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退休”官員的待遇:大多數(shù)沒有工資,不過仍有特權(quán)
在中國古代,官員退休被稱為“致仕”,明朝建立后沿襲了元朝的制度,規(guī)定“文武官七十以上不能治事者,許明白具奏,放回致仕”。后來又進(jìn)一步規(guī)定,五十五歲以上的患病官員也可以“冠帶致仕”。此外還有一些官員因孝養(yǎng)父母主動致仕的,還有一些人被皇帝強迫致仕。那么,明朝的“退休”官員都能享受哪些待遇呢?

一、沒有俸祿
與現(xiàn)代社會不同,明朝的致仕官員是沒有任何俸祿的,完全需要家庭來養(yǎng)老,所以一些清官在退休后,生活過得非常清苦。楊翥在景泰朝官至禮部尚書,在退休后居然沒有住宅,只能棲身于故人家中;太常卿孟士亨死后,“家貧不能舉”,是親朋故舊湊錢為他舉辦的喪事;曾經(jīng)擔(dān)任過內(nèi)閣大學(xué)士的李東陽,在致仕后居然以賣詩文書篆來“以給朝夕”。
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沒有俸祿呢?其實也不是,還有極少數(shù)的官員是可以領(lǐng)到俸祿的。對此,明朝后期的王世貞做過一個統(tǒng)計,“致仕官給全俸者,洪武中兵部尚書單安仁、唐鐸,嘉靖中禮部尚書席書;給半俸者,永樂初吏部尚書張,戶部尚書王純,宣德中戶部尚書郭資,太仆寺卿趙昱”。明朝致仕官員能夠獲得俸祿的只有七人而已,其中四個還是半俸。

二、皇帝恩賜
雖然,絕大多數(shù)致仕官員沒有俸祿,但他們還是能夠得到皇帝的恩賜的。一般而言,官員的致仕申請在得到批準(zhǔn)后,皇帝都會頒布一些恩賜的政策。明朝初年,對高級官員的恩賜比較多,李善長、劉基等人在致仕時,都得到了豐富的賞賜,其中湯和的最多。明仁宗在位時期,郭資在致仕時,就到了“白金百兩、鈔二百錠、彩幣八表裹”的的賞賜。
到了明朝中后期,賞賜的形式發(fā)生了變化,逐漸往體恤的方面發(fā)展。比如在弘治年間,左都御史黃紱致仕,明孝宗在批準(zhǔn)的同時,還允許他乘官船返回老家。嘉靖年間,戶部尚書鄒文盛申請致仕,得到了嘉靖帝的批準(zhǔn),同時嘉靖帝還“賜敕褒美,給驛還,仍賜月米歲夫”。也就是說,鄒文盛每月可以得到相應(yīng)的米,每年可以得到免費使用的民夫。

三、普遍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能夠享受“月米歲夫”的,并不是所有官員,只有在尚書以上級別的才能享受這份待遇。那么,一般的致仕官員有什么待遇呢?官畢竟是官,即使致仕了,地位比普通百姓也要高。因為有官籍、官品,所以這些致仕的官員是可以免除賦稅、徭役的,他們?nèi)匀豢梢垣@得相應(yīng)的社會地位以及經(jīng)濟方面的優(yōu)惠。
不過,有一種致仕官員例外,那就是被削籍的官員,他們就不能免去賦稅、徭役了,比如嘉靖年間的大學(xué)士楊廷和,他在致仕后就遭到了削籍的處罰。另外,還有兩種致仕官員可以享受到朝廷的祿米,第一是家庭困難的,第二種是沒有子嗣且家境貧寒的??偠灾?,明朝致仕官員的制度不如宋朝、清朝完善。
參考資料:1.《明史》;2.《明會典》;3. 《弇山堂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