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患雙相而休學,并伴有幻覺、驚恐發(fā)作,還能回歸校園嗎(下)

小英上小學、初中時成績優(yōu)異,但媽媽和姥姥都沒想到,剛上高中不久她就確診抑郁癥,甚至一度出現(xiàn)幻覺,有精神科醫(yī)生考慮她是精神分裂癥早期。
媽媽和姥姥更沒意識到的是,她們由于各自的人生遭遇和成長背景,在無形中對小英采取了粗暴、高壓式的教育方式,還因為盲目“信佛”對孩子造成了極大傷害,這是小英患病的主要根源!
昨天,我們分享了小英的患病經歷和第一階段的心理干預過程。
當時我們認為小英還有不少問題尚待解決,媽媽和姥姥的改變也不足。可是她們覺得心理干預效果已經超出期待了,尤其是小英,迫不及待想回去追上落下的學業(yè)。
可她們回去后,我們擔心的事還是發(fā)生了。
01、
小英從廣州回到老家后,一開始狀態(tài)很好,學習勁頭十足。我繼續(xù)指導她逐步減藥。小英還請教我可以看哪一類心理書籍,有助于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我向她推薦了《伯恩斯新情緒療法》。
到了18年年底,媽媽說母女倆因為小英總忍不住購物的事發(fā)生矛盾,她說了女兒幾句,但最后還是給她買了。但小英的情緒還是煩躁、抑郁。
后來她又說小英對學校環(huán)境不滿意。因當?shù)亟逃呦拗?,小英沒能回到原來的學校讀書,不得不換了一所教育資源稍差的學校。小英覺得周圍的同學不上進、墮落,影響了自己的狀態(tài),又有些失眠、食欲不振。
對于這些問題我都給予了一些引導,并表示如果有必要,可到廣州再次接受強化心理干預。但小英說再觀察下,自己注意調整和休息就好。
又過了2個星期,小英媽媽心急地說,小英擅自停掉了文拉法辛,出現(xiàn)了頭暈、惡心、作息不正常、情緒波動的癥狀。
但后來小英用媽媽的微信告訴我,其實停藥反應只是情緒波動的原因之一,更大的原因是媽媽還是對自己不理解,“本來我停藥之后作息不規(guī)律,已經很難受了,但她總是說我,可能是她最近與姥姥也有矛盾,所以情緒不好”。
但她很快又恢復了平靜,說是自己沒跟媽媽溝通好。我簡單地引導了小英和媽媽都要加強自我覺察,尤其是媽媽,一定要理解孩子, 如果實在控制不了情緒波動,可以與小英先隔離一下。小英媽媽說自己會加強注意。
可是不到5天后,媽媽說自己對小英的言辭又有些激烈,還打了她,現(xiàn)在小英晚上又失眠了,白天也只睡幾個小時,煩躁不安,“病好像又有點犯了,怎么辦?”
媽媽的做法真讓我既無奈,又有點生氣。雖然我能理解她的精神心理障礙也未康復,難以控制情緒,但她如果再這么對女兒粗暴教育,小英之前接受心理干預的效果可能會逐漸消退!
我告訴媽媽一定要盡量調整自己,如果實在不行,可以考慮她也到廣州來接受深度催眠下創(chuàng)傷修復,避免再對女兒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
媽媽跟姥姥商量之后,決定還是讓小英到廣州再次接受強化心理干預,繼續(xù)修復深層面的心理創(chuàng)傷,穩(wěn)住病情。
02、
2019年初,媽媽和姥姥帶著小英前來接受第二階段的心理干預。這次干預的時間很緊張,小英直接跟催眠治療師Lucy見面,要處理的首要問題就是處理她和媽媽的關系。
其實,小英情緒平靜時的自我反省能力、自我覺察能力都很強,而且真的非常懂事、善良。很多青少年患者形容自己與父母的親子關系問題時,往往會說“跟他們在一起我感到很煩躁”“他們一說話,我就煩”。
可小英是從愛媽媽的角度出發(fā)的,她說:“我知道媽媽和姥姥非常不容易,也知道媽媽有很多痛苦經歷,而且是個病人。我理性上能理解她,也愛她,但我好像總是忍不住討厭她。我不能正確地愛媽媽,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在深度催眠下,Lucy找到了4個心理創(chuàng)傷。
第一個心理創(chuàng)傷在10歲時。小英的語文測試沒考好,她解釋了原因,但媽媽不聽解釋,還打了她一頓,她心里非常委屈。“媽媽不但打我,有時候還誣陷我,然后讓姥姥打我!”
