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邊評測】四千元檔大耳機力作——森海塞爾HD 660S2體驗談


散人按:
鉆研桌面系統(tǒng)的發(fā)燒友,對于森海塞爾HD“6系”頭戴耳機一定不會陌生。從HD 600上市至今將近20年時間里,這個系列始終是圈內燒友在考慮同類型耳機時的首選。近日,系列新作HD 660S2問世。盡管新品耳機對比前代HD 660S聲音差別顯著,我們也依然能從它身上感受到往日森海塞爾經(jīng)典的風味。
-外觀和前代HD 660S對比相差無幾,佩戴牢固性更高;
-聲音素質扎實,尤以動態(tài)和解析見長;三頻強調下盤,低頻表現(xiàn)健康有力;
-風格方面,對泛流行樂有比較廣的適應性。
引子:經(jīng)典味道
如果我們發(fā)燒的時間足夠長、和一些HiFi廠商相伴的時間夠久,我們也許就會開始習慣于這個品牌專屬的某種聲音特色。只是,品牌的風格總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品牌在產品線更迭的過程中忽然推出一款聲音與前作大相徑庭的產品,往往會讓許多燒友感到不解乃至詫異。這就和自己熟悉的家門口飯館是一樣的——長期品嘗的味道某天突然變了,我們就要懷疑飯館是不是換了食材,甚至是換廚師了。
當然,成立年限比較短的品牌或許還處于探索期,不容易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一些在HiFi圈聞名多年的老牌在這方面就有“底氣”得多了,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國際大廠森海塞爾。自我接觸森海塞爾耳機開始,HD 800、HD 600等等經(jīng)典型號給我最深刻的印象,莫過于“嚴謹大氣”,這印象雖然略顯刻板,卻也并非毫無根據(jù)。
提起森海塞爾,毫不夸張地說,HiFi發(fā)燒友如果打算組建桌面系統(tǒng),一眾頭戴大耳機里面無法繞開的,森海塞爾的HD“6系”必定榜上有名。作為當年的“明星器材”,HD 600、HD 650這兩款耳機不僅在燒友們手上保有量巨大,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各大展會一些臺機品牌的展位上,堪稱是“常青樹”。
約摸在2017年底,這個系列又推出了一款HD 660S。如果我沒記錯的話,HD 660S上市的時候,燒友們圍繞著它那明顯有別于系列前作的聲音風格進行了長久的討論,推崇哪一款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當然以如今的眼光看,幾款耳機各有千秋,時至今日也都不失為其所處價位值得推薦的選擇。
最近,沉寂了好幾年的HD“6系”又推出了新器材——正是當年議論的中心,HD 660S的繼任者HD 660S2。HD“6系”可以說承載著我不少玩臺機的回憶,系列產品的表現(xiàn)本身就很值得期待;而新品聲音風格如何流變則更是令人好奇。于是在HD 660S2上市之際,我便購入一副細細品味。

開箱:體型如舊
新耳機拿到手上的時候,我有些錯愕——HD 660S2的外包裝比前代小了差不多一半的體積。打開包裝盒才知道,HD 660S2包裝內部的空間相當緊湊,包括耳機固定、保護等功能都由薄紙板來實現(xiàn)。這幾年環(huán)保理念流行,森海塞爾采用這種包裝設計倒也無可厚非??墒强紤]到HD 660S采用的是硬紙盒內襯海綿保護耳機的豪華包裝,兩相對比之下,HD 660S2開箱的儀式感還是明顯降低了。
HD 660S2提供了6.35mm單端線、4.4mm平衡線、6.35母轉3.5公轉換線,兩根耳機線的插針沿用了HD 660S的標準,比較牢固。


HD 660S2在外觀設計上依然是我們熟悉的樣子,從外觀上看,兩代耳機造型設計也基本沒太大變化,較為顯眼的只是原本銀白色的logo換用了玫瑰金色。HD 660S2完全包耳的經(jīng)典橢圓形造型、天鵝絨耳墊、柔軟海綿頭梁墊,以及僅有260g的重量,都給我們提供了比較舒適的觸感。戴在頭上的時候,我感覺二代比一代夾得更緊、更牢固一些,當然,也許是我手頭的HD 660S服役時間長、頭梁相對松弛,對比才這么強烈。
耳機的客觀體驗或許對一些燒友來說沒什么特殊的感知。實際上,就頭戴大耳機的開發(fā)而言,其難點不僅在于大尺寸單元和聲學腔體的研制,佩戴體驗的優(yōu)化問題同樣是諸多廠商所需要著力解決的。像森海塞爾這種老廠商在人體工學上的經(jīng)驗已經(jīng)積累了幾十年,對耳機細節(jié)設計的把控能力可謂站在了HiFi圈的前沿。



