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大同華嚴寺研究

2022-01-06 11:09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大同華嚴寺研究

王銀田 曹彥玲(大同市博物館)

大同,古稱平城。是我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東周時屬趙;秦漢時稱雁門郡平城縣;北魏建都平城近百年,平城文化極盛一時,后晉石敬瑪會同元年(公元938年)割燕云十六州給契丹,大同劃歸遼境,“初為大同軍節(jié)度,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升為西京”?,“金因之”氣屬西京路大同府大同地處中原漢民族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接壤地,是農(nóng)耕文化圈與畜牧文化圈的交匯處,古代文化異彩紛呈,燦爛輝煌。

“佛法入中國,始于東漢,盛于南北朝,元魏起自北國,入主中夏,宣武之世專上釋氏,普修梵宇。云中號為平城,乃其舊都,故所建為獨多”氣北魏是古代大同宗教文化的極盛時期,佛教尤為繁榮。降及遼代,契丹人信仰佛教,比之鮮卑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且源遠流長。天復(fù)二年(公元902年),遼太祖始置龍化州(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翁牛特旗以西)時,已創(chuàng)建了開教寺?,足證至遲到公元九世紀末年,契丹人已開始信佛。《遼史?太祖紀》載,“詔左仆射韓知古建碑龍化州大廣寺以紀功德”,此時的龍化州,寺院已不只一處。神冊三年(公元918年)春正月,"命攻云州及西南諸部?!逶乱液ィt建孔子廟、佛寺、道觀"?。太祖于天顯二年(公元927年)攻陷信奉佛教的女真族渤海部,“以所獲僧崇文等五十人歸西樓(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林東),建天雄寺以居之,以示天助雄武”?,帝室常常前往禮佛并舉行各種佛事,佛教信仰已在宮廷貴族間流行?。會同元年(公元938年),契丹人取得了原本佛教就十分盛行的燕云十六州,更促進了遼代佛教的發(fā)展。圣宗、興宗、道宗三朝時臻于極盛。道宗本人就著有《華嚴經(jīng)隨品贊》十卷?及《發(fā)菩提心戒本》二卷氣他能自講其書,每夏季輒會諸京僧徒及其群臣,執(zhí)經(jīng)親講,所在修蓋寺院,度僧甚眾"19?!耙粴q而飯僧三十六萬,一日而祝發(fā)三千恤,圣宗以后的幾代皇帝繼續(xù)在北京房山雕刻規(guī)模宏大的石經(jīng)。圣宗、興宗、道宗三朝編成了著名的《契丹藏》。遼代墓葬多骨灰葬,石棺往往刻有經(jīng)文,其他隨葬文物常常飾以與佛教內(nèi)容有關(guān)的裝飾紋樣,可證遼代中晚期,佛教的傳播已遍及民間,且已深深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影響著人們對世界、對人生、對未來的認識。華嚴寺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修建的。“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建華嚴寺,奉安諸帝石像、銅像”?,同年十二月癸未,道宗洪基“幸西京嗨,親往拜謁。華嚴寺名延用930多年未改o 1961年3月4日,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人有認為華嚴寺建于唐代者,如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重修大華嚴禪寺感應(yīng)碑記)稱“肇自李唐”,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重修大華嚴寺碑記》載:“始建于隋唐之間”,明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上華嚴寺重修碑記》則稱“李唐時尉遲敬德增修”。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重修大同府上華嚴寺大殿暨添造禪堂廊魔記》?曰“唐貞觀時重修,一碑雖在而未載創(chuàng)始之源??紩r稽史則肇自拓跋氏無疑爾”。按寺內(nèi)樹碑,記載寺院興建的作法始于唐代北方寺廟,再則入唐以來,官府與民間先后在山西境內(nèi)廣建廟宇,佛事頗盛。依上述碑文“一碑惟在而未載創(chuàng)始之源”看,顯然華嚴寺原來曾有唐碑一通,記載唐貞觀時重修華嚴寺一事(盡管當時未必名華嚴寺),可惜此碑后來遺失了。唐末五代,戰(zhàn)火頻仍,該寺也難逃烽燹。至于華嚴寺的初建年代,顯然并非“肇自李唐”,而應(yīng)更早。早于李唐說的史料僅見于康熙十二年碑《重修大同府上華嚴寺大殿暨添造禪堂廊虎記》,認為“肇自拓跋氏(即北魏)無疑”,不過此說明確是“考時稽史”,是作者的推測。依《遼史-地理志-西京道》載:“元魏宮垣占城之北面,雙闕尚在”,及近年田野考古調(diào)査所知,現(xiàn)華嚴寺的位置當在北魏平城宮城南,郭城內(nèi)偏西南處,即《水經(jīng)注》所記的如渾西水流經(jīng)地。《水經(jīng)注》在記如渾西水時就曾提到這一帶有皇舅寺與永寧寺邕據(jù)《魏書?釋老志》記,自文成帝興光年間(公元454—459年)至孝文帝太和(公元477—500年)中,“京城內(nèi)寺新舊且百所,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萬七千二百五十八人”,京城內(nèi)已是佛寺林立。北魏晚期六鎮(zhèn)之亂以后,至東魏、北齊以至于隋,平城經(jīng)濟、文化凋弊,社會動蕩。隨著突厥的進犯,烽煙又起?往昔的建筑大部摧毀,成為“荒郊處處生荊棘哋的荒涼之地。唐代重視修建佛寺,收拾北魏之殘存遺址,在貞觀、開元時重作修復(fù),應(yīng)當是順理成章的。但北魏平城內(nèi)的百所寺廟多無具體方位記載,所以很難考證它是北魏平城的哪座寺廟了。

