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儒法斗爭史部分》4.31 形神
【本文轉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31、形神
? 指形體和精神。形體和精神的關系問題,早在原始社會即已發(fā)生。恩格斯說:“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并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于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于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1]這個問題后來演變?yōu)檎軐W基本問題的一個側面而展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路線的斗爭。
? 儒家和道家代表沒落奴隸主階級的利益,竭力宣揚鬼神迷信思想,在形神問題上堅持唯心主義路線,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形體是第二性的,精神可以離開形體而獨立存在??浊鹫J為鬼神是存在的。后來儒家的著作《禮記》發(fā)揮孔丘的思想。說“形魄”即形體屬“陰”,死后歸于地而腐朽;“魂氣”即精神屬“陽”,死后歸于天而無所不往。這種形神分離的說法在漢朝極為流行。道家莊子則說“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2],認為形體是從精神產生的,而人的精神又是從“道”[3]產生的。莊子的這個觀點,漢朝以后為道教和玄學所繼承和發(fā)展。
? 和儒、道兩家的唯心主義相反,法家的代表荀況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的立場,用無神論破除鬼神迷信,提出“形具而神生”[4],精神是依存于形體的唯物主義的路線。漢朝桓譚針對當時盛行的讖緯神學,指出“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然[5]燭”[6],形體和精神的關系,就像蠟燭和它的火光。燭燒完了,火光就滅了。形體死亡精神也就不再存在。王充進一步指出:“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7]天下沒有無燃料而能燃的火,世界上那里會有離形體而獨存的精神?
? 漢朝以后,佛教傳入中國。反動統(tǒng)治者又利用宗教欺騙人民,大肆宣揚靈魂輪回、因果報應?!吧癫粶缯摗背闪四媳背瘯r最時髦的學說。范縝寫了《神滅論》批駁了這種反動學說。他說“形者神之質[8]也,神者形之用[9]也”[10],“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11]。他把形體和精神的關系比喻為萬刃和鋒利的關系,鋒利離不開刀刃,精神離不開形體。他肯定形體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堅持了唯物主義路線。
? 范鎮(zhèn)以后,形神問題上的兩條路線斗爭仍以不同的形式繼續(xù)著。但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主義者,不可能真正科學地解決形神關系問題。他們只能簡單地把形神關系了解為人的精神活動對肉體器官的依賴關系。他們不懂得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只有馬克思主義關于認識依賴于社會實踐的觀點,才能科學地解決這個問題。
注: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219頁。
[2] 《莊子·知北游》。
[3] 客體精神。
[4] 《荀子·天論》。
[5] “燃”。
[6] 《新論·形神》。
[7] 《論衡·論死》。
[8] 實體。
[9] 作用。
[10] 《神滅論》。
[11] 《神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