聲音:溫暖和煦
剛開聲不久的HD 660S2,聲音上多少有些發(fā)悶、拘謹,在經(jīng)過幾十小時的煲機之后才逐漸開朗。這次主力用來測試HD 660S2聲音的前端是Burson Audio出品的Conductor 3X GT這款聲音中正、驅動力強勁的解碼耳放一體機,用平衡口驅動。
說個題外話,如果HD 660S2配件里能再增加一個4.4mm轉4芯卡農轉換頭的話,我們使用一些接口設計老式、平衡耳機口只配了4芯卡農的臺機來驅動HD 660S2,可能就方便多了。

HD 660S2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柔和。這款耳機的音色有較為明顯的暖意,帶有不易察覺的潤色成分。在長時間的聆聽過程中,我很少能從其聲音里挑出尖銳或者干澀的部分。整體而言,HD 660S2營造的是一種自然舒適的音樂氛圍,相當耐聽——聆聽HD 660S2時正值南國春天,在午后陽光陪伴下,聽感上的溫暖令人相當愜意。
在三頻方面,HD 660S2著重強調了下盤的表現(xiàn)。其低頻的量感較為豐盈,但在向空間蔓延的過程中“收”得比較快,使得整個低頻最終并沒有給人以夸張的“轟頭”感。并且,低頻并非散成一片,而是在其中集聚了一團能量,并給出不錯的力道,相比大部分開放式耳機而言,HD 660S2的低頻顯得更茁壯有力。
低頻的強勢并未遮掩住中頻的發(fā)揮。HD 660S2中頻擁有相當不錯的厚度,這一頻段的音樂元素被演繹得十分飽滿。人聲的位置相對靠前,口型清晰,一些微小的演唱發(fā)聲技巧也得到良好還原,齒音有一定程度的減少但并未完全消失。高頻部分并不特別明亮,但整體聽感較為順滑。以Scorpions和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演繹的《Hurricane 2000》為例,加入激昂的管弦樂聲部之后,這首歌曲的表現(xiàn)力得到極大的豐富。在HD 660S2演繹下,強力的低頻驅動節(jié)奏,中頻部分主唱富有磁性的高亢嗓音顯得清晰而有穿透性。
素質上,HD 660S2的動態(tài)給我印象最為深刻,在演繹大編制曲目的時候可謂張弛有度,特別是在由動轉入靜的過程中,耳機對于低響度片段若即若離的表現(xiàn)能力頗為吸引人。大開大合的氣勢表現(xiàn)堪稱森海塞爾HD“6系”的招牌,而HD 660S2無疑繼承了這一聲音“基因”。
HD 660S2的解析力同樣是值得稱贊的一點,其對于音樂元素的展現(xiàn)不顯得暴力,但舒緩之中基本上能夠把樂曲中的細節(jié)都揭示出來。比如在演繹穆拉文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樂團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時,HD 660S2的大動態(tài)能夠將曲目中情緒的轉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悲愴”主題得到充分詮釋;優(yōu)秀的解析則將很多演奏的細節(jié)有條理地呈現(xiàn)出來,讓樂曲豐富的內涵不至于有缺失感。
其他的維度上,聲場在橫縱比例上大致規(guī)整,邊緣的界限不是很強烈,不過信息量集中在聲場中央近端,偏遠端相對弱一些,故而聽起來場面上稍嫌不夠宏大;瞬態(tài)響應速度不錯;分離度中規(guī)中矩,應對一些特別大的場面時音樂元素略有重疊;結像清晰,邊緣打磨較為光滑??傮w來說,作為一款中端價位的大耳,HD 660S2的綜合素質在同價位完全站得住腳跟。
從HD 660S2的聲音風格來看,它所適應的音樂風格較廣,基本上可以把目光投向寬泛的流行樂范疇上。我尤其喜歡用HD 660S2來聆聽搖滾樂,鼓點和貝斯的有序行進、吉他泛音的漣漣波動、歌手深情的嗓音,每個要素幾乎都能在HD 660S2上得到良好的展現(xiàn),如果是LIVE版本的曲目,演唱現(xiàn)場的氛圍感尤佳。如果是聽一些爵士、藍調等音樂,HD 660S2深沉而濃厚的聲底也完全能勝任。不過,如果拿HD 660S2來聽一些空靈風格的、底子偏薄的女聲作品,那多半會覺得味道不對了。
對比:“不同”與“同”
估計很多燒友都想知道HD 660S2對比HD“6系”的前輩們聲音會怎么樣。年代久遠的HD 600/650暫且不論,兩代660S之間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由于前代HD 660S“違背傳統(tǒng)”地把阻抗降到150Ω,而HD 660S2又恢復到300Ω,同時兩者靈敏度都保持在104dB/1kHz,故而在易驅性上,HD 660S2比前代會更稍微難驅動一點。
在處于同樣聲壓級之下時,兩款耳機聲音差異十分顯著:最明顯的當然是三頻方面,HD 660S2比前代在低頻下潛深度、中頻厚度的表現(xiàn)都更加出彩,聲音中下盤的根基更加扎實,頗有幾分HD“6系”老型號的味道;不過高頻則更接近前代HD 660S一些。風格上,HD 660S帶有一些熱情、活潑的情緒,而HD 660S2一定程度上回歸了端正,這一點同樣更接近HD“6系”老型號。再往深層看,HD 660S聲音整體偏寬松,聲場更舒展,但聲音形態(tài)也略有點發(fā)散;而更高的阻抗設計使得HD 660S2比前代聲音凝聚力高出不少,也更加有力量。
總的來看,新耳機雖然型號叫HD 660S2,但并非簡單地基于前代HD 660S的聲音進行改變。但如果我們把HD 660S2放在整個HD“6系”中來看待,就會發(fā)現(xiàn)它對于聲音處理的方式或多或少帶著前幾款耳機的某些風格??梢哉f,HD 660S2在森海塞爾大耳機序列中,依然是“根正苗紅”的。