有關(guān)華嚴寺最早的有確切紀年的史料,是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內(nèi)槽當心間左右兩側(cè)四椽株底的題字:“推誠竭節(jié)功臣、大同軍節(jié)度、云、弘、德等州觀察處置等使,榮祿大夫、檢討太尉,同政事門下平章事、使持節(jié)云州諸軍事、行云州刺史、上柱國、弘農(nóng)郡開國公、食邑肆仟戶、食實封肆百戶、楊又玄",“維重熙七年歲次戊寅玖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時建二薄伽教藏殿當是華嚴寺現(xiàn)存最早的建筑。楊又玄,《遼史》無傳,只在《遼史-圣宗紀》有零星記載。楊氏乃統(tǒng)和十六年(公元998年)進士,開泰七年(公元1018年)知詳覆院,至遲到太平二年(公元1022年)任樞密副使,太平五年(公元1025年)以“樞密副使楊又玄吏部尚書、參知政事兼樞密使",太平七年(公元1。27年)“知貢舉,遼代官制,“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復(fù)設(shè)南面三省、六部、臺、院、寺、監(jiān)、諸衛(wèi)、東宮之官唾,“漢人樞密院,本兵部之職,……掌漢人兵馬之政,初兼尚書省”??!哆|史》所載之楊又玄,官位顯赫,是南面朝官中的要人,加之遼代官職中,岀身進士者并不多,楊氏之顯赫可見。而薄伽教藏殿題記所見楊氏官職,既無“進士第”的記載,官位也較《遼史》所記偏低,而此題記的時代又晚于《遼史》所記的年代,所以我們懷疑此二楊氏未必是同一人。

華嚴寺現(xiàn)存金、元、明、清、民國歷代碑幢志石共記21通(詳見附表),由此可粗略看出該寺自遼以來的興衰沿革。

華嚴寺,亦名“大華嚴寺”,現(xiàn)分為上寺和下寺。據(jù)梁思成先生考查,上寺主殿大雄寶殿為金代建筑,下寺正殿薄伽教藏殿為遼代遺構(gòu),另有海會殿遼代建筑遺址一處,其余則建于清代及近現(xiàn)代。如上所言,原建于華嚴寺的北魏寺廟,入唐以后,必已殘破不堪,故“唐貞觀時重修”,但此時的華嚴寺,其建制與規(guī)模遠不及初唐所建的善化寺(唐代稱開元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全國各州郡各建一大寺,皆賜“開元寺”稱號,不選華嚴寺而選中了善化寺,正可說明這一點。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建成今薄伽教藏殿,整個佛寺并未形成規(guī)模?!哆|史-地理志》稱;“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建華嚴寺,奉安諸帝石像、銅像”,實為增建、擴建,顯然有諸多大型建筑,包括九間之殿、七間之殿及薄伽教藏殿與海會殿等五間之殿。這時的華嚴寺,建筑鱗次櫛比,規(guī)模宏大,薄伽教藏殿皮藏有宏幅巨帙《契丹藏》,加之又有諸帝后石像、銅像,這里既是一處參禪禮拜和儲存經(jīng)藏的佛教道場,還兼有皇室祖廟的性質(zhì),而收藏遼代以國家力量創(chuàng)刻的佛教經(jīng)典又是其一項主要功能。據(jù)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大金國西京大華嚴寺重修薄伽藏教記》(以下簡稱《金碑》)載:“至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閏六月間,則有眾中之尊者:僧錄通悟大師、慈濟廣達大師、通利大德通義大師、辨慧大德妙行大師,洎首座義普、二座德祚等,因游歷于遺址之間,更相謂曰:'曩者,我守司徒大師,秀出群倫,興弘三寶,需教雨而潤民苗,鼓化風(fēng)而薰佛種,豈特人天之仰止,亦惟在上者師之。爰出官財,建此梵宇,壯麗嚴飾,稀世所有”。據(jù)此分析清寧八年建華嚴寺,是由官方出資的,而具體負責(zé)此項工程的則是僧人守司徒大師(俗名與法號缺)。