Lucy再追問,那次為什么沒考好?有沒有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小英說,是因為沒看清題目。關于這個細節(jié),可能當時小英表達得不準確,后續(xù)造成了一定的誤會。
Lucy修復了媽媽導致的這個心理創(chuàng)傷,并引導小英考試時不能粗心大意,要審清題目。
第二個心理創(chuàng)傷大約在小英9歲。她在書桌前寫作業(yè),媽媽搬了一張板凳坐在旁邊,盯著自己寫。她對小英的要求極其嚴格,只要小英一個標點符號沒寫對,某一筆畫沒寫好,媽媽就打她一巴掌,訓斥她不認真,表情和語氣非常憤怒。

圖片來源于網絡
小英被媽媽一巴掌接一巴掌地打懵了,她感到非常委屈:“為什么媽媽不能用溫柔的方式來對待我?為什么要用粗暴的方式?”
這樣的事發(fā)生了不止一次、兩次,甚至有時候小英并沒犯錯,但媽媽就沖她大吼大叫。當時小英還不知道媽媽的悲慘經歷,更不明白媽媽也是病人,內心充滿了委屈、不解。
到了13歲,小英在外膽小、內向,缺乏知心好友,也沒法跟家人傾訴,她慢慢養(yǎng)成了通過寫日記來釋放情緒的習慣,把平時從不敢跟媽媽和姥姥表達的抱怨寫了下來。
可是有一天媽媽發(fā)現(xiàn)了她的日記本,打開一看,頓時火冒三丈,跟姥姥一起臭罵了她一頓,罵她“白眼狼”“沒良心”“不孝”。這是深度催眠下發(fā)現(xiàn)的第三個較重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
另一個創(chuàng)傷與上述的類似,都是媽媽和姥姥對小英的粗暴教育,不一一贅敘了。
Lucy修復了這些創(chuàng)傷,并引導小英要學會理解姥姥、媽媽的認知局限,尤其是媽媽的情緒控制能力較弱;現(xiàn)在,媽媽和姥姥已經基本改正了,很少打她了。而且,這些事件中她也有不足,必須加強自我反省。
這次催眠后第二天,媽媽反饋小英自稱心里有點煩躁,稱催眠中有一個細節(jié)小英覺得可能自己表達不清楚被Lucy誤解了。她10歲時語文測驗沒考好,不是因為粗心沒看清題目,而是因為那道題目里有很多字她沒學過,看不懂。
所以,Lucy與小英第二次見面時,兩人決定再次針對“10歲考試考砸后被媽媽打”的心理創(chuàng)傷進行修復。
而且這次Lucy和小英還總結了另外2個問題:她一想到父親,心里非常不舒服;她看到同齡的男生會感到害怕,看到男性的佛像也會怕。
一般來說,一次深度催眠下創(chuàng)傷修復最好只針對一個問題,這樣能處理得更加徹底,療效也更加穩(wěn)定。可當時小英的心理干預時長不多了,只好一次處理3個。
深度催眠下發(fā)現(xiàn),10歲考試的心理創(chuàng)傷背后還有一些事實背景。小英上的幼兒園比較注重英語啟蒙,但上小學后,她發(fā)現(xiàn)大部分同學上的幼兒園更注重漢字啟蒙。也就是說,大部分孩子都學會一些簡單漢字了。
而當?shù)氐恼Z文教學進度又比較慢,直到小學4年級,小英的漢字詞匯量都比較薄弱。所以考試遇到題目里有些老師沒教過的字,她根本看不懂,答題自然就錯了。
關于她想起父親就內心不舒服,主要原因是在其成長過程中,媽媽總是反復對她說父親道德敗壞。再加上父親對她來說是個陌生人,所以她提及父親就緊張、害怕。
第三個心理創(chuàng)傷與她與害怕同齡男生相處有關。媽媽從小就教育她一定要注意與男生保持距離,“她說男生可能會有壞心眼”,并叮囑她一定要遲一些談戀愛。所以小英從小就刻意與男同學保持距離。
14歲時,班上一名男生喜歡她,幾乎全班都知道這件事。有一次課間,這名男生偷偷看她,向她示好,但她不理會。男生的好友看見了,走過來戳了小英一下,然后表情曖昧地笑了起來,周圍的同學們也跟著起哄。小英心里更加害怕了。
對于小英媽媽的這種叮囑,我們完全可以理解。媽媽遭遇過婚姻失敗的重大打擊,又罹患精神心理障礙,很可能她對除了家人之外的男性有較大的排斥和抵觸,甚至可能認為“天下的烏鴉一般黑”。
而且,從她的角度看來,是小英的爸爸辜負了她、拋棄了她。所以她也非常擔心女兒會重蹈覆轍,遭到男人傷害。從這個角度上看,她的叮囑是一種愛的表現(xiàn)。
