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水疊橋」熒光筆評Raptgo Bridge圈鐵瓷耳機

“這玩意是來這個價位找茬的吧?”這是我把這個耳機拿給幾個朋友聽完之后他們的感想之一。誠然,Raptgo的前兩款產(chǎn)品Leaf和Hook從其外包裝的工藝到耳機本身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里到外都寫著一個卷字。雖說這個品牌對燒友來講仍是個“初出茅廬”的新人,但其背后的上市公司“天鍵”,在這些產(chǎn)品上所展現(xiàn)出的是成熟強大的制造和供應鏈,讓人感嘆這不愧是上游廠商的實力。而在這兩款產(chǎn)品之后,Raptgo似乎還想在這附近的價位攪出點波瀾,那就瞄準Leaf和Hook中間這個價位好了。這就是Bridge,是我認為的目前來講999元價位最值得推薦的塞子之一。

先從開箱來講起吧。整個包裝盒雖然不算大,但拿在手上分量還是挺沉甸甸的。正面印著耳機的一些賣點以及外觀造型,背面則是品牌的詳細信息。打開以后,里面是一個與耳機造型相似的大收納盒,所有的內(nèi)容物全部都排放在這個收納盒里,還預留了一個空位給用戶放一些轉接頭之類的小配件。收納盒的做工優(yōu)秀,表面光滑無毛刺,頂面透明部分為亞克力材質(zhì),logo處做了一塊金屬片,盒子的底部又貼以荔枝紋的素皮。


內(nèi)部的隔層并非塑料而是軟膠材質(zhì),似乎是粘住的,不太敢大力出奇跡拔出來。耳機本體,耳套,耳機線以及可換導管,在下面還有一個用來方便撥動開關的卡針。

而且很細節(jié)的一點是,導管金屬板以及卡針的底下是有磁吸進行吸附固定的,這樣就不會讓卡針亂跑了。


在一側的還有開關面板,以及一個調(diào)音氣孔。出音嘴部分是比較粗的,一些導管較細的套子可能需要一點功夫才能套進,擰開以后可以直接看到動鐵單元的出音口裸露在外。

耳機線的材質(zhì)應該是銅線,線皮光滑。上部分的0.78mm接插件和腔體接入后的一體性很不錯。相比起Leaf那種下凹的設計,這種齊平的插口還是更為通用一些。3.5mm插頭采用L形設計,很小巧,外層摸起來像是涂覆了一層親膚材質(zhì)。在選取合適大小的耳套后,佩戴感還算不錯,整個腔體雖然為全金屬制,但并不會顯得墜耳。

我個人一向不以堆的單元數(shù)量來判斷一個耳機在這個價位是否“超值”,因為有一些產(chǎn)品雖然素質(zhì)是足夠了,但是從調(diào)音來講似乎并沒有完全發(fā)揮出這些單元應有的實力,因此我只認為這種產(chǎn)品是“符合定價”的。Bridge的配置采用了一顆10MM定制動圈單元+一顆6MM空氣傳導動圈單元,一顆定制高頻復合動鐵單元以及一個10mm的雙面12層PZT全頻補償驅動單元,組成2圈2鐵1壓電陶瓷的單元組合。對于一款999元的耳機來說,雖然沒有什么兩圈八鐵看起來這么的令人瞠目結舌,但相比同價位的正常產(chǎn)品來講也是相當猛的堆料了。
Bridge由于其開關設計以及可換調(diào)音嘴的原因,因此它的調(diào)音可選性還是比較豐富的,細打細算一共12種調(diào)音。而這12種調(diào)音所基于的底聲是基本一致的,所以作為最初的參考,在沒有更換導管和開啟任何開關的情況下,其所展現(xiàn)的是一個非常舒展且澎湃的聲音,寬闊的橫向聲場是最先吸引到我的地方,總體偏向橢圓形,但它的縱深和層次感也并不會差。三頻的架構是較為均衡的,配合上其快速的瞬態(tài)響應也讓整體的調(diào)性更為活潑輕快。