遼天祚帝保大元年(公元1121年),金人大舉進攻遼境,“郡縣所失幾半”,次年春西京大同失守氣《金碑》載:“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閣樓觀,俄而灰之.唯齋堂、廚庫、寶塔、經(jīng)藏,洎守司徒大師影堂存焉”。梁思成先生據(jù)《金碑》所記:保大之后,華嚴寺殘毀嚴重,僅余齋堂、廚庫、寶塔、經(jīng)藏及守司徒大師影堂五處,依地點、面積、結(jié)構(gòu)三點推論,疑今之海會殿,為遼守司徒大師影堂所改稱者”氣而海會殿的建筑特征,經(jīng)梁先生考察又確認為遼代無疑。我們認為此說尚有待商榷。影堂乃奉祀先人遺像(寫真)之所,故名會?!豆沤褡ⅰ吩唬骸皬R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容貌,庶人則立影堂”。釋氏亦借此二字謂安置佛祖真影之堂舍,故又稱真堂。流行于唐、五代至宋代。或設(shè)單個禪師的影堂,或設(shè)繪有多人的真堂吼唐雍陶詩曰:“秋磬數(shù)聲天欲曉,影堂斜掩一燈深”氣莫高窟十七窟藏經(jīng)洞,馬世長先生考證為洪辨的影堂?,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萬安觀,公主影堂”。段成式《寺塔記》記長樂坊安國寺有“禪師法空影堂”,敦煌文書亦多關(guān)于影堂、真堂的記載,并有用于影堂的寫真像傳世守司徒大師影堂應(yīng)是于其死后建于該寺的,以頌其功德。則此建筑與齋堂、廚庫、寶塔一樣,是該寺的附屬性建筑,規(guī)模不會很大,不可能是五十年代已拆毀的五間大殿海會殿??梢姳4笾螅A嚴寺的主要建筑幾乎全被燒光?!督鸨贩Q,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僧錄通悟大師等人“率先出己之凈財,仍化同居之清眾,暨諸外內(nèi)信心之流,加之援助,乃仍其舊址,而特建九間、七間81之殿,又構(gòu)成慈氏、觀音、降魔之閣,及會經(jīng)、鐘樓、三門氣垛殿。不設(shè)期日,巍乎有成。其左右洞房,四面廊虎,尚闕如也。其費十千余萬”。這是遼建華嚴寺以來首次大規(guī)模的修治,也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時至今日,除面闊九間的大雄寶殿外,其余金代建筑已蕩然無存。

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西京大華嚴寺佛日圓照明公和尚碑銘并序》@稱,金滅后,華嚴寺“院門牢落,庭宇荒涼,官物人匠車甲繡女充物寺中,至是并令起之,移局他處”,但華嚴寺仍不失為云中巨剎,只是暫時被各色人等擠占。僧慧明主持重修,“大殿、方丈、廚庫、堂察,朽者新之,廢者興之,殘者成之,有同創(chuàng)建本寺……金鋪佛焰,丹漆門楹,供設(shè)嚴然,粹容赫煥。香燈燦列,鐘鼓一新?!钟谑忻鎰?chuàng)建浴室、藥局、塌房,及憑住房廊近百余間,以贍僧費”,這是遼金以來元代第一次大規(guī)模修建。

