文化的是另一種在渭河流域流行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我們名之為“客省莊第二期文化",是這次發(fā)掘的主要發(fā)現(xiàn)。

再晚的是西周文化層西周文化層可以分為早晚兩期,年代大約和張家坡的早期和晚期相同。出土的遺物有石、骨、角、蚌、陶等各種質(zhì)料制成的生產(chǎn)工具,器形有斧、錛、鑿、刀、鐮、鏟、鋤、錐、針、鏃、磨石、臼、紡輪和陶壓錘等。生活用具主要是各種陶制器皿(圖版叁,1—7),器形大都和張家坡的相同。其它的器物有骨笄等裝飾品和占卜遺物。此外還發(fā)現(xiàn)了很多建筑用的瓦和瓦坯,是西周晚期的東西。

壓在西周文化層之上的是戰(zhàn)國文化層。在出土的遺物中有大量的石制和骨、角的生產(chǎn)工具,器形有鎚、斧、磽、鑿、刀、鑼、鐘、錐、針、紡輪、磨石、杵、臼等。骨錘發(fā)現(xiàn)了很多,都是用?;蝰R的肩胛骨制成的。這種骨鎚和西周的用肩胛骨做成的銓在形式上有很明顯的不同。從骨鎌的形狀和使用痕跡現(xiàn)察,可能是當時挖土用的農(nóng)具。長方形的石刀也和本地的其它時代的石刀不同,其特點是窄而長,穿孔都是鑿成的,制作比較粗糙。此外也發(fā)現(xiàn)了少數(shù)靑銅的鑿、錐、刀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制器皿,器形有鬲(圖一,1、2)、盆、盂、罐、壺、豆(圖一,3)、碗等。

西周的居址遺存之外,這里還曾作過兩周'的葬地,發(fā)掘了一百多個兩周墓葬。

西漢武帝以后這里曾建有上林苑的宮殿,有宮殿的夯土建筑遺存。

漢以后有唐代的墓葬。

(二)客省莊第二期文化

客省莊第二期文化是客省莊發(fā)掘的主要收獲,因此,本文對它介紹得詳細些。

渭河流域流行的這樣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在解放前已經(jīng)有人介紹過,但介紹得很不詳細。從1951年到現(xiàn)在,在從寶鴻到潼美的渭河兩岸發(fā)現(xiàn)了很多屬于這一文化系統(tǒng)的遺址。與此文化面貌相近似的遺址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也屢有發(fā)現(xiàn)。這種文化在生產(chǎn)水平和社會發(fā)展階段上接近于龍山文化,而且和它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在陶器及其他遺物方面也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以前多將河南西部的這類遺址歸入龍山文化,但實際上它與典型的龍山文化遺存是不同的,因此,我們不把它歸入“龍山文化"之內(nèi)。這種文化的若干遺物頗近似于甘肅齊家坪的發(fā)現(xiàn),但齊家坪的工作做得不多,不易作全面比較,稱之為''齊家文化"也幷不適當。

客省莊第二期文化表現(xiàn)了很多進步性以及與殷周文化相聯(lián)系的現(xiàn)象。在澧河流域,當西周文化出現(xiàn)以前,流行的就是這種文化,因為經(jīng)過了幾次調(diào)查,我們幷沒有發(fā)現(xiàn)另外的介于二者之間的文化遺存。根據(jù)上述的理由,我們可以込為客省莊第二期文化結束時期的絕對年代可能很晚。關于客省莊第二期文化的進一步說明,以及由此而提出的許多有關黃河中下游晚期新石器時代考古上的問題,將另文討論,下文只介紹發(fā)掘的主要發(fā)現(xiàn):

1.房屋

我們在將近3000平方米的面積上發(fā)現(xiàn)了十座房屋。房屋都是挖在地面下的“淺土窯式”的。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有由兩個房間組成的,也有單個房間的。居住的地面都經(jīng)辻長時間的踐踏,平而且硬。硬土面往往有幾層,都是墊上灰土再踏甌的。

方形房屋都是由“外室”“內(nèi)室”兩個單元組成,內(nèi)、外室之間連有門道,平面象個“呂”字。較大的房屋有柱洞和壁爐,小形的則沒有。曾發(fā)現(xiàn)一座保存較好的大的方形房屋(圖版壹,1),內(nèi)室的地面上偏向北壁有柱洞1個,柱洞的內(nèi)壁及底部很堅硬,幷塡入很多碎陶片。室中部有挖在地面上的橢圓形小灶兩個,被火燒成紅色。內(nèi)室西南角的墻壁上也被火燒得很紅。在外室,也有柱洞1個,在北墻的中部還有1個大的“壁爐"。壁爐的附近有5個圓四形小灶和1個袋狀的小灰坑。