可無疑,這種引導并不科學,直接令小英從小就對家庭以外的男性感到恐懼,在網絡上,這被稱為“異性恐懼癥”。這不但影響小英的正常社會功能、人際社交,還極不利于性心理發(fā)育。如果害怕男性的問題繼續(xù)發(fā)展、嚴重、泛化,小英可能會成為不婚主義者,或者繼發(fā)同性戀行為。
而由于時間緊張,關于她對男性佛像也感到害怕的問題來不及處理了。這很有可能還是與姥姥、媽媽過去的迷信拜佛有關。
03、
小英和媽媽、姥姥回家后不久,我們開始指導她繼續(xù)逐步停藥。媽媽說當?shù)靥鞖夂?,總是下大雪,可能與氣候有關,孩子的情緒仍有波動。
又過了大約一個月,媽媽發(fā)微信的語氣更加急切了。她說她在家都不敢說話了,無論說得對還是錯,小英都不高興,看她不順眼,然后跟她吵,讓她“滾”。媽媽她聽了心里很難過,臉色不太好,但這又刺激了孩子。
可是,后來小英通過微信告訴我,在她看來,媽媽和姥姥還是不理解她,“他們有些病態(tài)的話會刺痛我,我就忍不住忤逆他們了”。而且,她當時還是有通過購物來釋放壓力的習慣,媽媽和姥姥非??床粦T。

小英用媽媽的微信向我發(fā)來信息
我長嘆了一口氣!其實,小英媽媽和姥姥的改變不夠大,仍容易對孩子語言暴力,這在我們預料之中。小英媽媽也意識到了,曾不止一次表示她自己和姥姥都要來接受創(chuàng)傷修復,恢復情緒穩(wěn)定。但因各種主客觀因素,這個設想沒有實現(xiàn)。
我安撫了一下小英,引導她一定要理性地面對媽媽和姥姥的語言暴力。她的媽媽本身也是未完全康復的精神心理障礙患者,情緒控制能力較差;而姥姥已經70多歲了,大半輩子養(yǎng)成的性格、認知和行為模式,這是很難扭轉的。說得直白一些,她們的教育理念還是有不少是無知、愚昧的。
所以,小英首先要明白,媽媽和姥姥肯定是愛她的,但小英不能對她們的教育方式、溝通模式有過高的期待。她要降低對媽媽、姥姥的情感訴求,不能奢望她們理解自己的內心和思想。可是,媽媽和姥姥會一如既往地給予她生活上、學習上和經濟上的支持,這是她們養(yǎng)育小英的最大功勞,小英也要感恩。
而現(xiàn)在,小英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面,姥姥和媽媽再對自己語言暴力的時候,她要心里默默堅定信念:
我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改變現(xiàn)狀,以后我考上大學,出去讀書,跟媽媽和姥姥有一定物理距離,自然就不容易受他們影響了。
而且,當我越來越有能力和自信,內心越來越強大時,她們的指責和否定就自然難以對我產生傷害,這個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我甚至向她自我開放,我讀中學時家庭貧窮,父母雙亡,人長得黝黑瘦弱,又沉默內向、不善交際。有同學嘲笑我、欺負我,我也無力反擊。那時我就是這樣給自己打氣,堅定自己的信念,必須將壓力化為學習的動力!
小英一下子就明白了,她說:“是的,我如果老糾結在這上面,只會惡性循環(huán),最后把自己耽誤了。只有通過努力改變自己,一切才會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我非常高興,由衷地給她豎起了大拇指!
當然,知易行難,小英的改變也需要時間。不久后,她還是跟媽媽和姥姥發(fā)生過沖突,再次向我訴說內心的痛苦,十分渴望得到媽媽的理解。而且,她非常擔心自己如果一再不被理解,會不會也變成一個不能理解別人、共情力差的人。
那時“北大學生吳謝宇弒母案”備受關注,小英說她能理解吳謝宇?!捌鋵嵥且环N對母親極度的愛與恨交織在一起的情感,他也很痛苦。我有時候也萌發(fā)出這樣的思想,但我知道這不對,所以遏制了,我不希望這種念頭再次出現(xiàn)。”
很明顯,她這時的自我覺察能力已經增強,對于自己的痛苦更能理性對待。我此給予了高度認可,繼續(xù)對她進行積極的引導。
04、
時間一晃,又過了大約5個月。小英媽媽再次發(fā)來反饋,不過這次終于是好消息!
