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每日練 | 無雨利馬城,昏暗直到晨
浙江省北斗星盟2020學年高二下5月階段性聯考(有增改)
秘魯首都利馬,是世界有名的“無雨城”,年平均降水量僅15毫米,但年平均降水日數卻多達128天。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在南美洲西海岸旅行時對利馬有這樣一段生動的敘述:“我到這里最初的16天,只有一次機緣能夠看到利馬背后的山嶺?!毕聢D為利馬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1—3題。

1、秘魯西部河流的水系特征
①流量少 ???②自東向西流
③落差大????④含沙量較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影響利馬年降水日數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東南信風
C.洋流???????D.緯度位置
?
3、利馬是秘魯最大的城市,其生產生活用水最主要的補給形式是
A.海水淡化???B.山地降水
C.地下水?????D.冰雪融水
解題思路
本題以秘魯(利馬)為背景材料,以秘魯西部河流的水系特征、影響利馬年降水日數的主要因素、利馬生產生活用水最主要的補給形式為切入點,考查了河流特征(陸地水循環(huán))、區(qū)域地理等相關知識及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及運用知識的能力等。
答案及解析
1、秘魯西部河流的水系特征
①流量少 ???②自東向西流
③落差大????④含沙量較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河流特征,可分為水文特征(徑流量、含沙量、汛期、結冰期、水能資源、流速、水位等)和水系特征。其中,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水系形態(tài)、河流密度、落差、流域面積、流向、長度與河道狀況等內容(注意,題目強調的是秘魯西部,而非東部;要求作答的是水系特征,而非水文特征)。
秘魯所處緯度低,其西部地區(qū)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受副熱帶高壓及干燥東南信風控制),終年降水稀少(太陽輻射量大,蒸發(fā)量大)。再加上,當地位于東南信風背風坡(離岸風),一方面下沉氣流增溫減濕,另一方面(近在咫尺的)海洋水汽難以到達(沿岸秘魯寒流流經,降溫減濕)。
所以,我們可知秘魯西部沿海降水少,河流短小,河流流向自東向西,流域面積小,河流流向與山脈走向垂直(水系特征)。故②、③二項正確。受氣候影響,當地河流水源主要來自高山(安第斯山脈)冰雪融水,水量小;終年高溫,無結冰期,有夏汛(冰川融水),(流經沙漠)河流含沙量較大(水文特征)。故①、④二項錯誤。
2、影響利馬年降水日數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東南信風
C.洋流???????D.緯度位置
答案:C
解析:
解答該題,首先要知曉降水的概念,降水≠降雨——降水,指的是地面從大氣中獲得的水汽凝結物,雨、雪、露、霜、霰(音同線)、雹等都是降水(即降雨是降水的一種形式,也是較為常見的形式)。“利馬,是世界有名的‘無雨城’”,年降水量極低,這就說明其主要降水并非來自降雨。其中,利馬地處沿海平原(山前平原),少地形雨,而其位于東南信風背風坡,氣流下沉增溫(干燥),少有降水。故A、B二項錯誤。
當地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角大,受太陽輻射強,終年氣溫較高。低緯(赤道)地區(qū),要么是終年多雨(如熱帶雨林),要么是終年無雨(如熱帶沙漠),即利馬的降水少、降水天數多,原則上與緯度位置關系較?。ㄅc相對位置有關,如寒流流經的海岸)。故D項錯誤。
“(當地)年平均降水日數卻多達128天”。而“(達爾文)到這里最初的16天,只有一次機緣能夠看到利馬背后的山嶺”,這種大概率是霧水(降水)。秘魯海岸,受秘魯寒流影響,降溫減濕,但因近海面氣溫較低,易導致近海面及沿岸地區(qū)水汽凝結形成海霧。海霧的濕度大,濃霧難以消散(寒流流經,上部空氣熱、下部空氣冷,類似逆溫,大氣層結穩(wěn)定,少風雨),形似毛毛雨,降水量小而降水天數多。故C項正確。
?3、利馬是秘魯最大的城市,其生產生活用水最主要的補給形式是
A.海水淡化???B.山地降水
C.地下水?????D.冰雪融水
答案:D
解析:
大多數的河流的補給,來自流域的大氣降水。因降水形式、儲水方式、水流路徑的不同,通常把河流的補給類型分為雨水(大氣降水)補給、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補給、(永久)冰川融水補給、湖泊和沼澤水補給、地下水補給等。結合上題結論,我們可知當地少有山地降水(一是處于山麓,氣流爬升高度難以形成降水;二是地處信風背風坡,氣流下沉增溫干燥)。故B項錯誤。當地經濟條件一般,技術水平有限,生產生活用水不可能主要依賴海水淡化(海水淡化成本高)。故A項錯誤。
