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北漢

一、北漢世祖·劉崇

(一)劉崇年輕時嗜好賭博、品行無賴,二十歲左右在河東應募從軍,隨兄長劉知遠征戰(zhàn),后唐年間累升至虢州軍校。941年劉知遠被后晉任命為河東節(jié)度使,以劉崇為河東步軍都指揮使。942年劉崇被授為麟州刺史,不久又升任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兼三城巡檢使,遙領泗州防御使。947年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后漢,史稱后漢高祖。劉崇被拜為特進、檢校太尉、太原尹。是年5月劉知遠率軍南下,奪取汴梁。劉崇留守太原擔任北京留守,不久又加授河東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948年劉知遠病逝,其子劉承祐繼位,史稱后漢隱帝。劉崇加授檢校太師,并兼任侍中,次年又改兼中書令。當時劉承祐年少繼位,大權旁落,朝政都掌握在宰相楊邠、樞密使郭威等顧命大臣手中。?劉崇與郭威素有舊怨,因而心懷不安,遂聽從節(jié)度判官鄭珙的建議以防御契丹的名義選募勇士、招納亡命、修繕兵甲、充實府庫,大肆擴充兵力以為自保之計。他還停止對朝廷上供財賦,對朝廷詔令也大都拒不奉行。950年劉承祐逼反郭威,結果在郭威叛亂中被亂兵所殺。郭威完全控制后漢朝政,但因未得到朝中大臣的擁戴不敢立即稱帝,便讓宰相馮道去迎徐州節(jié)度使劉赟入京,表示要立其為皇帝。而劉赟正是劉崇的兒子,劉崇本欲舉兵南下,聞訊喜而罷兵。是年12月郭威在澶州軍變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后周,史稱后周太祖。劉赟則被降為湘陰公,劉崇派遣牙將李鋋入京想將劉赟接到太原,但劉赟此時已經(jīng)遇害。
(二)951年劉崇在太原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并繼續(xù)沿用乾祐年號,史稱北漢。劉崇稱帝后以節(jié)度判官鄭珙為中書侍郎,觀察判官趙華為戶部侍郎,并居宰相。又任命次子劉承鈞為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節(jié)度副使李存瑰為代州防御使,裨將張元徽為馬步軍都指揮使,陳光裕為宣徽使。劉崇治下僅有并州、汾州、忻州、代州、嵐州、憲州、隆州、蔚州、沁州、遼州、麟州、石州十二州之地,因而沒有修建宗廟,每月發(fā)給宰相的的俸祿只有一百緡,節(jié)度使只有三十緡。。他即位不久便命次子劉承鈞率軍攻打后周治下的晉州、隰州,結果無功而回。當時北漢地小民貧,無力抗衡后周。劉崇只得依附遼國,向遼帝稱侄并施以重金賄賂,希望遼國能出兵援助,遼國冊封他為大漢神武皇帝。是年9月劉崇兵出陰地關,并向遼國借兵五千,合攻晉州。他駐軍60余日卻始終不能破城,又聽聞后周樞密使王峻率大軍來援,遂燒毀營寨撤軍退走。當時已是12月,正值隆冬,晉州一帶連日大雪,邊民又都據(jù)險自固。漢軍芻糧缺乏,沿途劫掠不到糧草,士卒皆面有饑色,以致?lián)p失慘重,及至返回太原十成兵馬已折損將近四成。952年劉崇又遣軍攻打府州,府州防御使折德扆不僅擊退漢軍,還趁勢奪取北漢治下的岢嵐軍。?劉崇自此改以防守為主,再也不敢大舉入侵后周。當時北漢既要供養(yǎng)軍隊又要對契丹進貢,國內(nèi)賦稅很重,以致民不聊生,百姓多逃入后周境內(nèi)。