搭配:潛力滿滿
除了使用Conductor 3X GT之外,我還嘗試了使用其他檔次的前端與HD 660S2進行搭配。售價四千多元的HD 660S2理論上應該會成為森海塞爾頭戴大耳機的主力型號,無論是玩便攜大磚頭、捆綁,還是玩臺式系統(tǒng)的燒友,都可能會將其作為考慮搭配的對象。故而我也選擇了便攜領域擅長驅動大耳機的代表性器材——飛傲便攜臺放Q7,來測試HD 660S2的易驅性;以及市面上最昂貴的臺機西裝套——dCS耳機系統(tǒng)LINA,來挖掘HD 660S2的潛能。
作為一款介乎于便攜和臺機之間的耳放器材,Q7的驅動力相比普通的便攜前端而言高出不少。不過在驅動HD 660S2時,我們依然需要在開啟其大耳模式、使用平衡口驅動的前提下把音量開到非常高才能達到正常的聲壓。此時的Q7已經(jīng)能夠發(fā)揮出HD 660S2在解析、聲場、瞬態(tài)等方面大致應有的水平,聲音的基本框架較為到位。當然,對比正兒八經(jīng)的臺機驅動的效果來說,Q7推HD 660S2聲音還是顯得單薄了一點,同時在中頻方面也還不夠潤澤。但最起碼,Q7已經(jīng)能把HD 660S2推到“能聽”的程度了。

價值近25萬元的頂級系統(tǒng)LINA,極為擅長讓耳機在自身框架之下發(fā)揮出自身優(yōu)勢。我們暫且不考慮檔次和價位差,在這套頂級系統(tǒng)的加持下,HD 660S2最大的改變在于空間感塑造上更加規(guī)整了。盡管聲場的寬度和縱深依然是有限的,但聲場內的信息分布卻更加均勻、充實。同時,HD 660S2的聲音密度大幅度提高,整個聲音空間內幾乎布滿了樂曲的信息,聽感非常飽滿。應該說,原本風格上已經(jīng)很自然耐聽的HD 660S2,在LINA的驅動下變得更加圓融、從容,對于音樂的演繹舉重若輕,穩(wěn)重卻不失鮮活度。

應該說,對于想要組建桌面系統(tǒng)的燒友來說,HD 660S2在其價位上是很不錯的一個選擇。但想要給HD 660S2搭一個合適的前端,是有一些門檻的。輸出功率的紙面數(shù)據(jù)影響的是聲音框架的穩(wěn)定性,而前端自身的素質更能挖掘出耳機的潛能。盡管只是一款定位中端的耳機,但HD 660S2完全值得用高端前端來驅動。
另一方面,考慮到風格上的搭配與互補,我認為為HD 660S2搭一套風格相對中性的系統(tǒng)效果或許會比較好,這樣既可以感受耳機柔和耐聽的特點,又不會讓這種恰到好處的溫暖直接糊掉。
尾聲:變與不變
我相信,對于一部分燒齡比較長、對往日經(jīng)典器材產生自發(fā)情懷的燒友,在所愛器材推出繼任型號的時候,看待新品的眼光總是苛刻的。當年針對HD 660S的議論中,有一部分即源自于此。
但時代在改變,HiFi圈對于聲音風格偏好的整體風向也在不停改變。作為后來者的器材不光在硬素質上要有突破,風格上也不會停滯不前。而如何傳承“經(jīng)典味”、迎接“新風潮”,就成了HiFi品牌需要權衡的問題。就像HD 660S2,聲音走向自有所長,但我們又不難在它身上,看到它對森海塞爾以往經(jīng)典大耳機的傳承。這或許是森海塞爾這家七十多歲“高齡”老廠在當今時代所作出的一種改變吧。
以上。
耳邊燒友團閑雲(yún)散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