“壁爐”是挖在墻壁上的一種爐灶,側視就象一個壁籠,通體被火燒得很紅,表而有被煙燻的黑色煙焙。籠的底部中間隆起一條土梁,表面甚為堅硬,是經(jīng)長期火燒的結果。爐底堆積有很厚的灰燼。壁爐是當時人用來燒食物的地方,同時可能還是兼作保存火種的地方。

在內(nèi)室與外室之間有一個過道,寬62厘米,只能容一人通過。外室西南邊有通向室外的上坡路土,是房屋的出入口。

另外發(fā)現(xiàn)一座較小的房屋,保存最好,也由內(nèi)外兩室組成(圖二)。內(nèi)室是方形的,室中央有橢圓凹形小灶1個。外室為長方形,東南角有燒土一片,在室的西北角,有通向室外的路±,成兩級臺階的形式。屋的東北角也有1個長方形小灰坑。

這座房屋的內(nèi)室是利用1個袋狀灰坑改成的?;铱拥纳习氩勘煌诖蟪煞叫危幼∶嫦逻吘褪谴鼱罨铱拥南掳攵?。發(fā)掘時,在這座房屋內(nèi)室的爐灶附近,仍放著2件完整的陶罐和略殘的陶鬲和繩紋陶罐各1件。根據(jù)這種情況估計,這個房子可能是由于某種突然的事故而廢棄的。

圓形房屋與方形的區(qū)別只是在內(nèi)室。圓形房屋有兩種形式:第一種只有一個圓形的房間;第二種則由內(nèi)外兩室組成,內(nèi)室是圓形的,外室仍然是方形或長方形的。室內(nèi)各部分和方形的基本相同。

沒有發(fā)現(xiàn)房頂或墻壁倒塌的遺存。我們推測這種房屋的屋頂大槪是用草木蓋成的,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草泥土,大槪屋頂不加泥,或者不加草泥。

2.窖穴

發(fā)現(xiàn)了很多袋狀的灰坑,這種灰坑形式固定,大而且深,是本文化富有代表性的遺跡。完整的袋狀灰坑,在上部有一段象是瓶子頸部的直口??趶酵ǔT?米以下,而底部通常要達到4米。底部很平,沒有居住過的現(xiàn)象,大槪是作儲藏用的窖穴。有的埋有人骨架一架或幾架,是廢棄以后才用來埋人的。

3.窯

燒陶器的窯共發(fā)現(xiàn)了兩座。保存較好的一座是挖在地面以下的。窖頂?shù)睦锩妫瑓u放陶器的窯室,是上小底大的。審室的后壁殘存的高度近1米。寥室的底部作橢圓形,左右最大徑1.26米,前后不到1米。底部通入火膛的火孔成“北"字形?;鹛攀且粋€口小底大的平底圓坑,有圓形的火口。發(fā)掘時火膛內(nèi)保存很厚的草灰和兩小塊木炭。

4.生產(chǎn)工具

生產(chǎn)工具以石制的為最多,骨制的次之,陶制的最少,沒有發(fā)現(xiàn)蚌制的。工具的種類有:磨石、斧、錛、鑿、刀、鏟、錐、針、紡輪、魚鉤、矛、鏃、陶壓錘等。石斧:有選用天然礫石制成的長圓形石斧,體厚重,橫斷面作橢圓形,兩側打成粗面可以按柄;也有長條或近方形的扁平帶孔石斧(圖三,1、2)。常見的長方形單孔或雙孔的石刀,多用頁巖或片巖制成。單孔的較多。石刀的特征是穿孔的部位接近刃部(圖三,5)。三樓形和葉狀的石鏃和骨角鏟發(fā)現(xiàn)很多。紡輪多是陶制的,石制的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二件。骨錐除去用骨片制的以外,也有用獸類肢骨制的,用肢骨的關節(jié)部分作錐柄(圖三,7)。骨針及魚鉤(圖三,6)發(fā)現(xiàn)不多,都磨制的比較精致。

5.生活用具

生活用具以陶制器皿為主,此外只有骨匕一種。

陶器的主要器形有鬲、斝、鬹、盉、鼎、甑、罐、盆、盤、碗、豆、壺、甕等(圖版貳,1一10)。

鬲、斝、鬹、盉、鼎除去鼎是突足,其余都是空足。這類三足的器皿都是炊器,它的三足和居住遣址的小圓凹形的灶是相適應的。炊器也作食器用,其分工當然不是很嚴格的。鬲和聲都大量發(fā)現(xiàn),是這個文化中頗為典型的器物。鶯、盍發(fā)現(xiàn)很少。鼎只發(fā)現(xiàn)了1件。

