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歷史認知,如今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考古給推翻了?
為何有人說大秦律法嚴苛?
對于陳勝吳廣的“大澤鄉(xiāng)起義”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這個《史記》中記載的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影響重大,我們在上學期間都應該學習過這篇文章,或許我們都曾經(jīng)為他們揭竿而起而興奮過。
至于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的原因,根據(jù)《史記》中的記載,當時正值秦二世時期,陳勝吳廣作為屯長帶領(lǐng)力役前往漁陽戍邊,但在押送的路途中,卻因為下雨從而導致了遲到延期。而秦法以嚴苛著稱,沒能及時地到達,按照當時的律法來說是要被殺頭的。
于是陳勝這時站出來表示:我們成就大事反抗暴秦要死,因為下雨沒能及時趕到也活不了,那我們?yōu)楹尾粸榱颂煜氯朔纯贡┣啬??在場的人?jīng)過考量、權(quán)衡利弊后選擇了聽從,之后便有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振臂高呼。正是因為大澤鄉(xiāng)起義興起的緣由,讓無數(shù)人對于秦的印象是“苛政猛于虎”。
秦法真有那么嚴苛嗎?
其實大秦的法律確實是十分嚴,大秦之所以能夠吞八荒掃六合,不僅僅是因為秦朝獨一無二的地理優(yōu)勢,和它自秦穆公起施行的依法治國與變法之道的執(zhí)行是脫不開關(guān)系的,從商鞅立木取信以后,秦就一直遵循著貴族犯法與民同罪的原則,所以秦才能夠保持其他六國所沒有具備的秩序性與活力。但這種“嚴”是叫做嚴格、嚴謹,這種“嚴”與嚴苛是兩種概念,兩者并不能等量相論。
1975年的時候,我國新出土了一批秦朝的竹簡,這批竹簡上記錄的正是大秦的律法,由于地下水的原因,出土的竹簡并沒有損壞太多,其中還有80多枚的萬豪鑄劍,而在上面分別收錄了《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等原文,這些東西也讓我們有幸見證了秦朝法律的“嚴”。
但其中收錄的關(guān)于徭役觸發(fā)的秦律條款,卻和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的頗有不同。按照里面的記載來看的話,秦律對于徭役遲到的懲罰是有的,但是并不會像陳勝、吳廣說的那般會被殺頭,而是類似于“罰款”的那種形式。
在秦律中記載,徭役一旦遲到三五天的情況下只會被斥責,遲到六天以上的會被罰一個盾牌,半個月以上的也不過是罰鎧甲罷了,而且即便是耽誤了極其嚴重的征兵也只過是罰兩幅鎧甲。除此之外,法規(guī)上還有補充條款,那便是遇到特殊的天氣狀況可以免除懲罰。
大澤鄉(xiāng)起義可能存在的深層因素
那么秦律是這么書寫的,按照這樣的記載來看,陳勝吳廣在當時即使是因為下雨失去了道路方向沒有及時趕到戍邊的地址,按照律例也可以被免于處罰,那么他又是為何說出這種誤期會被殺頭的言論呢?
要知道陳勝吳廣并不是作為民夫,而是作為這支隊伍的領(lǐng)頭人,作為屯長的陳勝肯定對于秦律是有所了解的,但是手下的民夫卻是不那么清楚,畢竟在秦朝通曉律法那是讀書人和士大夫的專利,民夫們能夠填飽肚子已經(jīng)是極為不易,哪又有什么時間、精力去專門學習秦律呢?
這些人只能唯陳勝吳廣說的話為主,他們說什么,自己就信什么,而在聽到怎么都會被殺頭的時候,這些民夫的心中自然是想拼一下的,這也就讓他們最終在大澤鄉(xiāng)揭竿而起,有了那句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
如今這樣來看,徭役失期很有可能只是陳勝吳廣用來俘獲人心的方式罷了,畢竟只有這樣才會有人跟隨著他們一起起義。而我們從《史記》中對于陳勝的一些具體記載,其實也可以依稀看出陳勝和吳廣有這樣高明手段。
在《史記》中,陳勝吳廣將“大楚興陳勝王”的布條塞入魚的肚子中,還模仿狐貍的叫聲來建立自己的威信,讓更多的人相信陳勝就是改變暴秦的明主。有過這種先例的手段,陳勝會說出: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也就沒什么不可能了。
而且會這樣猜測,還有一個關(guān)鍵因素,那就是陳勝一直都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一個當初能說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年輕人,在秦朝剛剛平定六國的時候又怎會安心只做一個普通人呢?他一直都在等待著一個機會,一個讓自己一飛沖天的時機。
而秦二世即位之后,六國的后代都在蠢蠢欲動,陳勝一直在期待著的機會,因為這場大雨而出現(xiàn)了。于是他就開始了自己的“表演”,之后成功起義。
當然關(guān)于這種說法,有些人還有另一種解釋。那就是秦二世繼位之后,秦朝的律法被他修改了,懲罰也更嚴重了。但是一直以來秦二世都是沉迷于犬馬聲色,修改律法真的是他不會關(guān)心的。而趙高也更在意手中的利益,秦朝的律法更改也是不會輕易去觸及。
唯一可能存在的原因就是因為上面的人對下邊的管制并沒有重視,那些下級官員們變得開始隨意草菅人命,不過這也只是猜測,具體的詳情還要隨著相關(guān)考古的進一步推進,歷史真相或許才能浮出水面。
總結(jié)
不過無論是何種原因,有一點是我們都必須要清楚的,那就是秦朝的律法并不像我們心中所想的那么嚴苛,大澤鄉(xiāng)起義的深層因素也不是我們所表面上理解的那般。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于過去的求知欲愈發(fā)增長,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對于古代的認知都是來源于《史記》等史書,通過前人的文字記載來見證古代王朝的輝煌與衰落。但是史料一部分內(nèi)容也是后代史官根據(jù)自己的所見所聞而寫下來的,并沒有進行詳細的考古研究,所以史書上的歷史并不會有絕對的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