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之三生
湖南有個人叫小王(原文是無名氏,但方便敘述就改下名),能記得自己前三世的事情。 ?? 第一世他為知縣,也是鄉(xiāng)試的同考官。當時有個叫興于唐(以下簡稱小興)的名士在他做閱卷工作時給除名了,小興后來一直耿耿于懷,在悲憤的心情下去世了。后來小興到地府后便找到陰司作狀紙要告小王,沒想到他的狀紙一投,很多像小興狀況的冤鬼都紛紛站出來報團了,并推選小興作為他們的代表。小王在這不久后也被帶了下來,和小興一伙人對質公堂。閻王在堂上就問小王,說:“小王啊,你既然作為批改卷子的考官,為什么要把優(yōu)秀的人才除名而去錄用一群平庸的人呢?”小王聽完,也不緊不慢的辯解道:“我上面還有主考官,我只不過是奉命行事而已。”閻王就發(fā)出一支簽令,讓人去捉拿主考官,過了不久,主考官就被帶了過來,閻王又對主考官重述了一遍小王說過的話。主考官說:“我只不過是做主要工作而已,下面雖然有好的文章,但是分管的房考官(科舉制度中鄉(xiāng)試改卷的考官,因為分房改卷,所以又稱房考官)不推薦,我又怎么能夠看到呢?”閻王聽完就厲聲答道:“你們不能相互推脫責任,整件事都是因為你們失職所引起的,根據(jù)依例,你們都要受笞刑(古代以竹、木板等拷打犯人臀部、背部或大腿的輕刑)?!笨烧旈愅鯗蕚鋵Χ擞眯虝r,小興不滿意了,在堂上聲冤鳴屈,臺階兩旁的眾鬼也一呼百應。閻王問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小興便高聲抗拒道:“笞刑太輕了,應該挖掉他們的雙眼,作為不識文章的報應?!遍愅醪豢线@樣做,但眾鬼的哭喊聲也越來越大,閻王就解釋說他們不是不識好的文章,只是因為他們的見識實在是太淺略。眾鬼又請求剖開他們的心臟,閻王不得已就只能照做了。只見堂上二人被扒光了身上的衣服,又被用刀刃剖胸挖心,場面慘不忍睹。在一旁的眾鬼看得拍手稱快,一口同聲的說道:“我們都是含冤卒于九泉之下,從古至今都沒能有個為我們伸張正義的人。今天有興先生愿意為我們站出來,我們身上的怨氣都消了。”說完,眾鬼便作鳥獸散了。 ???? 小王在下面受剖刑后,就被送到陜西的一個平民下投生。當他二十多歲的時候,正值當?shù)刭\寇作亂,他也被卷入賊寇當中。官府派兵巡道(官名)過來討伐賊寇時,俘虜了很多無辜的人,小王也在其中。他雖然被捉了去,但心里卻想著自己也不是賊寇,到時候辯解辯解下場應該也不會怎么樣。在公堂上,小王晃了晃正在審案的官員,發(fā)現(xiàn)那人也是很年輕的,差不多二十多歲這樣,然后他又定睛一看,好家伙,那人不是其他人,就是小興。“臥槽,我完蛋了!”小王瞬間嚇個半死(當時我看到這,我也笑個半死,果然冤家路窄)。小興對俘虜?shù)娜巳酷尫?,但唯獨把小王靜候一旁等待發(fā)落,后面也不容許小王辯解什么,小興直接下令砍頭。小王到了地府后,又向陰司投狀紙起訴小興,但閻王并沒有立刻抓人,而是等小興的福祿盡完。又過了三十年后,小興才到下面和小王當面對質。小興被閻王以其草菅人命,下令罰作牲畜(看來小興是真的腹黑,專門拿小王開刀),閻王又轉頭看了看小王的為人,發(fā)現(xiàn)他曾經打罵過小興的父母,于是兩人的罪名一致。小王怕來生又被小興報復,便請求閻王把自己判成大一點的牲畜。最終,閻王把小王判成大狗,小興判為小狗。 ???? 小王被判成大狗后,經常跑到順天府的街市上覓食。一天,小王在街頭靜靜的爬著,有個游客從南方來這里游玩,身邊還帶著一只和貍貓一樣大的小金毛犬。小王看了看,發(fā)現(xiàn)那只小金毛犬就是小興。小王心想:“蕪湖,原來你也有今天,變得那么小,看我還不弄死你?!毙⊥踔苯泳蛽淞松先ヒё×诵∨d,結果沒想到小興也不敢示弱,反口就咬住了小王的喉嚨,還像脖子上掛著的鈴鐺一樣不松口。小王想要擺脫又不得,只能嗷嗷直叫,旁邊有人想去弄開兩狗發(fā)現(xiàn)也不得行,最終兩條狗雙雙撲街。后面兩人一起到了閻王那,又吵了起來,閻王都感到無奈了:“我說你們冤冤相報何時了,這樣吧,我來替你們解脫?!