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全球至少4成的白銀在大明,為何崇禎卻因“窮”而亡?


前兩天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談到,明末的崩潰是系統(tǒng)性的崩潰,本質上是朝廷收支比例的嚴重失衡;又恰好趕上小冰河時代,北方省份經常一年到頭都沒有一滴雨水;農民起義,遼東建州越打越強;在內憂外患之下,最終徹底崩盤?!昂苣芨伞钡某绲澔实圩詈笾缓米話烀荷健1扑莱绲澋?,本質上是一個錢字加一個窮字。崇禎手里是真沒錢。崇禎一朝,最好的年景歲入不過400萬兩,一般的年景就是300萬兩。而崇禎接手大明的時候,每年的支出已經超1000萬兩,最后崩潰前甚至接近2000萬兩。赤字已經是真實收入的好幾倍,這里面80%的花銷就是軍費,也就是所謂的“遼餉”加鎮(zhèn)壓農民起義的軍費,而遼餉又是軍費中的最大頭??蓡栴}是,末年的大明真的沒銀子嗎?還真不是!事實是明末的大明不但,

有銀子,而且是“有的是”銀子。因為有人計算過,當時全球生產的白銀,最低下限35%,最高上限45%都在大明境內!平均來說,全球如果當時只有10份現貨白銀,那么有4份都流入了大明。這個實際財富擁有量,其實完全超過了當今的唯一超級大國美國!而東亞大陸從來就不是白銀的大量產出區(qū),到目前也一樣。但是比較奇怪的是,從唐宋以來,白銀自然而然,就成為東亞大陸的基準貨幣,成為大額支付與財富儲備的最主要手段。而黃金因為過于稀缺反倒不是那么重要。奇怪的是古代到近代的印度,也自然形成了白銀為主要基準貨幣。這說明亞洲或者說全球的2大農業(yè)社會,都自然形成了以白銀為基準貨幣。但是這兩家自古以來白銀的產量都不算大。這就導致其實一直是銀銅混合本位。

從漢朝鑄造五銖錢,到唐朝的開元通寶,一直到明朝官方鑄造的銅錢,質量都是全球最好的。不但在東亞流通,而且成為當時全球的硬通貨。向東到四島,向西到小亞細亞,都非常喜歡來自“塞力斯”的銅錢,一定程度上甚至比他們當地的金銀幣更受歡迎。這就造成了本地鑄錢的大量流失。教科書上說從絲綢之路開通以后,東方出口的最大宗商品是絲綢、茶葉與瓷器,其實沒說銅錢本身也是外流的最重要商品之一。那么問題是不論從西亞到歐洲,還是東邊的4島,他們拿什么來東方換取寶貴的絲綢茶葉瓷器還有鑄錢呢?當然不能靠象牙犀牛角之類,雖然這也是當時的可交換商品,但是畢竟數量從來不多。不論西邊還是東邊,其實都是拿他們的本地金銀來換絲綢茶葉瓷器還有銅錢。明朝中后期的一天,

今天寧波一代的市舶司街面上的居民早上起來,開門吃早點做生意,卻普遍大吃一驚,因為街上大大小小的錢莊商鋪,居然沒有一家可以拿出銅錢來支付與找零,也就是市面上居然出現了巨大的“錢荒”狀態(tài)。銅錢的流動性瞬間枯竭了!因為幾乎所有的銅錢都被神秘人在前一天下午買走了。問題是誰有這么大的財力,買走市場上的所有銅錢?又拿什么“錢”買走了所有的銅錢呢?明天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