“元末屢經(jīng)兵燹,傾圮特甚,惟正殿増然獨存”(成化元年《重修大華嚴禪寺感應(yīng)碑記》)。入明以來,已再無大的修治?!昂槲淙辏ü?370年)改大殿為大有倉。二十四年即教藏置僧綱司,復(fù)立寺”虬宣德、景泰間增修兩虎、丈室等僧眾用房,“及構(gòu)天花棋坪,彩繪檐拱……,補葺墻階”(成化元年《重修大華嚴寺感應(yīng)碑記》),這在明代大約已是最得力的一次修繕了。萬歷初,上寺首次鋪設(shè)磚砌甬道,臺上亦首次加設(shè)石欄,并立木紡,置寺巷之東,植下建石橋,鑄洪鐘,建禪堂.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上華嚴寺重修碑記》開始明確稱為上華嚴寺。就目前史料所見,兩寺分治的時間應(yīng)在成化至萬歷初。

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二月,明降將姜攘據(jù)大同城復(fù)叛清,次年秋,清軍進逼,大同慘遭屠城(《重修大同鎮(zhèn)城碑記》)。“市井丘墟,宅舍瓦礫;紺?宇琳宮,鞠為茂草”,華嚴寺遂罹池魚之禍(康熙十二年《重修大同府上華嚴寺大殿暨添造禪堂廊虎記》)。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縣治復(fù),于康熙初年“遂興土木之工,缺露者補葺完固,剝落者堊飾莊嚴。匾額牌聯(lián),門窗墻壁,咸煥其彩,殿臺之前新建小坊三楹,臺之下伽藍、配殿之側(cè),南北各添造禪堂、齋室五間。東西隙地,另蓋香積庫司之所。自山門、天王殿以至雄殿,朱碧焜煌,宛然化樂宮宇”(《康熙十二年《重修大同府上華嚴寺大殿暨添造禪堂廊院記》)。戰(zhàn)后,乾隆、嘉慶、光緒及民國,累朝都各有修繕,但皆小修小補,多無建樹。

華嚴寺坐西朝東,與三代以來沿習(xí)數(shù)千年的坐北朝南的取向不同。山西各地寺觀因地形所限不乏東向者,如渾源懸空寺、五臺佛光寺、萬榮后土廟等。然華嚴寺東向與地形無關(guān)?!杜f五代史?契丹傳》曰:“其俗舊隨畜牧,素?zé)o邑屋,得燕人所教,乃為城郭、宮室之制于漠北。距幽州三千里,名其邑曰西樓,邑屋門皆東向,如東帳之法《新五代史?契丹傳》亦云:“契丹好鬼而貴日,每月朔旦,東向而拜日。其大會聚,視國事,皆東向為尊,四樓門屋皆東向”?!哆|史?百官志》:“遼俗東向而尚左,御帳東向”,《遼史?地理志》:上京臨潢府“有昭德、宣政二殿與I氈廬,皆東向”。華嚴寺東向,源于契丹舊俗,又恰于佛教崇尚相合?,F(xiàn)存上、下華嚴寺二正殿,即薄伽教藏殿與大雄寶殿皆東向。

(一)薄伽教藏殿

建于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金、元、明、清各代都曾修葺,1987-1990年落架大修。薄伽為薄伽梵之略,是世尊釋迦牟尼梵名?!氨≠そ滩亍币鉃橘A藏佛藏之所。

殿建于凸字形臺基后部。臺基為夯土筑就,表面包磚。殿面闊五間(25.6米),進深八架椽,共四間(18.41米)。正面中央三間各施格子門六扇,背面當心間中央辟小窗一,從墻磚的砌法及其上“天宮樓閣”的位置看,此處原來應(yīng)辟有后門,后封堵而設(shè)一直棋窗。九脊頂,與其他同時代建筑相比,該殿殿頂坡度較緩,而兩山出際頗遠。原睛吻一為金代,另一個可能是明代重修殿頂時所制?,F(xiàn)存二吻乃近年大修其間由太原訂制。經(jīng)實測,其用“材”與宋《營造法式》相同,其“菜”的高厚,與《營造法式》相去甚遠。柱網(wǎng)配列很有特色,當心間僅兩枚金柱,左右次間不僅有前后金柱,還有一個分心柱,這樣既合理地分擔(dān)了殿頂重量,又擴大了殿內(nèi)的活動空間,是我國古代木構(gòu)建筑中使用“減柱法"較早的一例。外檐柱頭為雙抄重拱,計心造五鋪作,式樣簡練。補間鋪作皆一朵,榜斗下承蜀柱,轉(zhuǎn)角鋪作加抹角拱,都頗具特色。遼代大同文化,深受唐文化影響,在墓葬壁畫、出土文物等諸多方面都有所反映。薄伽教藏殿之創(chuàng)建,早于《營造法式》‘60余年,在建筑方面亦承襲唐制較多。大殿臺基前有遼壽昌元年(公元1095年)六角形陀羅尼石經(jīng)幢一件?,非本寺原物。