弊詈笮∨d被判來世作小王的女婿。小王來生就投胎于慶云縣(今屬山東?。?,二十八歲就在鄉(xiāng)試中舉,他有一個女兒,嫻雅安靜,品德端莊,當?shù)睾芏嗟倪_官貴族都找他登門拜訪提親,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后來,小王偶然路過臨郡,正好遇到上學使大人為參加官考的生員評定等級,其中考得第一名的李生———正是興于唐轉生。于是小王就把李生帶到旅館里好生款待,還問他的家庭狀況,知道他還沒結婚后,就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人們都說小王愛惜人才,但卻不知道其中也有這么一段因果宿命。不久后,李生娶了小王的女兒,夫妻生活過得很恩愛美滿。然而這個女婿經常持才自傲,有時一年到頭都不去岳父的家,不過岳父也很有耐心的等待。后來,女婿中年困頓,屢次考試都失敗,岳父就多方為之謀略,終于使李生在名場中得勝,兩人也冰釋前嫌,像父子般和好如初。 ???? 異史氏(蒲松齡的筆名)說:“一次被除名而三生三世都難以解脫,怨恨和委屈的心情到了這種地步。閻王的調停雖然也恰當,但臺階下面有這種冤情的人何止千千萬萬,莫非天下考官的愛婿,都是地府里那些被除名而悲鳴喊冤的鬼魂嗎?” ???? 說到這篇文章,那也不免提到一些關于古代科舉制的東西,先大概復制粘貼一下這些科普吧。 ??? ????
科舉制度其實比較復雜,雖然從隋唐至明清,每一個朝代都 沿襲了科舉取士的制度,但是每個朝代都會有不同的變化。下面, 我們以清代的科舉考試為例來看看。
???? 清代的科舉考試要考三場??荚囋囶}主要選自儒學經典中的議題。以 19 世紀的試題為例,第一場考四書文和試帖詩,第二場考經文,第三場考策問。
????作文必須遵循確定的八股格式,字數(shù)也是限定好的?;实鄣拿M不可以使用,還要另起一行抬寫,以表示對提到的人物的尊敬。違反此類規(guī)定的考生,不僅不能中舉,還要懲罰他不能參加后面的考試。
????試帖詩要講究格律,考生抄寫詩作的書寫也很重要,小楷是最受歡迎的形式,尤其是在殿試當中,要呈給皇帝閱覽的。詩詞要華麗,卷面要整潔,這是必須遵守的基本規(guī)則。
????策問考一些現(xiàn)實的政治、社會治理問題,比如吏治、河工、賑濟等等,可能是關于國計民生的探討,也有可能是討論哲學問題。
????科舉考試的難度很大,是層層遞進式的考試,一般分為縣試(即考生員)、鄉(xiāng)試(即省試,考舉人)和會試(即全國統(tǒng)考,考進士)。學子首先要通過考試成為最低一級的生員,也就是官辦學校的學生,比如州學、縣學、府學里的學生。生員是進入更高層級考試的通行證。我們可以從應試考生的人數(shù)來看最低等級的生員有多難考。19 世紀的清朝,河南南陽的縣試中,將近 2000 名考生競爭 16個文生員和 16 個武生員的名額,可謂是“百里挑一”了。
????此后,生員要準備鄉(xiāng)試。過了鄉(xiāng)試,考生就有了舉人的士紳 身份。鄉(xiāng)試每隔三年于同一日期在省會舉行,不中就得等下一個三年,許多人屢試不第,這也難怪范進中舉之后,喜極而發(fā)瘋了。
????
鄉(xiāng)試過了之后還有會試,會試一般在京城舉行,每三年一次,會試及第即為“進士”。獲得進士頭銜的學子社會地位就很高了,憑借這個功名,他們可以直接進入官場,被授予官職。以 1889 年會試中額來看,全國只有 318 人通過了考試。一個學子從生員升到進士,平均要花十年以上的時間,大多數(shù)人努力一輩子,也沒有得到這個頭銜。清末狀元張謇,花了 35 年讀書才榮登科舉考試的頂端,前后在考場里就共計度過了 160 天。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子來說,即便花費半生的時間寒窗苦讀,也不敢奢望能獲得科舉的最高榮譽, 可見科舉考試是殘酷且艱難的。
????坐到科場里考試是什么感受呢?明代文人張岱曾經記載過一個叫艾南英的考生在貢院考試的詳細情形。
????
