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殺》遭遇差評潮,周冬雨不該背鍋!宣發(fā)錯位,導演重點跑偏
看過或者沒有看過電影《鸚鵡殺》的人,可能對這部電影的片名充滿了疑惑:為何叫“鸚鵡殺”?
鸚鵡的特性就是喜歡學舌,喜歡去模仿人說話,重復說著相同的話語,但是其中并不具備真感情。導演應該是用“鸚鵡”來隱喻片中的騙子,因為詐騙犯們每天都是用同一套話術去騙人的。
而周冬雨飾演的角色周冉,被騙子林致光(章宇飾演)詐騙了55萬元以后,發(fā)誓要找到騙子,并且用騙子的招數(shù)“假裝愛情”讓對方愛上自己,然后再讓對方坐牢,完成“復仇”。

周冉這時候也變成了一只“鸚鵡”,學習對方的話術和騙局,進行“反殺”。
因此名曰“鸚鵡殺”。
《鸚鵡殺》上映以來,看過的觀眾對于該片的評價,可以說是兩極分化,爭議的焦點,其實在于《鸚鵡殺》到底是一部什么樣的影片?該如何看待影片中周冉被騙錢騙情后,選擇用“愛情”來進行報復的行為?

先看第一個問題:《鸚鵡殺》到底是一部什么影片?
不得不說,現(xiàn)在的電影宣發(fā)也越來越“標題黨”了。這種標題黨,可能會吸引更多的眼球,讓電影票房上升,但隨之而來的觀影預期錯位,也會讓眾多對影片失望、感覺“被騙”的觀眾打出質(zhì)疑和差評。
《鸚鵡殺》在上映前,一直以該片是“首部殺豬盤女性反殺電影”來進行宣傳,兩個關鍵詞,“殺豬盤”和“女性反殺”。

第一個關鍵詞,給人的第一感覺是“這是一部關于殺豬盤的反詐電影”,第二個關鍵詞,成功勾起了大家想看看片中的女主角,被騙后是如何進行“復仇反殺”的。
結果,看了電影,第一沒有講什么正兒八經(jīng)的殺豬盤騙局,第二,周冉所謂的“反殺”其實最多算是一場“心靈的自救”,與大家心目中的快意恩仇、痛快報復、大快人心的爽片模式,完全不搭邊。
也因此,才有眾多以為該片是又一部《孤注一擲》,結果看完發(fā)現(xiàn)不過是《燃冬2.0》的網(wǎng)友,憤怒地質(zhì)疑該片也是“殺豬盤”,觀眾成了“豬”。
究其原因,該片主題宣發(fā)與實際主題風格的錯位,要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

該片的導演和編劇麻贏心是一位女導演,女性導演比起男性導演來,對于情感的體察總是更加深刻和細膩,同樣的殺豬盤題材,男導演拍出來就是《孤注一擲》,女導演拍成了《鸚鵡殺》。
其實,作為一名女性觀眾,對于麻贏心導演的這部實驗性影片,這種敢于去探索被騙者心理和情感的視角與勇氣,我還是比較佩服的。
《孤注一擲》因為“虎頭蛇尾”,還令大家失望了,更何況,是一部看起來完全不爽,甚至是有點擰巴、糾結和混亂的《鸚鵡殺》呢。
實際上,要拍一部讓大家看起來爽、覺得痛快的“女性復仇者聯(lián)盟”的片子,遠比拍這種從受害者心理和情感角度去探求去展現(xiàn)的影片,更容易拍一些,也更容易獲得觀眾的好評。
但女導演麻贏心選擇了更難更不容易獲得共情的一種拍法,這種探索精神值得肯定。

作為一個觀影者,露珠覺得,同樣一個題材,比如“殺豬盤”,有著多種多樣的拍法,多種多樣的呈現(xiàn)方式,這是一件好事情,代表著電影類型的豐富,也讓口味不同的觀眾,能有更適合自己的多樣選擇。
今年的電影,可以說是與“詐騙題材”干上了。從暑期檔的《消失的她》再到《孤注一擲》,再到《第八個嫌疑人》再到這部《鸚鵡殺》,都與“詐騙”有關,但不同的導演,側(cè)重的角度也不同。

《消失的她》重在“設局”,剝下渣男的假面具,并且擊潰他的心理防線,找到閨蜜下落,在這個設局的過程中,層層展開懸疑與反轉(zhuǎn)。
《孤注一擲》重在展現(xiàn)境外詐騙集團的手段與罪惡,可以說是一部觸目驚心的詐騙實錄,一部反詐宣傳片。
《第八個嫌疑人》對于“最大的武裝劫鈔案”的展示只是一筆帶過,更多的描繪和展現(xiàn),則是放在了逃走的首犯陳信文與他堂弟陳欣年逃亡后的21年生活展開。所以也有很多人對這部影片表示了失望,表示該片“完全沒有懸疑”。