薄伽教藏殿內(nèi),環(huán)列壁藏及天宮樓閣共計38間。它不同于《營造法式》中的三層,為二層,應(yīng)是天宮樓閣的早期形式。下層為經(jīng)柜,便于存取經(jīng)藏,上層設(shè)龕供佛。上下兩層斗拱計有18種之多,其中柱頭鋪作為雙抄雙下昂七鋪作,是現(xiàn)知遼代斗拱中最復(fù)雜的一種,殿后壁當心間懸“天宮樓閣”五間,與左右壁藏上層連接,玲瓏之致。該小木作建筑,系模仿木構(gòu)建筑按比例縮小制作,實為遼代建筑的精品,為目前國內(nèi)僅見。

殿內(nèi)中央設(shè)凹字形磚臺,臺上有彩塑31尊。其中前端較小的二尊坐佛疑為后世補塑,其余29尊風(fēng)格相同,如出一人之手。既有豐滿圓潤、端莊安祥的唐世風(fēng)韻,又不乏濃郁的生活氣息,富于個性的宋代特色,為遼代作品無疑。1964年郭老參觀該寺后,提筆留言:“下華嚴寺薄伽法藏塑像,乃九百二十六年前故物……余以為較太原晉祠圣母殿塑像為佳?!编嵪壬凇段餍袝啞分幸矊λ芟癖都淤澝?。佛壇中央端坐三尊主佛,以主佛為中心,并配置四大菩薩、脅侍、供養(yǎng)童子、四天王等像,構(gòu)成一堂諸佛講經(jīng)的生動場面。三尊主佛,近年多釋為豎三世佛,即過去佛——燃燈佛,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按《金碑》:“因禮于藥師佛壇,乃睹其薄伽教藏,金壁嚴麗,煥乎如新”,其中有藥師佛,則三尊主佛應(yīng)是橫三世佛,即中座為本尊釋伽牟尼佛,左側(cè)為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右側(cè)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今內(nèi)槽闌額上,南北二尊主佛前分別立有明崇禎五年小匾,分別書“南正尊釋迦牟尼佛”,“北正尊毘盧遮那佛”?,那么中央應(yīng)是盧舍那佛,此則為法身、報身、應(yīng)身之三身佛,不知所據(jù)。三尊主佛皆施禪忍印,僅從手印似難以裁定。三佛在蓮臺上呈0B趺坐,佛座為回馬頭形牲靈座,屬密教,為遼金盛行密教故。背光內(nèi)側(cè)飾網(wǎng)目紋,類似遼寧義縣奉國寺大雄寶殿七佛背光圖案及梁底彩繪,平棋繪飛天,皆遼代舊物,諸菩薩或婀娜、或嫻淑,造型生動傳神。

(二)大雄寶殿

1953年在大殿梁上發(fā)現(xiàn)“天眷三年”題記,與《金碑》吻合,為金代遺物。殿面闊九間(53.75米),進深五間(29米),建在4米高的巨大臺基上,為現(xiàn)存古代木構(gòu)宗教單體建筑中規(guī)模最大者。單檐四柱,舉折平緩,“高大逾恒嚙,古樸雄宏。殿前有遼大康二年(公元1076年)八角陀羅尼石經(jīng)幢。

該殿平面柱網(wǎng)配置大膽采用“減柱法”,比常規(guī)的九間十柱減少內(nèi)槽金柱十二根,使殿內(nèi)佛座配列與禮佛活動都大為方便,建筑更趨適用。外檐斗拱雙抄重拱五鋪作,當心間補間鋪作用60度斜拱,左右梢間用45度斜拱,頗富變化。殿頂騁吻及門版裝飾古樸疑重,皆金代原物。

值得注意的是該殿在諸多方面都保留有遼代建筑的形制,如高大的月臺,平面柱網(wǎng)的配置,斜拱的形狀與位置,木構(gòu)件多用鐫砍的制作手法等,不能排除金代重建時大量使用遼代原構(gòu)件的可能。