秘魯西海岸的利馬等地,多為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少,河網稀疏,地表水稀少的同時,導致地下水資源較稀缺(地下水主要依賴大氣降水及河流等地表水補給,故其地下水位較深)。不過,當地東部為安第斯山脈,山上終年有冰雪覆蓋(特別是冬半年),而其冰雪融水通過河流補給利馬,故其生產生活用水最主要的補給形式是冰雪融水。故D項正確,C項錯誤。
課外拓展——
達爾文《〈物種起源〉緒論》,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
當我在比格爾號皇家軍艦上充當自然學者的時候,我曾深深地被棲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實以及該洲現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質上的關系的一些事實所打動。本書以后幾章將要敘述這些事實。歸國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與這個問題有任何關聯的各種事實,也許能夠對于這個問題得到一些了解。經過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專心思索這個問題,并且寫出若干簡短筆記。1844年,我把這些簡短筆記擴大為結論的綱要,這些結論我當時認為是正確的。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我曾不間斷地專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希望讀者能夠原諒我講這些私事,我之所以說明這些事情,是為了要表明我并沒有輕率地下結論。
現在(1859年)我的工作己將近結束了。但是因為要完成它還需要許多年月,又因為我的健康很壞,所以被催促來發(fā)表這個“摘要”。特別誘使我這樣做的原因,是華萊斯先生現在正在研究馬來群島的自然史,對于物種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與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結論。1858年,他寄給我一篇關于這個問題的論文,并且要求我把它送給賴亦爾爵士,賴亦爾爵士把這篇論文交給林那學會,并刊登在第三卷會報上。賴亦爾爵士和虎克博士是知道我的工作的人,虎克博士曾讀過我1844年的“綱要”。他們給我榮譽,認為可以把我的原稿中的若干提要和華萊斯的優(yōu)秀論文同時發(fā)表。
我現在刊印的這個“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這里為我的一些敘述提出參考資料和證據。我期望讀者對于我的正確性能有所信任。我雖然時常注意,只信賴良好的證據,但是無疑錯誤還是會混入的。這里我只能舉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結論,用少數事實來作說明,但我希望這樣做通??梢园咽虑檎f清楚。沒有人比我更感覺到有把結論所依據的一切事實和參考資料在這里詳細刊印出來的必要,我希望在將來的一部著作中做到這一點。因為我十分清楚:本書中所討論的幾乎沒有任何一點不能引用事實來作證,而每一論點顯然往往會引出一些與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結論。只有對于一個問題的兩方面的事實和論點加以充分地敘述和比較,才能得到良好的結果,但這里不可能這樣做。
我極抱歉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對于那些慷慨幫助我的自然學者一一表示謝意,其中有些是不相識的。然而我仍想利用這個機會對虎克博士表示深深的感謝,最近十五年來,他以豐富的知識和優(yōu)秀的判斷力多方面地幫助了我。
關于“物種起源”,如果一個自然學者,對于生物的相互親緣關系、它們的胚胎的關系它們的地理分布、地質上的連續(xù)以及其他的此類事實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結論:物種不是被獨立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像變種一樣,是從其他物種傳下來的。然而這樣的結論,即使很有根據,也還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夠說明世界上無數的物種曾經是怎樣變化以獲得如此完善地、正當地引起了我們贊嘆的構造和相互適應。