罐,多是大口的。無耳罐多為夾砂繩紋陶,有些在底部有煙始,是曾作炊器用的現(xiàn)象;一耳罐、雙耳罐和三耳罐,皆形體較小,泥盧陶,是飮食用器。小口罐極少。

貯器類的大甕和壺在遺址中出土殘片很多,但沒有能粘斗出一件完整的,只能從各個部位的殘片來確定它的樣式。壺(圖四,3)的形狀是長頸折肩平底。甕的形狀是穽口折肩,高身小平底。都是泥質(zhì)灰陶或黑陶。肩部磨光,肩以下多為素面加劃紋,也有籃紋的。一種形式非常美覗的甕蓋(圖四,1)是和器身一起制成的。一起制成后再割開,為了蓋得嚴密,常在器口和器蓋合口處劃上幾條豎紋作為記號(圖四,2)。

陶器的質(zhì)料基本上可以分為泥盾和夾砂陶兩類。夾砂陶所夾的砂較細,而且大都夾得很少,所以夾砂和泥質(zhì)陶從外表上不易區(qū)分。泥盾陶都是一般的粗泥,沒有發(fā)現(xiàn)細泥的。

陶器表面多繩紋、籃紋、方格紋,都是拍上的。繩紋、籃紋都是大量的,方格紋則只發(fā)現(xiàn)了.1件陶鼎和幾片陶片。此外是一般素面陶,磨光陶片極少。在素面陶器上常加劃紋、弦紋、附加堆紋等紋飾。陶器口沿上常加鋸齒形祐邊作裝飾,也是這批陶器的特征。另外發(fā)現(xiàn)了1片紅色陶片,上面有硃繪。出土后紋樣巳不淸楚,器形大槪是雙耳小罐。

陶器的顏色有灰、紅、黑三種?;疑淖疃?,占全數(shù)的80%以上;其次是紅色的,約占全數(shù)18%強;黑色的很少,只占1%左右。

陶器的制作技術有:泥條盤筑、模制和輪制。泥條盤筑法使用得最廣泛;模制法只用于一部分陶鬲;輪制的只有個別小陶罐。

陶鬲采用盤筑和模制兩種制法。用盤筑法制作的陶鬲,上半是一個圜底罐,三足是另接上的,兩輙益都是盤筑成的。盤筑法制成的鬲,其特征是:(1)檔部寬,足根彼此不連接;(2)足內(nèi)有盤紋的接縫,尖部另塡上一塊泥,或是一個泥球(圖五,1)。模制的髙,只是用模制法作成下半段,上半是另接上的。模制鬲的特征是:(1)三足內(nèi)有“反繩紋"或“反籃紋",這顯然是用同樣的鬲作模子制成的;(2)窄檔,三足根部彼此相接(圖五,2)。前者多大型器,后者多中小型器。聲,因為也是用盤筑法制成的,所以內(nèi)部也和盤筑制成的鬲有共同的特征。

6.其他遺物

不屬于生產(chǎn)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發(fā)現(xiàn)物有卜骨、人骨雕刻和食余的獸骨和螺売。田螺大槪是當時常常食用的東西,所以在灰坑中常成堆的被發(fā)現(xiàn)。獸骨尙未鑒定,暫略。卜骨都用羊的肩胛骨,不加修整。只有灼痕,不加飴鑿,可能是因為羊骨太薄,不使鉛鑿。灼痕皆透過背面,無定數(shù),由兩個到十多個,也沒有一定的排列規(guī)則O人骨雕刻是用人的股骨圓頭刻成的人面形,有眉眼口鼻,用途不明。

二、張家坡的居住遺址

張家坡在客省莊的西南約1.5公里,發(fā)掘地點在村玄南100米左右,總的發(fā)掘面積近6000平方米。

張家坡遺址的主要內(nèi)容是西周時期的居住遺存和憂周的墓葬。直接壓在西周文化層之上的是東*的居住遺存。發(fā)現(xiàn)的遺跡很少,文化屋也較棒。遺物有布紋瓦、陶盆、陶甕的賤片和犁、鋤、柿等鉄制生產(chǎn)工具。

到唐代,這里成了葬地。我們發(fā)掘了小型唐墓共三十多座。

(一)西周文化層的分期和年代

張扇坡的西周文化層是由早晚兩期居住遺-存所構蟲的。早期的居住遺址是在生黃土上建立起來的,在這以前,旣沒有居住遺存,也沒有墓葬。巷一期的遺存主要包括長方形的房屋和一些大而且深的灰坑(這些灰坑也是當時的一種房屋遺存),坑口以上灰土堆積極少。壓在早期遺存上面的是一層較厚的灰層,屬于西周晚期。除去這灰層外,晚期的居住遺存發(fā)現(xiàn)有圓形的房屋、窯、井和若干形狀不規(guī)則的灰坑。這些遺存有些挖在生黃土上,有些則挖在早期的堆積上。

