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道家典故|和朱一龍一起學(xué)習(xí)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 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莊子:“我將處于有材與無材之間。不過處于有材與無材之間好像很妥當(dāng),其實不然,這樣最終不能免于拖累。如果能夠順其自然而游于虛無之境,就不是這樣了。 那時既沒有贊譽也沒有詆毀,時隱時現(xiàn)如同龍蛇一樣,隨時變化,而不偏執(zhí)于某一方面。上上下下隨意飛騰與潛伏,以順應(yīng)自然為法則,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萬物產(chǎn)生之前的渾沌之境。主宰萬物又不被外物所役使哪里還會被外物所累。”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 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齊物論》:“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成。惡乎然?然于然。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