Bridge的這個低頻是有點說法的,對我這個“BassHead”來講,低頻的質(zhì)量是我非??粗氐模驗樽鳛橥暾曇舻匿伒?,少了質(zhì)感好的低頻影響的是整個架構和歌曲的適應面。Bridge的低頻量感是適中的,能量和打擊感足夠飽滿、動感、扎實,且能較好的下潛至喉嚨以下,良好的分離感并不會讓其有掩蔽掉中高頻的趨勢。到這里其實作為千元塞已經(jīng)算是很不錯的了,然而在表現(xiàn)諸如鼓聲的那種混響和空氣帶動感時,它都能很明晰的表現(xiàn)出來,而且并不會影響到整體聲音的干凈度,因此便營造出來了一定的高級感,這大概就是那顆6mm動圈帶來的功效了。就沖這點來講,其質(zhì)感甚至讓我覺得這并不應該出現(xiàn)在一條整一千元的耳機上,這也是一開始讓我和試聽了這條耳機的朋友最驚訝的地方。要額外提一嘴的是這個低頻對佩戴是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挑選好合適大小的耳套封閉耳道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在之后就是中高頻。顯然的,Bridge的中高頻其實和Leaf、Hook之類的有一定的風格相似,都是偏還原和中性且還原的風格。人聲表現(xiàn)出一定線條和棱角感,因此其嘴型的吞吐是較為清晰的。只不過在這個最原本的調(diào)音下,中頻的結像還是稍大、稍散開了一點,唇齒音雖然明顯但整個人聲還是顯得有些不夠飽滿,凝聚,略有些偏薄。高頻的亮度與密度足夠,但線條感反而稍顯欠缺。如果中高頻能補足這兩點,那它的聲音將會更熱情,更扎實,也更符合我個人的一個口味傾向。

于是乎我將方向瞄準到了可換導管以及開關上。在確認了方向后,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聲音組合就并不是什么難事了。我個人最喜歡,且最為推薦的一套搭配是原套+均衡模式+兩個開關同時開啟。這套組合下的中高頻會有更充沛能量感,更扎實,但也會稍突出于整體,帶來更貼耳的聽感,無需擔心低頻的質(zhì)感會減少。更重要的是其人聲在保持清晰的口型時,結像以一個很舒服的大小凝聚起來了,飽滿度大大增加,最終呈現(xiàn)出瓷實、活潑同時也不會刺激的人聲。當然,它依舊還是那種偏還原的底子,所以怎么變也不可能呈現(xiàn)出那種厚重韻味的人聲。對于大部分的流行女聲來講,它都是適合的。而男聲的話,依舊會少點厚重感。再有就是高頻,可以感受到其延展度有了明顯的增強,同時也帶出一定不刺激的線條感,讓細節(jié)更充實了。因此,這套組合最終的聲音是寬闊,扎實、且澎湃的感受。在面對各種曲風的時候,都能體現(xiàn)出包容性和雜食性,就算是拿來聽聽交響或者OST,其規(guī)模感、能量感也是要超越諸多同價位的競品的。

說完一套我最喜歡的組合,下面單獨來講講各個按鈕以及導管單獨對聲音的影響吧。
在不開啟開關,使用高頻導管的情況下,很明顯整體的能量感有可聞的增加,特別是中高頻部分,解析也顯得更高。整體的聲場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人聲的口型和唇齒音刻畫的更明顯,更偏薄,結像也要更凝聚。加上中高頻的能量更迫近了許多,因此低頻量會顯得少了一些,也讓我聽起來有些許的壓迫感,這個調(diào)音久聽還是有些太刺激了。
從標準導管切換到均衡以后,能明顯感受到各個結像飽滿平滑了許多,人聲其實會稍顯靠后了一些,且低頻的位置略有上升。如果在不開啟開關的情況下單獨使用這個管,聽感是比較順滑,更溫潤一些的,但沖擊感會有所削弱的。而在打開兩個開關以后,這種能量感又會重新回來,低頻回歸正常位置,便是即滿足了能量感的要求又兼顧這個管的潤感。
單獨開啟高頻開關后,可以發(fā)現(xiàn)中高頻更飽滿且能量更充足,但是并不會像高頻導管一樣顯得刺激。在原本的標準導管下,是能起到一定的補償中高頻表現(xiàn)的方法,如果對原本調(diào)音就很滿意的或者說稍比預期差一點點的可以單獨開著一個開關就夠了。
而高增益模式下,在參數(shù)上看靈敏度和阻抗均有一定的提升。在聽感上可以感受到相比沒開的情況,整體的響度有所增加,在高頻處的聽感顯得更順滑了許多。

總結下來,Bridge是一個不管從肉眼看起來還是耳朵聽起來都很實在的產(chǎn)品。本身扎實且中正的底子再配合可換導管以及開關的設計,讓其在曲風的適應面上大大鋪開,因此這個耳機我認為是相當雜食的,不管是從流行人聲,還是到器樂、大編制類的,都能有所涉獵,目前千元價位的一個難以被忽略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