到了《鸚鵡殺》,更是不注重展現(xiàn)殺豬盤的過程,也不注重女性被騙后“大仇得報”的爽感,而是重在探求一位女性被騙者被殺豬盤詐騙后,她的心理崩潰過程,她的不甘心,她用自己特有的認知方式進行報復的過程。
所以,《鸚鵡殺》其實是一部情感片,而不是犯罪片。或者可以這樣說,它是一部在“詐騙”前提下的女性情感片。
因此,如果觀眾抱著去看“女性復仇爽片”的期望去觀影,那肯定會失望了。

但如果是想了解一下殺豬盤騙子的罪惡,以及都市白領女性被騙后如何修復受傷的心靈,如何展開自救的某種心路歷程,看電影可以不注重爽感,注重氛圍、細節(jié)和心理呈現(xiàn),那么,該片倒是可以一看。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鸚鵡殺》中,周冉被騙錢騙情,用“愛情”進行報復的行為,可取嗎?
從現(xiàn)實來說的話,當然不可取。
周冉想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騙子欺騙了自己的感情,錢是拿不回來了,但是一定要讓騙子也嘗嘗被人騙的滋味。
周冉這樣做,其實有多重危險。
危險一:周冉不是騙子,她只是一個未婚女孩,萬一在欺騙過程中,她再次愛上了騙子呢?
這樣的例子,其實在現(xiàn)實中比比皆是。

危險二:騙子就是騙子,他騙了你一次,可以騙你第二次,如果騙子假裝“愛上”了周冉,利用更加隱蔽和高明的手段,讓周冉二次被騙,那周冉不是更加活不下去了嗎?
危險三:周冉就那么篤定騙子會愛上她嗎?倘若不愛,還把她殺了呢?或者說即使愛上她,也不妨礙騙子繼續(xù)傷害她,甚至殺掉她啊!
《消失的她》就是一個例子,結了婚,一樣可以干掉妻子。
所以說,影片中的周冉的“自救”做法,完全不可取!
其實,《鸚鵡殺》中,還設立了一條看上去不那么重要,但是若隱若現(xiàn)的主線,也就是李夢飾演的龐寧那條線,來反襯周冬雨飾演的周冉這條線。

李夢那條線,所展現(xiàn)的,就是一個受騙女性被騙后的常規(guī)反應和做法。得知自己被騙,先是傷心難過,繼而對著騙子痛罵,然后選擇報警抓騙子。
這條線的路徑,才是正確的路徑,也是大家樂意看到的被騙后的正確操作。

在開頭我說了,佩服導演麻贏心選取的角度和展現(xiàn)方式,但是,我現(xiàn)在不得不說,導演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具體的呈現(xiàn)卻稱不上合格。
原因就在于,導演犯了“主題先行”的錯誤。而把觀眾當作了她電影實驗主題的“實驗盤”。
何謂“主題先行”呢,簡單來說就是,導演不是按照生活的邏輯、現(xiàn)實的邏輯去呈現(xiàn)劇情,而是先想好了該影片的主題和結局,然后在這個主題和結局之下,大量填充用來推動和表現(xiàn)主題的“所需”情節(jié),而絲毫不管這些情節(jié)是不是符合邏輯,是不是合理。

該片用各種“巧合”來推動劇情,就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周冉想著再找到騙子,然后展開她的報復,巧合,她真遇到了;周冉想讓騙子真正愛上她,她好完成“反殺”,好巧,這個騙子居然還有點純情,居然不是詐騙老手,還真的好像有點愛上她了……
種種諸如此類,放到現(xiàn)實面前經(jīng)不起任何推敲,只是導演對于騙子的一種美好想象和一廂情愿。

因此,《鸚鵡殺》這部影片,值得稱道的是它的視角不錯,但是影片的表達和呈現(xiàn)比較失敗,不合邏輯,比較混亂。
最后想對去看《鸚鵡殺》的觀眾們,尤其是女生們說一句:影片中周冬雨的報復方式很蠢,完全不值得鼓勵。
生活中,如果遭遇了騙子,被殺豬盤騙了,最好的方式就是趕快報警,然后努力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讓自己盡快從被騙的陰影中走出,忘掉那些不愉快經(jīng)歷,開始新生活!
與狼共舞,太危險!
(文/第一滴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