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國門,明德重輝:漫步隋唐長安城明德門考古遺址公園
明德門是隋唐長安城的正南門,位于全城中軸線朱雀大街南端,東為啟夏門,西為安化門,被譽為當時首都的“國門”。1996年8月6日,作為隋大興城唐長安城遺址的一部分,明德門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德門遺址位于西安市雁塔區(qū)楊家村西南約80米處。過去,這里是一片田野。后來,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周圍城中村繁榮,這里成為一片垃圾堆。2018年6月18日,明德門遺址保護工程正式啟動。經過規(guī)劃,歷時三年,將這里建設成為隋唐長安城明德門考古遺址公園。
2022年3月5日中午,我第一次走進新建成的明德門遺址公園,發(fā)現周圍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座遺址公園位于朱雀大街東側和雁南二路之間的環(huán)島上,對明德門遺址本體原址進行覆土覆蓋保護,在遺址上方對城臺形制進行標識,在遺址北側復原城門的基本形式。
這座按照唐代明德門形制1:1復原的紅色的金屬建筑物,大氣磅礴,巍然矗立。劉克成先生從陜西民間皮影戲獲得靈感,將具象的明德門抽象為五片平面的剪影,表達時間與空間的對話,仿佛明德門從唐代走來。同時,炎炎夏日,走進門內,陽光被錯位的平面遮擋,可以起到消夏避暑的作用。
1972年10月至1973年1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隊對明德門遺址進行發(fā)掘,門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50米,南北寬約18米,門墩為板筑夯土,表面包裹著磚墻。明德門共有五條門道,中間都有一道石門檻,早期路面被火燒過,表面顯得非常堅硬,并且留下清晰的車轍痕跡。
明德門南側約3米處,有一條東西向的壕溝,寬約3米,深約1.8米。在壕溝內的填土之中,發(fā)現18塊印有記年文字的磚,以及少量的瓦片和陶器殘片。古代,在壕溝上,架有吊橋,以便通行。
在明德門北側各門道間,分別安放著兩個陶水缸,大小相同,兩兩成對,一字排開,總共八件。當年,進行考古發(fā)掘時,水缸大部分破碎無存,只剩最西邊的一個水缸,下半部分尚保存在坑內。古代,在城門旁邊放置盛滿水的大缸,以便看守門者清潔路面,還可以起到防火的作用。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修建大興城,建成明德門。唐高宗永徽五年(654),重修明德門的木結構和樓觀,并且對門道的路面進行加高和夯打。唐昭宗天祐元年(904),朱全忠強迫皇帝遷都洛陽,破壞長安城內的建筑,明德門應該毀于此時。
每逢冬至、正月上辛與孟夏之時,當朝皇帝都要親率百官,從長安城北的宮殿出發(fā),沿著朱雀大街出明德門,前往圓丘進行祭天活動。禮畢歸來,進明德門,鼓樂高奏,導引回宮。當時,民間遭遇久雨,為了驅除災害,有禜祭于明德門的傳統。
消失1000多年以后,明德門的倩影再次出現在原址,讓大家充分感受到大唐盛世的氣象。如今,這里成為市民們休閑娛樂的場所,很多大人帶著孩子在這里放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