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蓋天下者不賞!李世民為什么要發(fā)動玄武門之變?
功蓋天下者不賞,勇略震主者身危。
李世民為什么要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因為他的功勞太大,封賞太多,職位已經(jīng)高到僅次于皇帝和太子了,皇帝對他已經(jīng)封無可封了,再封就是太子、皇帝了。
而似乎李世民也是這樣認為,覺得自己功勞太大,除了當太子、當皇帝,已經(jīng)沒有什么能夠配得上自己的功勞。

先看一下李世民封官之路。
義寧二年(618年)五月,李淵登基稱帝,建立唐朝,建元武德,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世民西征擊敗薛舉,凱旋在太廟獻捷。李淵封李世民為太尉、陜東道行臺尚書令,鎮(zhèn)守長春宮,關(guān)東兵馬全部受他節(jié)制調(diào)度。不久又加授左武侯大將軍、涼州總管。
武德三年(620年)二月,李世民率兵進攻宋金剛、劉武周,收復山西。李淵詔命就在軍中加拜李世民為益州道行臺尚書令。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東征河南,攻滅并生擒王世充、竇建德。李淵認為自古以來舊的官階與特殊功勞不相稱,于是另外發(fā)徽號,以表彰李世民的功勛德望。十月,加李世民“天策上將”封號、陜東道大行臺,位在王公之上。
武德五年(622年)正月,李世民征河北,擊敗劉黑闥。接著又進軍山東,討伐平定了徐圓朗。至此,河、濟、江、淮所有州郡城鎮(zhèn)都被納入唐朝版圖。李淵加授李世民左右十二衛(wèi)大將軍。
武德七年(624年),突厥侵犯邊境豳州,李世民率帶領(lǐng)一百騎士隨從與突厥首領(lǐng)會談。雙方結(jié)盟后突厥軍撤離。
武德八年(625年),李世民晉升為中書令。
至此,李世民的官爵已經(jīng)到了頂點了,封無可封了。
在爵位上,他是秦王、“天策上將”,位于各位王公之上。
在官職上,他是太尉、尚書令、中書令,是百官之首。
什么叫位極人臣,這就叫位極人臣。

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淵的兒子,那么此時此刻他可能就有性命之憂了。
參見韓信。
韓信號稱“兵仙”,打仗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可以說如果沒有韓信,劉邦能不能得天下還是個問題。
但韓信最后卻落得被殺夷三族的下場。
如果當時韓信占領(lǐng)了齊國,自立為王,三分天下,恐怕也不會如此。
雖然李淵沒有殺李世民的念頭,但太子李建成對李世民大為忌憚。
畢竟有這么一個能打的弟弟,他當然覺得自己的太子之位不穩(wěn)固了,畢竟在亂世之中有槍就是草頭王。
假如就算李世民的沒有當太子的念頭,但擋不住他手下那群驕兵悍將們有想法啊,要是真的給李世民來個“黃袍加身”,逼得李世民不得不反,太子也hold不住局勢啊。
所以才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合力謀害李世民的陰謀發(fā)生,而李淵自然偏向李建成一系,不辨是非,楊文干叛亂之后,李建成居然什么事都沒有,李世民絕望了。

既然沒有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那李世民當然也就不客氣了,所以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弓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