自然學者們常常把變異的唯一可能原因歸之于如氣候、食物等等外界條件,從某一狹隘的意義上來說,這是正確的,我們以后會論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鳥那樣的構造,它的腳、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適應于捉取樹皮下的昆蟲,僅僅歸因于外界的條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從某幾種樹木吸取養(yǎng)料,它的種子必須由某幾種鳥為它傳播,它的花雌雄分開,絕對需要借某幾種昆蟲的幫助,把花粉從一朵花帶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說這種寄生物的構造,以及它與其他數種不同生物的關系,是外界條件或植物的習性導致的結果,也同樣是不合理的。
所以,洞察變化和相互適應的方法是極其重要的。我開始觀察的時候,便覺得細心研究家養(yǎng)動物和栽培植物,會給了解這個難解的問題提供最良好的機會。結果沒有使我失望,我經常獲得在家養(yǎng)狀況下的變異的知識,雖然不完備,卻能給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導。此項研究雖然通常為自然學者們所忽略,我卻要冒味地表示我對于它的高度價值的確信。
由于這種理由,我把“摘要”的第一章用來專門討論“在家養(yǎng)狀況下的變異”。我們將由此看到,大量的遺傳變異至少是可能的,并且,同等重要或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將看到,人類的“選種”在累積連續(xù)的微小變異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然后,我要講一講物種“在自然狀況下的變異”。但是很不幸,我只能把這個問題講得十分簡單,因為如果要把它好好地講起來,必須舉出大量的事實。然后我們才能夠討論什么環(huán)境條件對于變異是最有利的。次一章將考察全世界整個生物界中的“生存斗爭”,那是依照幾何級數高度繁生的不可避免的結果。這是馬爾薩斯學說對于整個動物界和整個植物界的應用。因為所產生的每一物種的個體比可能生存的多得多,因此各生物間便經常不斷地發(fā)生生存斗爭。任何生物如果能以任何方式發(fā)生有利于自己的,即使是微小的變異,它在復雜的而且時常變化中的生活條件下,將會獲得較好的生存機會,它自然地被選擇了。由于堅強的遺傳原理,任何被選擇的變種,將會繁殖它的新的和變異了的類型。
“自然選擇”的基本問題,將在第四章里有若干論述。那時我們將看到,“自然選擇”怎樣幾乎不可避免地使改進較少的生物類型大量絕滅”,并且由此引出我所謂的“性狀的分歧”。在下一章我將論述復雜的而且還所知不多的變異法則。以后的五章中將論述在承認此學說時所遇到的最顯著和最嚴重的困難:第一,轉化的困難,即簡單的生物或簡單的器官怎樣能夠變化和改進成為高度發(fā)展的生物或構造精密的器官;第二,“本能”,即動物的精神能力的問題;第三,“雜種”問題,即當雜交時,物種間的不育性和變種間的能育性;第四,“地質記錄”的不完全。在下一章,我將考察生物通過時間,在地質上的連續(xù)。在第十二和十三章里,將論述生物通過空間的地理分布。第十四章,將論述生物的分類或親緣關系,包括成熟期和胚胎期。最后一章,我將對全書作一簡短的概括,并提出一些結論。
如果認識到我們極不了解生活在我們周圍的許多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那么關于物種和變種的起源至今還有許多不能解釋這一點,就沒有人會覺得奇怪了。誰能解釋為什么同一物種分布得廣遠而且繁多,而另一個近似物種分布得狹小而稀少呢?然而這些關系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們決定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現在的安全,并且我相信也決定著生物未來的命運和變異的趨向。關于世界上無數生物在許多已往地質時代里的相互關系,我們所知道的就更少了。雖然有許多情形至今還不清楚,并且將會在很長時期內還弄不清楚,但是經過我能做到的精細研究和冷靜判斷,我毫不懷疑地主張,許多自然學者直到最近還保持著的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觀點——每一物種都是被獨立創(chuàng)造的觀點——是錯誤的。我充分相信,物種不是不變的。那些屬于所謂同屬的生物都是另一個并且一般是已經絕滅的物種的直系后代,這與任何一個物種的公認的變種是該種的后代,是同樣的情形。而且,我相信“自然選擇”是物種變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獨一無二的手段。

圖片及部分搜索資料均來源網絡(侵刪)
文字 |?利之王
編校 | 於? ?古
審核 | 利之王

欲探更多寶藏
請移步地理蹊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