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的孫子,在突厥庇佑下建立后隋復國,后來為何成為李世民近臣
隋朝滅亡之后,隋煬帝楊廣這一脈的下場很是凄慘,其子孫基本上都被殺絕了,只有一個孫子楊政道因為遺腹子的身份僥幸存活下來,后來他跟隨祖母蕭太后前往突厥,在突厥庇佑下重建大隋王朝(史稱后隋),為隋朝延續(xù)了十年國祚。

其實,當后隋建立的消息傳到大唐帝都長安時,李淵甚至覺得有些荒謬,從當時天下局勢來看,天下共主不是他李淵,就是其他反王,絕對不會是楊廣的小孫子楊政道,因為經過楊廣的敗壞后,“大隋”這面旗幟幾乎沒有了任何影響力。
然而,李淵也不能貿然出兵將這個“大隋”給滅了,原因不僅在于天下各路反王還沒有平定,李淵的主要對手不是它,更重要的是,它背后還站著一個此時大唐無法戰(zhàn)勝的敵人——東突厥。

既然楊政道有那么強大的“背景”,那么后來,楊政道又為何降唐,成為大唐皇帝李世民的近臣呢?
江都之變,隋煬帝隕落
事情的來龍去脈還要從江都之變,隋煬帝被殺說起。
隋煬帝楊廣三征高句麗使得隋朝內部叛亂四起,眼看大隋基業(yè)就要在自己手中敗亡,不愿接受現(xiàn)實的楊廣決定前往江都避難,來到了江都,他便看不到洛陽那亂成一鍋粥的混戰(zhàn),自然也就看不到大隋滅亡的丑態(tài)了。
面對局勢的崩壞,楊廣也無計可施,因為這本身就是他自己作出來的,等到李淵、劉武周等豪強相繼起兵之后,隋朝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權,在這種情況下,楊廣也果斷選擇放棄北方,在江都組建新朝廷。

楊廣偏安江都的想法很好,但明眼人都知道,隋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而已,沒人愿意為楊廣陪葬,而且楊廣手下的那些禁軍將士們基本上都是關中人,妻兒、父母都在關中,他們自然也不愿意留在江都,人心浮動下,一場大事變正在悄然醞釀。
而這場事變的導火索就是禁軍統(tǒng)領司馬德戡聯(lián)系心腹準備逃離江都。此時司馬德戡單純只想逃跑,并沒有想過要殺楊廣,可野心家宇文智及卻勸司馬德戡說,楊廣威信尚存,逃跑只有死路一條,還不如弒殺楊廣起事,干一番大事業(yè)。
司馬德戡手中有兵權,但沒有家世影響力,因此他不愿領頭做這件事,在宇文智及的建議下,宇文化及成為事變的領頭人。

公元618年三月初十,江都之變爆發(fā),司馬德戡率領禁軍沖入宮中搜捕楊廣,楊廣藏匿未果被叛軍捉拿,此后宇文化及下令將楊廣縊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