在晚期的居址中發(fā)現(xiàn)有制作骨角器的現(xiàn)象。主要的生產(chǎn)品為箭頭和骨笄。我們發(fā)現(xiàn)了很多成品、半成品、廢品以及作原料用的鹿角和獸骨。另外,還發(fā)現(xiàn)許多磨制骨角器的磨石。

早晚兩期居址中所包含的陶器有很顯著的區(qū)別。

早期文化層中的紅色粗泥繩紋陶片顯然比晚期文化層中多一些。早期特有的紅色和黑色的磨光陶片晚期則完全沒有。早期只有極少的素面陶片,晚期則大大增多,達到全部陶片的10%左右。

早期陶片上常見的紋飾有各種印紋,如雷紋、回紋、重圈紋、S形紋等。晚期則流行弦紋和篦紋(圖六)。

在陶器的器形上,早期多簋、尊,晚期完全沒有;晚期常見盂,早期不見。早晚兩期都有的器皿,在器形上也屬于完全不同的型式(圖七)q早期常見的鬲其特征是“痛檔",卽在兩足之間向內(nèi)深陷,鬲足橫斷面近于三角形。晚期常見的兩種鬲,一種是在鬲足尖端有一個圓形“疙瘩",另一種是矮檔,有肥大的袋足,足的橫斷面為圓形。上述三種鬲,從足部、福部的殘片很容易區(qū)分。

早期常見的罐子是折肩、在肩的兩側有立耳的小口罐。晚期則多為頸部有凸稜和肩上有弦紋或篦紋的罐子。

早期有圈足豆,但為數(shù)很少。晚期最常見的型式是細柄淺盤豆,柄的中腰細而帶凸稜。

在西周的一個很長的時間內(nèi),這里也被作為葬地。最早的一批墓葬和車馬坑是在早期居址廢棄以后出現(xiàn)的,因為有些第一期墓葬和車馬坑打破了早期的居住遺跡。經(jīng)過一段時間以后,最早的一批墓葬大槪因為無人管理而被委棄了,因而晚期的人們在重建居址的時候,破壞了一部分早期墓葬的墓口。晚期居住遺址和晚期墓葬的關系如何,還不能判斷淸楚。

最早一期的墓大約是成康時代的,因此,早期的居址可能是成康時代的,或者更早些。早期居址廢棄的原因不淸楚。晚期墓葬延續(xù)的時間比較長,從穆王以后直到西周末年,或者更晚些。晚期居址大約也是穆王以后的,廢棄的年代在西周晚年或者更晚些,廢棄之后直到東漢才又有人居住。

(二)房屋遺存

發(fā)現(xiàn)的早期房屋遺跡有二種:一種是長方形淺土容式的;一種是略呈圓形的深土窖式的。長方形的淺土窖式房子共發(fā)現(xiàn)5處,都是遭到嚴重破壞的。房子是在生黃土上挖成,有居住過的硬土面、燒土小灶和圓形的柱洞等。

圓形的深土窖式的房屋共發(fā)現(xiàn)6處。這類房子面積很大,直徑都在5米以上,深約2米。發(fā)掘時坑內(nèi)塡滿灰土,而且總是在坑的一邊有大片的生黃土。生黃土的上面和下面都是灰土,顯然是從土窖的一壁坍下來的,卽生土以下的灰土是塌下以前的堆積,以上的是塌下以后堆積的。坑底多為方形,有居住過的硬土面和炊爨用的凹形小灶等居住痕跡。我們推測,這種房屋基本上是一個暨穴,穴內(nèi)的一壁向外挖大,使穴內(nèi)比上口大些,因此總是一壁的生土塌了下來。沒有發(fā)現(xiàn)屋頂?shù)臍堄唷?/p>

晚期的房屋遺跡只發(fā)現(xiàn)了二座,都是圓形的(圖版壹,2)。都比較小,直徑只有2米多,挖在地下有1米多深。墻表面經(jīng)過修飾,涂了一層細泥。在正南有斜坡的出口。屋內(nèi)地面涂有黃土細泥,平坦而且堅硬。地上挖有一個十字形的小灶。