大雄寶殿內(nèi)現(xiàn)存32尊造像,為明代雕塑作品?。大殿中央佛壇上端坐五尊金身如來大佛,佛高3.1米,蓮花寶座高2.9米,佛像面相扁平,肉髻頂上有桃狀寶珠,背光裝飾復(fù)雜。紋絡(luò)細膩、繁瑣。中間佛像頂飾金翅鳥形象,有密教背光特色,與元以來西藏地區(qū)佛像屬同一系統(tǒng),與中原傳統(tǒng)佛教不同.關(guān)于正中五尊佛像,據(jù)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重修大華嚴禪寺感應(yīng)碑記》載,了然禪師“募緣四方,歷二年,遂造金像三尊,由京師遙請至此。……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孟夏之月,迎佛入城”,依同碑稱此像為“毘盧三像”。此后資寶和尚任華嚴寺住持,“化緣塑像二尊,共棲為五如來”,即現(xiàn)存中央五尊佛像。依碑文所記,資寶于澄涓沒后繼任住持,資寶則沒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那么后二尊塑像應(yīng)成于正統(tǒng)至景泰初,査此五佛,中央三尊為木雕,兩側(cè)二尊為泥塑。泥塑與碑文“塑像”吻合,則三尊木雕應(yīng)即“毘盧三像”,即以毘盧遮那為法身的“三身佛”,其安置應(yīng)是中央為法身佛毘盧遮那,左右分別為報身佛盧舍那與應(yīng)身佛釋迦牟尼,或盧舍那居中而毘盧遮那與釋迦牟尼分列左右。資寶所塑二尊則放置于三身佛的兩側(cè),這樣就將原設(shè)之“毘盧三尊”布局改為五方佛。若按密教劃分,則此五佛應(yīng)屬金剛界之“五方五智佛”。其五佛名號按《菩提心論》以“東因"的次序排列,應(yīng)該是:東方大圓鏡智阿閃佛,南方平等性智寶生佛,西方妙觀察智阿彌陀佛(即接引佛),北方成所作智不空成就佛,中央法界智毘盧遮那佛。五佛在佛學(xué)上表達著佛法無邊的寓意。在此大雄寶殿之五佛排列上,明顯是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尊居中位列置的。依各佛手印考査,則中間三佛為“毘盧三尊”,則五方佛的排列,自北而南應(yīng)該是東、南、中、北、西。

五佛南北兩側(cè)壇基上,侍立著二十天王彩塑,此乃佛法會時的參加者.其年代無文獻可考。觀其服飾、面相,應(yīng)屬明代作品。明初大殿改作大有倉后,原塑像遭到破壞。宣德以后,僧了然、資寶先后作五尊佛像,推測此二十天王像應(yīng)是在這期間塑成的。天王像身高2.8米,身體前傾15。,以示尊侍佛陀,且濃化了宗教氣氛。塑像神情不一,姿態(tài)各異,屬明塑中的中上品。其排列順序,各書所記不同。今依宋行霆《諸天傳》列次如下:

殿內(nèi)塑像與此基本一致,或即據(jù)此而塑。

大雄寶殿內(nèi)四壁,繪滿21幅巨型壁畫。東壁一角有墨書題記,為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大同鐘樓西街興隆魁董畫鋪信心弟子畫工董安”等工匠繪制。壁畫高6.4米,總長136.8米,面積共計875.2平方米。畫面共繪人物五千余,色彩艷麗,保存完好,規(guī)模之大在全國寺觀壁畫中頗為罕見。面積僅次于芮城永樂宮壁畫。

東墻北側(cè)繪佛本生故事。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用數(shù)十組畫面,展示了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從出生到成道的傳記。東墻南側(cè)分別繪凈土宗“西方十六觀”,西方三圣及準提菩薩。北墻、南墻和西南角共壁畫九鋪,用以表現(xiàn)《華嚴經(jīng)》的“七處九會",即釋迦牟尼成道之初的第三個七天,在七個地方分九次講《華嚴經(jīng)》的場面。西墻七鋪,由北而南:第一鋪繪《華嚴經(jīng)》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分五十多組,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描繪了善財童子游歷一百一十城,拜訪五十三位老師,聆聽如何修菩薩道,怎樣成正等正覺,從而學(xué)到五十三種本領(lǐng);第二鋪為釋迦牟尼初轉(zhuǎn)法輪。第三鋪為禪宗祖嗣圖,第四鋪為華嚴三圣,第五鋪為禪宗祖嗣圖;第六鋪藥師佛;第七鋪南海觀音、千手千眼十八面觀音菩薩,為密教內(nèi)容。

