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洞天
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為主景,或兼有山水。認(rèn)為此中有神仙居住,乃眾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煉或登山請乞,則可得道成仙。
分而言之,“洞天”意謂山中有洞室通達(dá)上天,貫通諸山。東晉《道跡經(jīng)》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與十大洞天一一對應(yīng)。
道家稱神仙居住人間的三十六處名山洞府。除了將宇宙整體分成三十六層天以及無盡宇宙空間之外,道家還詳細(xì)描述了和地球空間相連的各個(gè)空間,這就是洞天福地。所謂洞天福地,主要是指大天之內(nèi)的道教神圣空間。
它所涵括的地域有洞天、福地、靖治、水府、神山、海島等,具體說來就是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八水府、五鎮(zhèn)海瀆、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以及十洲三島,無盡虛空宇宙。
洞天福地理論是道教宇宙論的一個(gè)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基本內(nèi)涵用現(xiàn)代語言可以解釋如下:
在我們?nèi)祟悧拥囊杂钪鏋橹行牡木恿艨臻g中(即所謂的“大天世界”)還并存著三十六所相對隔絕、大小不等的生活世界(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及七十二處特殊地域(即七十二福地)。這些洞天福地入口大多位于中國境內(nèi)的大小名山之中或之間,它們通連貫通通達(dá)上天,構(gòu)成一個(gè)特殊的世界。其中棲息著仙靈或避世人群。
按照道教的解釋,洞天福地世界與我們所處的大天世界相似也具有各自的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等自然組成因素。由于洞天福地位于大天世界的空間中,因而它們與我們的世界就有著各種各樣的聯(lián)系(例如世人有時(shí)誤入洞天,洞天居民有時(shí)也造訪人間)。同時(shí)又由于它們存在的相對隔絕性,洞天福地世界又具有自身獨(dú)特的時(shí)空構(gòu)造。
一般而言,洞天世界對世人是不敞開的,它們的存在具有很大的隱秘性。從功能方面看,除少數(shù)避世型洞天外,洞天福地可以視為道士在達(dá)到終極解脫目標(biāo)前的修煉場所;從起源角度看,道教洞天福地理論的產(chǎn)生與形成應(yīng)與史前期及文明初期中國古代先民的山居習(xí)性有密切關(guān)系。
對此,我們只要考慮“石室”、“洞窟”在前道教時(shí)期和道教產(chǎn)生初期曾經(jīng)充當(dāng)過修道之士的基本居留場所就可明白。
從宇宙論、存在論的角度看,道教洞天福地理論反映了道士們觀照天、地、人、物的獨(dú)特視角,其中所隱含的天觀、地觀、人觀、物觀都是意味深長、發(fā)人深省的。它與我們通常看待存在、非存在、虛無、實(shí)體的看法都不相同,乃是以一種環(huán)環(huán)相套的圈層宇宙構(gòu)成論為背景來解釋天、地、人、物的存在形式。這與道教的根本道論有著內(nèi)在的一致性。
中國有許多論述洞天福地的古籍,其中《正統(tǒng)道藏》收錄最多。對洞天概念的最好解釋見于早期上清系經(jīng)典《紫陽真人內(nèi)傳》。其云:“天無謂之空,山無謂之洞,人無謂之房也。山腹中空虛,是謂洞庭;人頭中空虛,是謂洞房。是以真人處天處山處人,入無間,以黍米容蓬萊山,包括六合,天地不能載焉。”依此所解則“洞天”實(shí)有廣、狹二義。廣義的洞天包括天空(天無)、山洞(山無)及洞房(頭空)。此解釋清楚地表明了道家的宇宙觀:宇宙由多層空間組成,宇宙中的時(shí)間、空間都是相對的,有中存無、無中生有、大中有小、小亦含大。
第一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寧德長溪縣,屬仙人王緯玄治之;
第二東岳泰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兗州干封縣,屬山圖公子治之;
第三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仙人石長生治之;
第四西岳華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仙洞天,在華州華陰縣,真人惠車子主之;
第五北岳常山洞(今恒山),周回三千里,名曰玄天,在恒州常山曲陽縣,真人鄭子真治之;
第六中岳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馬洞天,在東都登封縣,仙人鄧云山治之;
第七峨嵋山洞(今峨眉山),周回三百里,名曰虛陵洞天,在嘉州峨嵋縣(今峨眉山市),真人唐覽治之;
第八廬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真人周正時(shí)治之;
第九四明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真人刁道林治之;
第十會(huì)稽山洞,周回三百五十里,名曰極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陰縣鏡湖中,仙人郭華治之;
第十一太白山洞,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長安縣連終南山,仙人張季連治之;
第十二西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真人唐公成治之;
第十三小溈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陵(今醴陵)縣,仙人花丘林治之;
第十四潛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仙人稷丘子治之;
第十五鬼谷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真人崔文子治之;
第十六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真人劉少公治之;
第十七笥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樂天,在今臨江府峽江縣,真人梁伯鸞主之;
第十八華蓋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溫州永嘉縣,仙人平公修治之;
第十九蓋竹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長耀寶光天,在臺(tái)州臨海市南,屬仙人商丘子治之;
第二十都嶠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今廣西容縣),仙人劉根治之;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秀樂長真天,在郁林州南海之南也,又云和州含山縣,是白真人治之;
第二十二岣漏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玉闕寶圭天,在亢州北流縣,屬仙人錢真人治之;
第二十三九疑山(今九嶷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仙人嚴(yán)真青治之;
第二十四洞陽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劉真人治之;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今湖南平江縣南江鎮(zhèn)),屬陳真治之;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華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屬趙仙伯治之;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屬王真人治之;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云縣,屬趙真人治之;
第三十青田山洞,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屬傅真人治之;
第三十一鐘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屬龔真人治之;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周回三十里,名曰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容縣,屬李治之;
第三十三紫蓋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荊州常陽縣(今長陽縣),屬公羽真人治之;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天蓋滌玄天,在杭州余杭縣,屬姜真人治之;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天,在朗州武陵縣,屬謝真人治之;
第三十六金華山洞,周回五十里,名曰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屬戴真人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