除了房屋以外,還發(fā)現(xiàn)了容、井、窖穴等遺跡。

(三)生產(chǎn)工具

石制生產(chǎn)工具有砍伐用的斧、磽,挖土用的鐘,收割谷物用的刀、鐮,磨制骨器或工具的磨石以及“錘頭"等。石斧大都是選擇適用的天然礫石打制成的,只在刃部略加修磨。扁平的磨光石斧不多。石刀一般都比較寬厚,穿孔多在刀身中部或接近刀背。磨石的石質(zhì)都是砂巖。有一種形狀比較整齊,成屬平長方形,一端有孔,是用來磨刀子的。另外一些磨石形狀不規(guī)則,有些還有凹溝的痕躋,當是磨制骨笄和骨角鏃的工具。有一種石環(huán)狀或三角形的工具,中部有孔,比較沉重(圖八),大概是一種錘頭。

骨角的生產(chǎn)工具有臻、鑿、、針和簸。西周的骨縫器形很固定,所用的骨料主要是牛、馬等大家畜的萬胛骨和下顎骨。用眉脾骨做的骨縫是把骨白鋸掉把骨脊削平而成。用下顎骨做成的骨鱗有兩種∶一種是用下鶚骨后部帶關節(jié)的部分做成的,這一式骨縫張家坡尚未發(fā)現(xiàn),只見于客省莊的西周地層中。另一種是用下顎骨長臼齒的部分,順著齒槽劈開,做成長方形的縫形。這一式骨縫在背面帶有齒橫的痕腦。用下顎骨做骨縫是西周時期的特點,其他時代很少發(fā)現(xiàn)。骨角鏃數(shù)量很多,發(fā)現(xiàn)了三百多件,大部分是鹿角的。 還發(fā)現(xiàn)了不少骨鏃的牛成品、廢品以及加過工的鹿角和獸骨料,出土時比酸集中。 鏃的式樣很多,最常見的一種鏃身作小圓棒形,鍛部很細。此外還有兩刃和三稜等式,但數(shù)量很少。有不少的鏟身上還刻有各種符號。

蚌制的生產(chǎn)工具很多,種類有刀、鑼和録,形狀和石刀等相似。銅工具有斧、錛、錐、刀(圖版伍,13)、鏟等。陶工具有紡輪和壓錘。

(四)生活用具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制器皿,炊器有鬲、甗、甑,飲食器有簋、豆、尊、盂,儲器有風甕等(圖版肆,1—8),上文已略作說明,不再述。値得特別提出的是在早晚兩期都發(fā)現(xiàn)了一些“瓷片"①,能辨出器形的有豆和舔。陶器之外發(fā)現(xiàn)有骨七,也是欲食用具。

(五)裝飾品裝飾品數(shù)量最多的是骨笄,共發(fā)現(xiàn)了七百多件。都用獸類的肢骨作原料。一部分骨笄制作很精致,有的在頂端雕刻息形裝飾(圖版伍,1),有的鑲嵌淼松石,有的在頂端另加一個圓錐形或平頂?shù)捏敲?,也有再加一個骨環(huán)的(圖九,3)。笄帽都有槽,可容笄身插入。有一種特別的面釜形笄帽,在槽的兩側另有兩個穿孔,和槽相通,這種笄身,在頂端有一橫穿,插入笄帽后,可以由兩小孔加榫把二者結速牢固(圖九,1)。

在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了少量的玉器。西周盛行用各段小蚌片鏃嵌在器物上作裝飾,所以蚌制的小鏃嵌飾物也發(fā)現(xiàn)不少。

(六)占卜遺物

著卜骨和卜甲。卜骨都站圓孔,卜甲有龜.甲和蕩甲兩種,皆鑿方孔,飴鑿排列都整齊。個別卜骨兩面有銘鑿。其中1片卜骨有近似文字的刻戈。,和1955年陜西省文管會在張家坡所發(fā)現(xiàn)的1)片的文樣相同(見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3期)。

(七)用途不明的遺物

其它發(fā)現(xiàn)物中有大理石雕刻1件(圖版伍,15)0作柱頭狀,頂上刻圓洞紋,柱身刻正倒相間的三角形紋。

此外,發(fā)現(xiàn)2件不明用途的骨器。形狀近似骨七,旦下端有尖。上端一面有很多鮎成的小坑,其中1件幷有1穿孔(圖九,2)。

三、客省莊和張家坡的甬周墓葬

年客省莊和張家坡兩地共發(fā)掘了兩周墓葬,其中西周墓葬182座,東周墓葬72座。

(一)西周墓葬的分期

182座西周墓,根據(jù)隨葬陶器形式的差異可以粗分為早晚兩期(圖十),或細分為五期。

早期墓葬的陶器主要有鬲、罐、毒等三種。比較常見的一種鬲和早期居住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癮檔鬲"相同。早期常見的罐有二種:一種是素面圓試罐;一種是小口折肩繩紋罐。專也有二種:一種是深腹,圈足較矮,腹壁有繩紋。這種簋過去在安陽和輝縣的殷代墓中發(fā)現(xiàn)過。另一種簋的圈足較高,光面,器壁上帶有S形的印紋或有二道弦紋。這種簋常和豆或晚期的罐同出,年代要較晚一些。因此,我們把早期墓葬又分為第一期和第二期,出繩紋簋的作為第一期,出印紋簋的作為第二期。