天剛破曉,一群年輕學子擠在貢院門口簽到。這些學子一手拿著筆硯,一手托著床被。監(jiān)考官要一個一個搜身,以防考生夾帶小抄。搜身檢查過后,考生就可以進去找自己的考棚??寂镆话愣己芎喡?,夏天塵土飛揚,考生揮汗作答。碰到突降大雨,簡陋的屋頂可能抵擋不住大雨,考生就要拼命用衣服護住試卷。連續(xù)幾天的考試,考生要一直待在考棚中,無故不得離開。數(shù)千考生如廁就成為一大難題,更別提洗澡了。這么多考生渾身汗臭,擠在貢院里,氣味渾濁,甚至惡臭難散,考試環(huán)境十分惡劣。
????科舉考試還有一些特殊的規(guī)定。了解這些細節(jié)可以讓我們對科舉考試有更深的理解。按照傳統(tǒng),父母去世,考生必須要守喪兩年三個月。守喪期間,既不能做官,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這無形中延長了考生獲取功名的時間。
????? ??????以上轉自新京報書評周刊
? ???? 那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考生想要考取一定的名次,其難度和今天相比還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我看古時想要讀書首先就不是件易事,我記得我在寫李贄那篇文章里也說到,古時要讀書考官,首先要舉整個族人之力,種田對你進行供養(yǎng),而你在考取到官名后也不能忘了回報族人的供養(yǎng)。那我們再來思考思考為什么蒲松齡會寫出這么一篇文章呢?我先粘貼一段蒲松齡的生平給大家看看。 蒲松齡 21歲。應鄉(xiāng)試未中。 蒲松齡 23歲。長子蒲箬生出生。 蒲松齡 24歲。應鄉(xiāng)試未中。 蒲松齡 26歲。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館。 蒲松齡 30歲。八月,應江蘇寶應知縣、同邑友人孫蕙之聘,南游做幕。 蒲松齡 31歲。春、夏在寶應、高郵。秋辭幕返里。三子蒲笏生。 蒲松齡 32歲。四月,隨本邑縉紳高珩、唐夢賚游嶗山。秋應鄉(xiāng)試未中。 蒲松齡 33歲。在本縣豐泉鄉(xiāng)王觀正家坐館。 蒲松齡 35歲。應鄉(xiāng)試未中。四子蒲筠生。 蒲松齡 40歲。開始在本縣西蒲村畢際有家坐館。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說初步結集,定名《聊齋志異》。高珩為之作序。 蒲松齡 44歲。作《婚嫁全書》。長孫蒲立德生。 蒲松齡 45歲。作《省身語錄》。 蒲松齡 48歲。春,結識大詩人王士禎。夏,王士禎來信索閱《聊齋志異》。秋,蒲松齡應鄉(xiāng)試,因“越幅”被黜。 蒲松齡 51歲。秋應鄉(xiāng)試,再次犯規(guī)被黜。 ??? 我們可以看到蒲松齡從21歲開始考鄉(xiāng)試,一直看到51歲都沒有考中,這種心情你們可想而知吧。如果放在現(xiàn)在可能就是考研或者考博屢屢受挫,一直考到中年都未能如愿。那對于學習的話呢,我其實是有些話想說的,但在這里先按下不表,我們先來說說為什么蒲松齡總是考不上。 ??? ?我查了下,關于這個問題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原因,首先第一點……第二點……沒了,哈哈,開個玩笑。 ???? 首先可能是蒲松齡本身就不適合考試吧,注意我說的是不適合很死板的考試,因為當時考試都是要寫八股文的,那八股文很多東西都定的死死的,連字數(shù)都有限制,而蒲松齡這個人不注重細節(jié),個性也很灑脫,不喜歡八股文那種死板的寫法,所以寫出的文章得不到大多數(shù)考官的喜歡。有次道德考試,主考官施閏章厭惡八股,十分喜歡蒲松齡不按八股套路超過字數(shù)寫的文章,把其評為第一。但不幸的是,蒲松齡以后碰到的考官都是恪守八股文格式的考官。蒲松齡這個人的文筆不差,有看聊齋志異的人肯定都明白,但屢屢在科舉考試中受挫不也是種悲哀嘛?所以他在這篇《三生》中也說自己的內心想法:“天下考官的愛婿,難道都是地府里那些被除名而悲鳴喊冤的鬼魂嗎?” ???? 其次蒲松齡后期可能也已經對復習考試這個過程感到十分厭倦了,可以看到他中年后所做的事情繁多,寫的東西也多。