(三)954年正月郭威病逝,養(yǎng)子柴榮即位,史稱后周世宗。劉崇決定趁機南征,并遣使向遼國借兵。遼將楊袞統(tǒng)領騎軍一萬、部族軍五六萬入援北漢,劉旻又起兵三萬以張元徽為前鋒會同遼軍南攻潞州。張元徽在太平驛擊敗三千潞州守軍,進圍潞州。柴榮聽聞北漢入寇,力排眾議決意親征。是年3月柴榮率軍北上,與漢軍對陣于澤州的高平城。劉崇將兵馬列為三陣,以張元徽為東偏、楊袞為西偏,自己居于中軍。他輕視周軍兵少,不聽楊袞不可輕敵的告誡搶先發(fā)動進攻。當時正刮南風,風向?qū)h軍不利,王得中認為此時不可出戰(zhàn)。劉崇叱退王得中命張元徽逆風而上猛攻周軍右翼,周將樊愛能、何徽引兵潰逃,所部士卒紛紛投降漢軍。柴榮大驚,親自率親兵臨陣督戰(zhàn),皇帝臨陣時后周軍都舍命向前。劉崇得知柴榮出陣命張元徽乘勝進兵,結果張元徽馬失前蹄被后周軍斬殺,漢軍士氣頓挫。此時南風更加強盛,后周軍順風迎擊大敗漢軍,劉崇親自揮旗收兵,但也制止不住潰勢,直到傍晚才收集萬余潰兵,臨河澗布防。楊袞因劉崇不聽自己的告誡始終按兵不定,坐視漢軍潰敗。不久后周將領劉詞率后軍趕到,乘勝追擊,再次擊敗劉崇,繳獲其輜重、器甲、車駕等物,劉崇歷盡艱辛才逃回太原。
(四)柴榮在潞州修整一番,斬殺樊愛能、何徽等敗軍之將,而后率軍進圍太原。柴榮圍攻兩個月卻始終未能攻破太原,當時后周將領符彥卿、史彥超駐軍忻口防御遼國,但卻被遼軍擊敗,柴榮遂于是年6月撤軍離去。北漢至此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南下,劉崇憂憤成疾,從此一病不起。954年11月劉崇病重,命其子劉承鈞監(jiān)國。不久劉崇病逝,劉承鈞即位,956年四月劉崇被葬于交城北山,廟號世祖。
二、北漢睿宗·劉鈞

(一)劉鈞原名劉承鈞,是后漢世祖劉崇的次子。劉承鈞性格孝順恭謹,喜歡讀書,擅長書法。951年劉承鈞的父親劉崇登基稱帝,建立北漢,任命劉承鈞為太原尹。954年劉崇去世,劉承鈞為遼國冊封為帝之后繼位,不改年號,改名劉鈞。劉鈞上表于遼帝時自稱“男”,遼帝下詔時都稱呼他“兒皇帝”。 劉鈞繼位后勤政愛民、禮敬士大夫,任用郭無為為相,并減少南侵,因此境內(nèi)還算安定。然而劉鈞并不像其父對遼國那樣恭敬,以致在位后期遼國的援助漸少。957年劉鈞改元天會,968年劉鈞病逝,享年四十三歲,劉鈞養(yǎng)子的劉繼恩繼位,廟號睿宗。
三、北漢景宗·劉繼恩