晚期墓葬的主要陶器有鬲、罐、盂、豆等四種。典型的晚期鬲是矮檔、袋足、足尖揑成一個圓形''疙瘩"。在張家坡的晚期地層中,這樣的鬲足數(shù)量最多。晚期的罐子都是弦紋罐和篦紋旗。晚期墓葬中所出的豆有三種:第一種豆座較粗,盤和座之間的界線不太明顯。這一式豆也見于第二期墓葬中,年代比較早。第二種細柄豆座,柄中腰細而起稜,居址和墓葬中都出土最多。第三種細把無稜,和矮檔的袋足鬲同出。修檔的袋足鬲是在安陽大司空村的屈肢葬墓中岀土過的,年代最晚。按照陶器形式的區(qū)別,晚期墓又可細分為第三期、第四期和第五期。

(二)西周墓葬的年代

屬于第一期的178號墓出了1件銅鼎和1件銅簋。銅鼎的形狀和花紋和被就為是康王時代的大盂鼎相似,銅簋則和被飢為是成王時代的禽般相近。因此我們訴為第一期墓葬約在成王和康王時代。

第二期墓葬出土物與出長由蠶的墓相近,屬穆王或略晚于穆王。

晚期墓葬可以和陜貝上村嶺的西周末年到春秋早期的虢國墓葬比較。虢國墓葬所出的陶器有鬲、罐、盂、豆等。鬲基本上和矮檔袋足鬲相近,罐多為弦紋罐和篦紋罐,特別是豆都屬于細把無稜一類。因此,我們把晚期墓葬的下限斷在西周末年,其中最晚的或者是春秋初年的。它的上限根據(jù)第三期墓的豆有和印紋簋同出的現(xiàn)象,很可能是和早期墓葬相腳接的。

(三)西周墓葬的葬俗

西周墓坑有許多特點:(1)墓室都比較窄長;(2)墓室的底部大于口部;(3)墓室往往在人架的頭端較寬,腳端較窄;(4)一部分有圓形或長方形的“腰坑"。

西周第一期墓葬有一種有趣的排列方式。例如:第166、173、174、175、186等5座墓都屬于第一期,集在一起,排列成一個缺口向西的“n"字形,看來應是一個家族的。166號墓是南北向,居中,可能位置最尊,輩份最高。174、175兩座墓在南,173.186兩座墓在北,都是東西向。5個墓的人架都是頭對頭,腳對腳,卽166號墓人架頭向南;174頭向東,175頭向西;173頭向西,186頭向東。其它第一期的墓葬也有這種成組的現(xiàn)象,看來是一種定制。

西周墓的葬式有仰身,也有俯身。有用狗殉葬的,也有用人殉葬的。關于用人殉葬,曾因古代史分期問題而被重視過、討論過,這里介紹得不妨詳細些。

在9座墓中發(fā)現(xiàn)了殉人,有殉1人的,殉2人的和殉4人的。有4個殉葬人的是第204號墓,在這次發(fā)掘中是最大的一座。墓口長4.2,寬2.3,深6.8米。早期被盜掘過,墓主人的骨架已完全不淸楚。4個殉葬人的骨架放在南、西、北三面的二層臺上。南邊二層臺上有2個殉葬人,都是頭東腳西,頭腳相接??繓|1具骨架已朽,葬式不明:靠西1具是俯身葬。西邊二層臺上有1個殉葬人,頭北腳南,是仰身葬。北邊二層臺上的1個殉葬人,頭東腳西,骨架腐朽太甚,葬式不明。

其他幾個墓的殉葬人也都是放在二層臺上,或左或右,或在墓主人腳的一端,但沒有在墓主人頭的一端的。

(四)西周墓葬的隨葬器物

在隨葬的生活用具中,除了陶器以外,還發(fā)現(xiàn)了4件銅鼎和1件銅篇。在銅鼎中都有小豬的頭骨,其中1件保存很完整。另外有1件刻花骨相,一端刻有兩段夔龍紋,旣是實用器物,又是一件藝術品。