壁畫始繪年代未詳。從小部分泥皮剝落所露痕跡看,今存畫底之下至少還有一層舊壁畫,只因殘露甚微,無從考證其年代。今所見者,為清末重繪。雖為民間畫師所繪,且內(nèi)容龐雜,但整個壁畫構(gòu)圖得當,氣勢宏偉,結(jié)構(gòu)嚴謹,頗具章法。壁畫為重彩工筆畫,用礦物質(zhì)顏料,色彩艷麗,經(jīng)久不變。許多題材甚為罕見。估計其粉本來源,可能有一部分明代以前繪在壁上的原畫。

遼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建寺之初,有“諸帝石像、銅像”,金世宗于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如西京,幸寺觀遼諸帝銅像,詔主僧謹視之”??!对?石天麟傳》:“遼國主像在西京者,今尚有之”,則此像元代仍在。乾隆《大同府志》"像在北閣下,已失所在?!惫饩w《山西通志》所載較詳:“華嚴寺……有南北閣、東西廊。北閣下銅、石像數(shù)尊,相傳遼帝后像。凡石像五,男三女二;銅像六,男四女二。內(nèi)一銅人,袞冕帝王之像,垂足而坐,余皆巾幘常服危坐。”這是有關(guān)這批銅像石像最晚的記錄。《山西通志》刊于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則銅像、石像應(yīng)該是此后至民國期間遺失的。

今“薄伽教藏殿”名,見該殿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匾“薄伽教藏”。考大定二年《金碑》已有此名:“睹其薄伽教藏,金壁嚴麗,煥乎如新。唯其教本錯雜而不完……”文中“教本”顯然指藏經(jīng),從“金壁嚴麗"的描述看,“薄伽教藏”應(yīng)是指建筑。同碑“唯齋堂、廚庫、寶塔、經(jīng)藏,洎守司徒大師影堂存焉",則“經(jīng)藏”指薄伽教藏殿無疑??梢姡说畹某趺恢迸c貯存佛經(jīng)有關(guān)。遼代圣宗、興宗、道宗三朝一直致力于編修《契丹藏灣,“及遼重熙間(公元1032年一1055年)復(fù)加校證,通制為579帙氣則有《太保太師入藏錄》,具載之云。今此大華嚴寺,從昔以來亦有是教典矣”。楊又玄建薄伽教藏殿,用以專門保存《契丹藏》無疑。在《契丹藏》的編修過程中,各地紛紛建藏經(jīng)殿,然保存至今者,獨此薄伽教藏殿一處。其珍貴可見。

薄伽教藏殿皮藏的《契丹藏》至金代已大量流失,《金碑》稱:“唯其教本錯雜而不完,考其編目,遺失過半。遂潛運于悲心,庶重興于藏教,若棄其遺本,愍家之舊物;擬補以新經(jīng),慮字之訛錯。納繹再三,皆不若擇其同一者補而完之”。僧慈慧大師“遍歷乎州城、郡邑、鄉(xiāng)村、巖谷之間,驗其厥目,從而采之。或成帙者,或成卷者。有叫贖者,有奉施者。朝尋暮閱,曾不憚其勞;日就月將,益漸盈其數(shù)。歲歷三周,迄今方就。其卷軸式樣,新舊不殊,字號詮題,先后如一”??梢娊鸫丶牟亟?jīng),仍為《契丹藏》。金滅后,“藏教零落甚多,或?qū)懟蜓a,并令周足”?。元初時這批藏經(jīng)仍基本完好。然以后諸碑不再提及所藏藏經(jīng),亦無任何其他文獻論及此事,則元以后藏經(jīng)散失情況不明。

薄伽教藏殿現(xiàn)存明清經(jīng)書共1713函,18203冊。共分六部分,即:

(一)《大清重刻龍藏》720函,7200冊。本藏依《千字文》排函次,今失色、厥、猷、勉四函,計40冊。本藏為御制?!扒逵赫晁脑露迦辗钪細J定入藏華嚴會本懸談”,“乾隆元年正月十一日起陸續(xù)交出”,“乾隆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奉旨照歷朝年代次第一體編入字號”,“乾隆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工竣”,是則本藏自雍正十三年四月至乾隆三年十二月歷時三年又八個月才刊印完畢,1952年由天鎮(zhèn)縣慈云寺移入。

