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大開的“基洛夫”級核巡洋艦改進設計
先來欣賞一組圖片






1144型“基洛夫”級/“海鷹”級改進型被稱為1144Bis型核動力戰(zhàn)列巡洋艦,由外國設計師賈米森·坎寧安設計。1144Bis是在1144.2型“彼得大帝”號的基礎上大開腦洞設計出來的,總體來說就是就“基洛夫”級結合了戰(zhàn)列艦的艦炮、“光榮”級巡洋艦的反艦火力、“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雷達系統(tǒng)誕生出來的怪物。噸位相較于1144型,大概增加了5000噸。

1144Bis型將分別建造兩艘,首艦“朱可夫元帥”號,部署于北方艦隊,于1992年服役至今;次艦“羅科索夫斯基”號,部署于太平洋艦隊,于1994年服役至今。從服役時間來看,設計師是以蘇聯(lián)未解體為前提設想的。



從圖1、2、3可以看出改動很大,1144Bis拆除了原“基洛夫”級大部分前置防空導彈垂直發(fā)射系統(tǒng)和P-700“花崗巖”反艦導彈發(fā)射裝置,更換為2座3聯(lián)裝12英寸(305mm)戰(zhàn)列艦級別的艦炮,也可以選擇口徑更大的16英寸(406mm)艦炮,這樣一來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戰(zhàn)列巡洋艦了。


在艦艏處,保留了RBU-6000/12000反潛火箭深彈,以及其后方的3K95“匕首”防空導彈發(fā)射艙,導彈數(shù)量在64~208枚。見圖5和圖2


從圖2、6、7可以看到,艦體兩舷分別增加4座2聯(lián)裝P-1000“火山巖”反艦導彈,導彈數(shù)量和型號與1164“光榮”級/“宇宙神”級巡洋艦看齊。



從圖8和圖9可以看出,改造了后方布局,將前面的防空導彈垂直發(fā)射系統(tǒng)移植到了后方,防空導彈型號應該和原“基洛夫”級一致,也是S-300F遠程防空導彈,數(shù)量為128枚。而中間的導彈發(fā)射裝置可能用于發(fā)射P-700“花崗巖”重型反艦導彈的,數(shù)量從原來的20枚增加至24枚。不過也有可能是超遠程防空導彈、彈道導彈、高超音速導彈。



從圖10、11、12可以看出,1144Bis保留了原“基洛夫”級后方的艦炮,設計師表示,艦炮可以是1144.1型的2座AK-100型單管100mm炮(見圖10和圖11),也可以是1144.2型的1座AK-130型雙管130mm炮(見圖12)。


設計師表示,1144Bis搭載卡-29反潛直升機,數(shù)量和原“基洛夫”一樣,均為3架。但圖8和圖13看出,甲板上可以停放2架直升機,圖中難以找出機庫的位置,推測可能是左邊直升機平臺前端有潛入式機庫,第3架直升機估計藏在哪里。


從圖15可以看出,1144Bis的末端防御系統(tǒng)沿用了原“基洛夫”級后兩艘的配置——““栗樹”彈炮合一防御系統(tǒng),其出口型就是咱們熟知的“卡什坦”。




1144Bis配備了“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使用的“天空哨兵”四面相控陣雷達,但采用了兩種布局。第一種布局:主艦島配備三面(前方一面,左右各一面),第四面布置在副艦島后方(見圖16、17、18);第二種布局:剛好相反,主艦前方只布置一面,副艦島布置三面(艦圖19)。
另外一款雷達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使用的“蛋糕臺”戰(zhàn)術空中導航雷達,作用是給航母放飛出去的艦載機,進行遠距離回程導航。不知道設計師為什么吧這款雷達用到戰(zhàn)列巡洋艦上,難道卡-29直升機需要導航?不過也不排除是另外一款外貌相似的雷達。


從圖20和圖21可以看出,1144Bis相較于1144,整個上層建筑的的改變還是很大的,特別是兩座主艦橋,煙囪已經(jīng)和主艦橋融為一體(見圖17的煙囪口)。


這位設計師還設計出了腦洞更大的改進型“基洛夫”級,也就是下圖中2019年那款,完全成為現(xiàn)代化核動力戰(zhàn)列艦。不過,設計師沒有再畫出其他細節(jié)圖和講解,因此本專欄也就不討論了。

當1144Bis型在導彈時代的背景下,重回大艦巨炮時,就表明了這不是一款戰(zhàn)艦,而是娛樂品。外國人很喜歡把一堆武器塞到虛構的蘇俄戰(zhàn)艦上,只追求強大的紙面數(shù)據(jù)和漂亮的設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