有十幾座墓中發(fā)現(xiàn)了靑銅兵器,器形有戈、矛、刀、鏟等。戈的數(shù)量最多,而且器形也多,旣有承継殷代的直內(nèi)戈,也有新出現(xiàn)的帶胡的戈,標志著這個時代的兵器有了新的發(fā)展。其中有1件帶胡的戈,在闌的兩側各有1個向后斜出的“翼”(圖十一,下),在濬縣和寶雞都發(fā)現(xiàn)過,是西周時代富有特色的兵器。還有1件援身成三角形中有大圓孔的戈,或名之為戦的,也是很典型的武器(圖版伍,15),1件矛形的標本,細長似柳葉狀,后端稍瘦,上豎排2個小圓孔,當是加柄的地方,大槪是1件匕首(圖十一,上)。有1件刀,刀把為龍形,也頗有特色(圖版伍,14)。

隨葬的裝飾品主要有玉器和蚌飾,另外,還發(fā)現(xiàn)有料珠。玉的質(zhì)料多屬于蛇紋巖,偶象石一類的巖石,眞正的玉很少,絕大部分是軟玉。玉器多雕琢成動物的形象,有魚、鳥、蟬、蠶、牛、馬頭、獸等(圖版伍,2-11),尤以魚為最多。也有用玉做成戈、斧、磽、鑿等形的裝飾。西周墓中常出大量的蚌魚,也有少數(shù)的蚌鳥,這些飾物都帶孔,出土時常堆聚在墓室的四角,當是成串的飾物,可能是幡一類的東西。

(五)東周墓葬

72座東周墓都是在客省莊發(fā)現(xiàn)的。墓穴比一般的西周墓為寬敞。個別的墓還保留著“腰坑'‘的形制。葬式多是屈肢葬,占90%,而且大都蜷屈得很緊,腳跟都貼近臀部。其中有2個俯身屈肢葬,是過去沒有發(fā)現(xiàn)過的葬式。72個墓中有隨葬品的只42座,有陶器的只'24座。隨葬的陶器有鬲、肺、盆、罐、壺、豆等。另外有1座墓中還出了1件陶倉。這些墓的年代大致在春秋末到戰(zhàn)國早期。

下面我們選擇2座墓葬,簡單介紹一下。

客省莊第202號墓長3.5,寬1.85米。墓主人的骨架已朽歿。在人架頭前槨內(nèi)放有一堆銅器,計方甌1、方壺2、鼎2、寫2、鑒2、盤1、匝1,共11件。這些銅器都很小,而且極薄,都是明器。槨室的南側放著2把銅刀和1件釣形銅飾,其中1件銅刀是用金子做成的刀環(huán)。在棺內(nèi)有1把銅劍。

這座墓沒有出陶器,但所出的方壺是春秋和戰(zhàn)國早期很流行的器形。銅劍的形式為圓莖有稜,劍身平脊無稜,也曾見于唐山、洛陽等地的春秋墓.中??梢源_定這座墓是屬于春秋末期的。

客省莊第140號墓是一座特殊的墓。墓長1.9,寬0.6米。人架仰身伸直。隨葬器物有2塊長方形的銅牌,壓在人架腰的兩側,銅牌上透雕有兩匹馬和兩個人,兩人互抱作摔跤狀(圖十二,下)。這兩塊銅牌應是附在腰帶上的裝飾。此外,還有:2件圓形透雕銅飾(圖十二,上)、1個金環(huán)、1個銅環(huán)、1件鉄刀和1件圓形帶鈕:鉄器。

這座墓打破了戰(zhàn)國地層,年代當在戰(zhàn)國末年或更晚一些。

四、張家坡的西周車馬坑

在張家坡發(fā)掘了4座車馬坑,另外已經(jīng)探明而尙未發(fā)掘的還有3座。這些車馬坑都集中,在幾百平方米的范圍內(nèi),它們很可能都是同一家族的。這些車馬坑是和第一期墓葬同時的,可能屬于第一期墓葬,因為∶(1)地層關系相同;(2)第一期墓葬較為胭簇。 但究竟某個車馬坑屬于某個幕還不能確定。

已解發(fā)掘的4 座車馬坑中,最少的埋1柄車、2匹屬,最多的是3輛車、8匹馬。 在每1 座車馬坑中都有1個殉葬人。

車馬埋葬的情形大致相同。在坑底相當車輸?shù)牡胤酵趦蓚€半翰深的士槽,翰子的下牛段就放在土槽內(nèi),車種和車轅就貼在坑底上,車箱也不懸空了。

在車棘的兩邊各有1個橢圃形的淺土槽,每個土槽里放1匹或2匹焉。 馬的四肢蹬屈,象是跪伏著一樣,顯然是弄死以后再擺布的。馬骨的上下都鋪蓋著蘑子。馬頭都伸在土槽的外面。