(二)《萬歷諸藏經(jīng)》無首尾,不知原有函數(shù)、冊數(shù),亦不明原藏名,以其刊印于萬歷,今姑名之。今存133函,1700冊。本藏款式適度,刻印俱佳,而裝禎極為精美。1952年由雁北某縣移入。

(三)《江南報恩寺造藏》無首尾,原有函數(shù)、冊數(shù)無考,今存638函,6328冊。“江南布政司前王君寵經(jīng)房造",失原藏名,今依刊行處所為名?!扒蹇滴跏荒?,海明于四月二十二日,四人大同起,到江南報恩寺造藏,水陸,十一月初一日回城,于十二月請眾看藏一周,仍于十二年四月初八日閉關(guān)六載,闡閱大藏,添寫補校正”??芍C鞯么瞬亟?jīng),殊大不易。此藏運回大同后,即入下寺藏經(jīng)柜,是下寺固有的一套藏經(jīng)。本藏原有七百余函,惜1958年以前下寺為小學(xué)長期占用,1953年大同市文管會成立以前,學(xué)校長期撕取經(jīng)書粘貼房屋頂棚與墻壁,所失全由于此。

(四) 《道藏》148函,1855冊。原有函數(shù)、冊數(shù)無考。也按《千字文》排函次。本藏刊刻年代不一,有明正統(tǒng)、嘉靖、萬歷年,拼湊而成,但皆明版無疑。本藏原藏四老溝玉龍洞,1952年移入。

(五) 《零本永樂藏經(jīng)》僅存三冊,牌記書“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印行”。失原藏名,唯今存三冊均題有《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字樣。七彩細綾封皮,圖案優(yōu)美,字工而刻精,富有明代造經(jīng)特色。

(六)明萬歷至清代各式雜經(jīng)74函,1117冊。其經(jīng)種、板印、年代各不相同,是50年代本地文物部門從應(yīng)縣、廣靈、陽高、左云、右玉、渾源各縣收集,入藏下寺?。

附:華嚴寺碑幢詳表

名稱 時代 現(xiàn)存地

大金國西京大華嚴寺重修薄伽藏教記 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 薄伽教藏殿內(nèi)南側(cè)

西京大華嚴寺佛日圓照明公和尚碑銘并序 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 薄伽教藏殿內(nèi)北側(cè)

釋迦如來成道記 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 大雄寶殿內(nèi)北側(cè)

重修大華嚴禪寺感應(yīng)碑記 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 大雄寶殿內(nèi)南側(cè)

上華嚴寺重修碑記 明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 大雄寶殿內(nèi)南側(cè)

重修大華嚴寺增建禪堂記 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 上寺大殿碑亭內(nèi)

重修海會殿記 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 海會殿遺址西南角

重修下華嚴寺碑記 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 下寺大殿碑亭內(nèi)

重修大華嚴寺碑記 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 上寺碑亭內(nèi)

重修大同鎮(zhèn)城碑記 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 上寺山門內(nèi)

重修灼府上華麟造禪府己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 上寺碑亭內(nèi)

重修上寺碑記 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 (二塊)上寺山門左右各一

重修下華嚴寺碑記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 下寺碑亭內(nèi)

上華嚴寺開光碑記 清光緒^一年(公元1885年) 上寺山門檐下

重修上華嚴寺碑記 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 上寺山門檐下

重修上華嚴寺碑記 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 上寺山門檐下

重修下華嚴寺碑記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 下寺大殿前北側(cè)

重修上華嚴寺碑記 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 上寺山門槍下

經(jīng)幢 遼大康二年(公元1076年) 上寺大殿前

經(jīng)幢 遼壽昌元年(公元1095年) 下寺大殿前

大同華嚴寺研究的評論 (共 條)

使用qq登录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呼玛县| 天镇县| 红安县| 泌阳县| 临安市| 浠水县| 屯门区| 白玉县| 贵州省| 隆安县| 屏南县| 远安县| 霍山县| 济阳县| 兰考县| 普陀区| 林口县| 进贤县| 上犹县| 东乡县| 泉州市| 霍山县| 卢氏县| 广平县| 盐亭县| 敦化市| 石泉县| 平度市| 措美县| 沅江市| 石林| 柳江县| 仙居县| 通州市| 城市| 北海市| 吴桥县| 莱芜市| 天镇县| 锦屏县| 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