她說孩子這幾個月來恢復得很好,情緒穩(wěn)定。她還準備出國留學,并在當?shù)氐木频攴块g里住了一段時間,提前學習自立,一切正常?!皼]有你們,就沒有她的今天,謝謝了!”

我與小英媽媽的聊天記錄截圖
小英到了國外后,不但自理能力強,學習狀態(tài)也非常好,成績不是“優(yōu)”就是“特優(yōu)”。媽媽和姥姥開心得不得了,每次反饋情況都向我們連連道謝。
過年時,小英發(fā)來發(fā)來祝福微信。我給她發(fā)了壓歲紅包,她收了之后,馬上又很懂事地轉賬給我。我婉拒了,告訴她這是我們做長輩的一片心意,“你要知道國內還有個何叔叔和Lucy姐姐在關心著你”。
小英直呼感動!我嘴上沒說,但心里也感動不已!
與廣州的習俗不同,在我們北方山東老家,一般是親人之間才會給紅包。我之所以給小英發(fā)紅包,一方面確實是因為內心十分感慨、激動,倍感欣慰。而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對她的承諾和特殊情感。
小英從小沒有跟親生父親相處過,極度缺乏父愛。雖然其舅舅承擔了某部分父親的責任和角色,但其實難以走進她的內心。
而我是她的心理醫(yī)生,又是男性,在心理干預時,小英曾說覺得我很親切,就像爸爸的感覺。
我童年時期父母雙亡,曾深切感受過失去父親和母親的痛苦。而且,小英當時的社會支持體系很薄弱,雖然家人很愛她,但對她缺乏理解。小英的話讓我我深受觸動,這個孩子讓我非常心疼!我對她承諾:
心理干預結束后,當她感到痛苦、迷?;蚴鋾r,可以隨時向我求助,我會盡力給予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在她能夠完全實現(xiàn)心理獨立之前,我將承擔部分的理想父親的角色。
所以,我給小英發(fā)紅包就是想讓她感受到,何叔叔會一直記得對她的承諾。在她的社會支持體系中不只有姥姥、媽媽和舅舅,還有遠在廣州的何叔叔和Lucy姐姐,我們平時很少出現(xiàn)。但當她需要時,我們一定會及時給予幫助!
事實上,我們對現(xiàn)在系統(tǒng)化接受我們心理干預的患者們都秉承這種態(tài)度。他們可以加我的個人微信。
當他們在后續(xù)的人生道路上遇到重大困惑時,我們會積極給予心理引導和支持,提供合理化的建議,成為他們社會支持體系的一部分,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更有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05、
最近,我們對小英和媽媽進行回訪。媽媽說小英順利通過了國外的語言預科,目前已經回國,在家上網課繼續(xù)學習課程,積極地準備國外大學的考試。
媽媽還發(fā)來了小英的近照。小英朝氣蓬勃,光彩照人,與心理干預早期相比簡直判若兩人。從媽媽的角度來說,無論是樣貌、氣質、還是性格,這孩子簡直像脫胎換骨一樣。難怪媽媽每次向我們報喜訊時都強調,如果沒有我們的干預,小英就沒有今天,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媽媽深深的感激和幸福。

圖片來源于網絡
確實,此時距離小英結束心理干預已近2年,她后續(xù)再次出現(xiàn)重大精神心理問題的可能性已經非常低,而且整個人變得成熟、理性、積極樂觀??梢哉f病魔已經遠離了她,她已經獲得康復。
可能很多讀者讀罷小英的康復經歷后,與我們有相同的感覺:這孩子的成長經歷太不容易了,她的康復過程則更不容易!
的確如此,小英的康復一波三折、充滿險阻。幸好她的媽媽、姥姥一再選擇信任我們,向我們求助,否則小英真的有可能復發(fā)。
那她明明已經接受過多次深度催眠下創(chuàng)傷修復,為什么情緒波動還是那么大?媽媽是甚至一度覺得她更嚴重了?我們該如何看待患者康復過程的“反復”?明天的文章繼續(x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