(一)劉繼恩原姓薛,父親薛釗不受岳父北漢世祖劉崇所用,又與妻子劉氏聚少離多。有一天薛釗喝醉酒將劉氏刺傷,薛釗畏罪自殺。此時劉繼恩年紀尚小,而其舅父劉承鈞又無子,因此劉崇就將劉繼恩過繼給劉承鈞。954年劉崇病逝,劉承鈞繼位,即北漢睿宗。劉承鈞在位期間任命劉繼恩為太原尹,然而劉繼恩資質(zhì)平庸,劉承鈞常常對臣下郭無為抱怨劉繼恩無治國之才。968年7月劉承鈞病逝,劉繼恩繼位。劉繼恩怨恨郭無為在稱帝前沒向劉承鈞多講自己的好話,又顧忌郭無為大權在握,因此劉繼恩在登基后逐步將郭無為的權力架空。同年9月劉繼恩設宴大會群臣,宴罷劉繼恩在勤政閣中休息,供奉官侯霸榮帶領十余人將劉繼恩刺殺,時年三十四歲,接著郭無為又派另外一撥人沖進勤政閣殺了侯霸榮。部分史學家認為是郭無為先指使侯霸榮殺劉繼恩,之后又殺侯霸榮滅口。史書里沒記載劉繼恩的廟號,山西平遙縣鎮(zhèn)國寺有劉繼欽的墓志銘碑,碑文上記有:“景宗而踐祚……”因此劉繼恩的廟號可能是景宗。
四、北漢惠宗·劉繼元
(一)劉繼元本姓何,其母是北漢建立者劉崇的女兒,先嫁薛釗生子繼恩,后嫁何氏生繼元,二人都做了舅父劉鈞的養(yǎng)子。968年7月北漢睿宗劉承鈞因宋軍壓境和國勢日窘憂憤而死,劉繼恩即位。同年9月劉繼恩被侯霸榮殺死,劉繼元被擁立為皇帝。當時十國僅存南漢、北漢、南唐、吳越,其中南唐、吳越已向北宋稱臣,只有北漢靠著遼國的支持繼續(xù)與北宋抗衡。當時北漢雖危在旦夕,但內(nèi)部傾軋卻有增無減。劉繼元即位不久就聽信馬峰讒言殺死大將鄭進,又寵信宦官衛(wèi)德貴解除吐渾軍統(tǒng)帥衛(wèi)儔的軍職,調(diào)任遼州刺史。吐渾軍數(shù)千人不服,請求收回成命,劉繼元堅執(zhí)不允。后來聽說衛(wèi)儔背地里發(fā)牢騷,劉繼元怕他搞兵變就派人將他殺掉。大將李隱為衛(wèi)儔抱不平,衛(wèi)德貴便鼓動劉繼元把李隱送到嵐州管制,不久劉繼元又把李隱殺死。吐渾軍是北漢軍隊的主力,統(tǒng)帥被殺導致軍心瓦解,劉繼元實際在自毀長城。969年春宋太祖趙匡胤親自率兵下河東攻取北漢,擊退遼援兵,修筑長堤,引汾水灌晉陽城,北漢堅守危城。5月晉陽南城被水沖壞,大水涌進城內(nèi),宰相郭無為企圖降宋被劉繼元處死。北漢軍民設障堵住水口,當時天熱多雨,宋軍住在草地里多患腹瀉病,契丹又增兵來支援北漢,趙匡胤只得下令退兵,丟棄糧餉茶絹無數(shù),皆為北漢所獲。
(二)979年正月宋太宗趙光義消滅泉州和吳越的割據(jù)勢力之后便集中兵力御駕親征北漢,派潘美等率領數(shù)十萬大軍分四路會攻太原,劉繼元急忙派兒子劉讓到契丹作人質(zhì)乞求援兵。3月16日宋將郭進在石嶺關大破遼國援軍,遼將耶律敵烈敗死,遼兵損失一萬多人,從此遼軍不敢南下,使北漢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4月趙光義自鎮(zhèn)州進兵攻破隆州,親自到太原城下督戰(zhàn)。5月1日在宋軍猛烈圍攻之下晉陽城西南的羊馬城首先陷落,北漢宣徽使范超、馬步軍都指揮使郭萬超先后出降。4日趙光義親自起草詔書勸喻劉繼元投降,承諾當保富貴,已經(jīng)致仕家居的馬峰也進宮勸降,劉繼元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派人把降表送給趙光義。6日的凌晨趙光義率領諸將領在太原城北連城臺上舉行受降儀式,劉繼元率領官屬身著白衣紗帽在臺下俯伏請罪,北漢滅亡。趙光義當即封劉繼元為特進、檢校太師、右衛(wèi)上將軍、彭城郡公,賜給京師甲第一區(qū),每年都優(yōu)加賞賜,于是劉繼元樂不思蜀,悠游歲月,于991年壽終正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