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隨筆】剝離實踐的思維的西馬恰如《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剝離實踐的經(jīng)院哲學

? ? 我這個人看書還是看導言的我在重新翻回來讀《形態(tài)》時又突然想到了西馬。
????南京大學出版社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把《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放在了手稿序言前面,這個目的就是關聯(lián)第一章費爾巴哈的,這個設計很好一看就看得出來指向性很強,它就是要說明舊唯物主義和老年黑格爾派對感性活動和實踐的思維都還是在觀念領域的。部分西馬就更像《形態(tài)》里面所批判的“只做實證唯心主義”,只不過過去德國哲學家批判玄想而自己又落入了另一個宗教觀念神學觀念領域,現(xiàn)在的靠馬克思哲學尋求真理的人在批判舊哲學中而陷入了“觀念、想法、概念統(tǒng)治著的非現(xiàn)實世界的觀念世界”中。


二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xiàn)實性或非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jīng)院哲學的問題。
????在黑格爾之前人們認為真理應該貫穿歷史,而沒有人得出真理具有歷史性,隨著學說與理念總是不斷推翻又出新再更新,好像真理站不住腳了一切都在變動,黑格爾對歷史本身就是真理是第一個客觀巡視真理的客觀唯心主義者。
把思想和概念看作是決定性的原則(看作是最終的和最真實的形式),把一定的思想看作是只有哲學家們才能揭示的物質世界的秘密。黑格爾完成了實證唯心主義。他不僅把整個物質世界變成了思想世界,而且把整個歷史也變成了思想的歷史。
但是《形態(tài)》里想說的真理仍然不是黑格爾的理念世界里的真理,真理之所以是歷史性的,不是因為歷史是發(fā)展的理念而是因為人的實踐具有歷史性。真理是從實踐中得出的,剝離實踐的思想中產(chǎn)生“真理”,然后又用思想印證“真理”。隨著歷史實踐過程的深入,就會滾到歷史的垃圾桶那邊去。于是這就成了青年黑格爾派用空想構成的哲學核心。于是黑格爾又將歷史歸為與邏輯范疇統(tǒng)一中的一環(huán),這就為了說明歷史邏輯自身就是真理。但是是不是有可能真理是具有歷史性這個特征和性質<Attttribute>呢?但是!驗證這個真理的真理也是個實踐問題!
????對于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為什么人們要從思維中獲得?這不是個理論問題而是個實踐問題?,F(xiàn)在的部分西馬也在重走這個只在觀念領域較真的問題,倒不是說不對,也不是說哲學家們是不是想的對,而是本來馬克思哲學的行為目的就與他們不同,西馬當然可以尋求思維上的真理,只不過與《形態(tài)》所要的不同罷了。而我又看到書中所寫的具有幽默感的批語時又覺得好笑,西馬所追尋的運用馬克思哲學想要達到哲人剝離實踐又恰恰被馬克思寫
這些天真的幼稚的空想構成現(xiàn)代青年黑格爾哲學的核心。 在德國,不僅是公眾懷著畏懼和虔敬的心情來接受這種哲學,就是哲學英雄們自己在捧出它的時候也洋洋自得地感到它有 震撼世界的危險性和大逆不道的殘酷性。本書第一卷的目的在于揭露這些自稱為狼、別人也把他們看作是狼的綿羊,指出他們的嘩嘩叫聲只不過是以哲學的形式來重復德國市民的觀念,而這些哲學評論家們的夸夸其談只不過反映出德國現(xiàn)實的貧乏。本書的目的在于揭穿同現(xiàn)實的影子所作的哲學斗爭,揭穿這種如此投合沉溺于幻想的精神萎靡的德國人民口昧的哲學斗爭,使這種斗爭得不到任何信任。
這個有點幽默感和諷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