說白了有的時候也是不夠努力吧,不過努不努力也和自己的興趣程度有關,倘若蒲松齡真的非常熱愛八股文,潛心專研八股文的話,那他也許也不會落個這么個下場。 ???? 最后也許和當時官場黑暗有關吧,你不能說毫無聯(lián)系,但至少這是時代的背景,如果周圍的人都是黑的,而你這個人追求個性,偏偏要做個白的,那你也免不了受到冷言排擠??稍趺凑f呢,蒲松齡還是幸運的生在順治年間,要是生在其他戰(zhàn)爭年代,一生過得顛沛流離,又怎么會寫出聊齋志異這樣的著作呢?硬要找出原因的話,只能說當時階層的流動性也開始逐漸減少了吧,開始不太容忍蒲松齡這種不拘一格的人才吧。 ??? ?那我在這里再說回我想說的話吧,就之前關于學習,但其實更應該說是關于應試考試的能力,也不能輕易認為應試考試能力好的人只會讀死書。據(jù)我的觀察,想要在應試考試中取得一個好的成績,需要的因素是非常的多,比如最基本的努力、還有自律程度、個人的性格(也許有的人性格就是很倔,不愿接受刻板的答案)、掌握的學習資源、學習的方法以及一些個人的天賦等等。先來說說努力吧,雖然在應試考試里應該要談努力,但不能只用努力概括,我有見過一些很拼命卻還是考不好的人(有可能是學習方法不對或者其他因素)。努力也許會讓你提升,但提升的大小到了一定程度后那和你本人是否努力就已經沒太多關聯(lián)了,要不然為什么會有“內卷”這個詞出現(xiàn)呢,畢竟一群人的努力也會讓分數(shù)線攀升對吧?其次,掌握的學習資源也很重要,真的,有個教的好的老師也是成功的關鍵,好的老師會直接把問題的所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給你,但差的可能就不會。最后就是關于學習的天賦,這個確實很重要,我是真的發(fā)現(xiàn)女生當中有不少人記憶力是非常優(yōu)秀的,我還記得有次考試,反正考得都是要背誦的東西,我用一個月來準備的東西都考不過一個考前準備幾天的女生,啊,說來慚愧,但這個確實是真事。不得不說在這種死記硬背的東西上,男生確實有點難考過女生(不過極個別優(yōu)秀的男生記憶力也非常好)。我有問過一個學霸吧,他說自己看書就是過目不忘的,有時候他會把一本教材和一本課外鋪導書放在一起看,就這樣看幾天都能同時記住兩本書的內容,一大段文字很快就記下來了,這樣的能力確實讓我這種學渣羨慕。 ???? 不過,對于考試吧,還是那句話,只要有努力的準備了就真的不要太在意結果。蒲松齡還是太偏執(zhí)了一點了,他念念不忘的考試并沒有給他帶來太多好處,反道是他用興趣寫出來聊齋志異讓他名留青史。記得他五十多歲的時候還想繼續(xù)去參加鄉(xiāng)試,卻被他的妻子劉氏給叫住了,說:“得了吧,你要是真有這樣的命,早就當宰相了!”可見他的妻子劉氏雖然是個普通的鄉(xiāng)村婦女,卻也有著柴米油鹽的智慧,在大關節(jié)上看得比他還要深。我之前也是有對一件事情很努力過,我知道努力過卻得不到應得結果是多么的難受,那種心情很容易讓自己自暴自棄,覺得自己是不是就是個廢物。說來也讓人感嘆,我也是一直努力的東西沒有得到好的結果,但在努力期間擠出時間來憑著自己興趣愛好做的東西卻讓不少人喜歡,當然我也不是自戀,因為我做的東西和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肯定不能相提并論,但至少在這一刻,我的命運以及心情和蒲松齡至少是歧途同歸了。可能不少人也是這樣,所以命運這種東西實在難說清楚,你說命運愛捉弄人,這有時候確實也是這樣,在你運勢特別好的時候,往往也是你運勢快走到頭的時候,反之亦然。雖然蒲松齡在科舉考試中屢屢受挫,運勢低到不能再低了,但在寫書著作上,他的運氣實在是不能再好了。換句話說,古代有多少人自己也寫書著作,但他們的命運有蒲松齡那么好嗎,他們的書能留下來被人記住的又有多少呢?那些在朝廷里寫著一手好的八股文的讀書人,他們能得到達官貴人們的稱贊,但卻得不到大多數(shù)普通人的贊賞,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何嘗不也是種悲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