殉葬人有的壓在車箱下面,有時在車箱后面橫掏1個鑫,把人架塞在里面。殉葬人的葬式除去1具因沒有完全制出而不明外,其它3 個都是俯身伸直葬,頭都向車子的右邊。

在4 座車馬坑中,保存最好、包含最豐富的是第二號車馬坑(圖版壹,5)。

第二號車馬坑長5.6,寬 3.4,深 2.6米。坑內(nèi)有2個事,南北并列,車嗽都向東。南邊的籍為第一號車,韶4匹禹;北邊的籍為第二號車,駕 2匹馬。 殉葬人被壓在第一號車的車箱下面。

車子都是一根幀子,和過去發(fā)掘的般代或東周時期的車子在基本構造上是相同的。第二號車比較別致,用它為例子,說明車子的結構(圖十三)。

車輪的直徑135厘米。輪子中間的車轂長48厘米,谷中間的直徑較粗,,兩端漸細而箍以銅帽。I輻條21根。兩個輪,子間的距離為220厘米。

車軸全長294厘米。軸兩端套銅的書和轄。車軸上有兩個橢圓形的伏兔,墊在車箱的兩側下。

車轅壓在車軸上,全長290厘米。在車箱前面蘭一段微微向上揚起。

車箱平面呈六角形,左右寬140,前后長60厘米。車箱前面很矮,只高8厘米,綺較高,約20厘米。在靠近車箱的前方,有一根橫貫車箱的軾,高與綺相等。車門在車箱的后面。車箱底部是鋪屎板還是穿皮條,痕跡不淸。

車衡壓在轅頭上。這個車的衡長190厘米,比廠般的車衡長出很多。衡的兩端逐漸變細,向丄翹起,兩端各插一件銅矛,還垂著用朱色織物聲上貝蚌而成的飾物。在靠近轅兩側的衡上有畝蚌泡和貝組成的花朵狀裝飾,且和轡帶相連可能是安藤的地方。

車縛在衡的后邊,物上端各套有一個橢圖的銅箍,銅箍上有兩個鼻,馬背上的皮帶大槪就結在鼻上。

第一號車的車箱略有不同。車箱是長方形的,寬138,長68厘米。四角的立柱高在45厘米以上。車箱的前面有很矮的闌干,用豎的小木條構成。兩側的闌干似略高一些。車門在車箱后面,寬40厘米。.車門兩邊是高32厘米的闌干,也是用豎木條構成的。

馬身上發(fā)現(xiàn)有成套的馬具,包括絡夫、籠嘴等,都釘有各式銅泡或貝(圖十四)。第二號車馬坑第一號車的4匹馬都是銅飾馬具(圖版壹,6;圖十五),第二號車的2匹馬都是貝飾馬具(圖版壹,4)。

絡頭和現(xiàn)在馬絡頭的結構相同。在紐橫皮條上都串小銅泡,而在皮條連結的地方都串上1件特別式樣的銅泡。另外,在馬額上還有1條皮條直系到馬脖子下面,皮條上串著長方形的銅泡。在馬的頭頂上有1件大的獸面銅飾(圖版伍,12),銅飾的兩個下角夾在馬耳朵間。銅飾的上下兩邊各有三對穿孔,獸面可能是釘在馬頂上的皮套上的。

籠嘴的做法是∶用一根皮條做中栽,在中穩(wěn)上釘八根橫皮條。第一至第五根皮條都德成川圈,然后把中栽的下牛段向后折尊,下端粘到最上的皮圈上。第六、七、八等三根橫皮條的兩端也向上折棘,結到最上的皮圈上,就做成了方格網(wǎng)狀的嘴。第飾的馬能嘴在積橫皮條交叉的地方串上十字形綢泡,并在中問一條上,即屬鼻正中的一條上,穿上兩個彎曲的長銅片(圖十六,左上、左下)。

用貝作裝飾的絡頭和籠嘴和上述的基本相同,只是在皮條上備上貝作裝飾。

在第一號車的4匹馬背上還發(fā)現(xiàn)了成套的銅飾(圖版壹,3;圖十六,右)。

在馬尾骨附近都有一堆蛤売和蚌魚,是繞在馬尾巴上的裝飾物。

執(zhí)筆者:王伯洪 鈍少林 張長壽

1955-57年陜西長安澧西發(fā)掘簡報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康马县| 黎平县| 湖口县| 招远市| 昆明市| 忻城县| 隆子县| 昌平区| 菏泽市| 永兴县| 安岳县| 福泉市| 青海省| 金坛市| 仪征市| 汉源县| 合山市| 高淳县| 海淀区| 鹿邑县| 阿荣旗| 金门县| 广饶县| 邓州市| 晋城| 汕头市| 石柱| 莱阳市| 正蓝旗| 黔江区| 垣曲县| 涡阳县| 南昌县| 武陟县| 蓝田县| 台湾省| 遂平县| 威远县| 讷河市| 曲水县| 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