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心性論的范式》南京大學 楊維中 (講座筆記)
楊維中,男,1966年8月生,祖籍陜西千陽,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佛學、佛教史、儒道佛哲學比較研究等。主要著作有《中國佛教心性論研究》《心性與佛性》《經典詮釋與中國佛學》《唯識無境:佛教唯識觀》《中國唯識宗通史》《中國佛學》《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等。
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對象,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用不同的態(tài)度研究對象,得出的價值是不同的,其存在可以共存?!耙虿∈谒帯?。
研究佛法三類方法:信仰體驗出發(fā),以佛教研究佛學;以學術來研究佛學的兩個方法:哲學方法、文獻學包括語言學的方法。
哲學研究佛學的最終的一個目標也是其消費對象是整個哲學界整個文化界,這也是佛教傳播的一個必然渠道。同時,也是為探索、展現佛學里的智慧、理念。
?
心性論是哲學研究佛學的核心,緣起論可以包含在心性論之中。心性論是佛教哲學與其它哲學體系、甚至西方哲學體系的最大區(qū)別。
大乘佛教為什么能成佛?
大乘佛教憑什么成佛?
中國佛教心性論的理論背景:儒家的心性思想、道家的“道本論”思想。
用范式概念來理解中國佛教八大宗的相異點和自足性。
心性論的兩個命題:心性本凈、心性本不凈。
“本凈說”指眾生之心與佛心之間存在共通性,即清凈心。但眾生的清凈心被污染了,華嚴宗“妄盡還源”。
《大乘起信論》里“一心開二門”。
“本不凈說”、“二心說”:眾生之心與佛之心完全不一樣。嚴格的“二心說”理論只有一家,玄奘所傳的“唯識學”。
“二心說”的邏輯要解決的問題:眾生在成佛時的清凈心是何時以何種方式產生的。難點:起點在哪里?呈現方式?“唯識學”解決之道:遇到佛。此必然導向人與佛的疏離感,故而接受的人不多。
《圓覺經》對中國佛教影響很大。
?
心性論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層次:心體與理體。哲學研究往往走向過度詮釋,文獻學研究只對文本自身的詮釋。理體指的是:空、宗、道、實相、真如、實際、真際。理體的核心:空、理。最大的理體:佛的法身。三身佛:法身佛、應身佛、化身佛。法身佛:以理體為佛身。三身佛與基督教的三而一相比較有相似之處。如來:如實而來,這個實乃是空。成佛后的涅槃境界是沒有內容的,只有空,只有一個真理,即佛的法身。
華嚴宗講理體常用概念“一真法界”,天臺宗常用“諸法實相”,禪宗常用“道”。理體即真理,真理必然與眾生的心結合,才具有修行的意義。
心體:心之體,心本體,眾生心中不變的部分、穩(wěn)定的、最初的部分。心體運用最普遍的理論:真心,真如心,真如、如來藏自性清凈心(如來藏心)(成就如來的寶藏是本來清凈的心)。華嚴宗最常用的心體概念:自性清凈圓明體(圓滿、明亮);禪宗:自心;天臺宗:一念無名法性心、一念心;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
心體與理體的關系:憑借現有的離體與心體,顯露或證得理體。兩者關系的確立是成佛的平臺。
?
第二層次:生佛與佛性(眾生與佛的關系問題)。
華嚴類經典中常用的命題之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心中要清楚:從根本上講,眾生不是佛,佛與眾生的差別很大,修行成佛是非常艱難的事情,沒有差別的前提是要“一心說”,所以關鍵要明白的是什么時候可以無差別。
?
第三層次:寄唯心于唯識,從本體論的角度研究佛教的相關內容,看佛教如何解釋世間的存在和眾生(心)的關系,色心關系、法與心的關系、色與心的關系。
中國佛教本體論的兩種類型:以大乘起信論為典型模式的“一心說”;以玄奘為代表的“唯識論”。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典型的心與法關系。
“當物和人心沒有關系之時,它對人類沒有任何意義。”
佛教中的心物關系主要是:當某一物闖入心的領域之后所發(fā)生的關系。緣取關系。佛教的目的是破執(zhí)。“對于與心沒有關系的對象,不必對它進行思考和關注”,如果一思考一關注,那就是最愚蠢的我執(zhí)。
能當作心性本體的幾種可能:第六識中的某層次。
“唯識”:立第八識,藏識本體,第八識才叫作根本識、出能變,只有第八識才能承擔眾生本體的任務,第八識才是唯識學心信論的本體。玄奘本體論的奧妙在于“佛本與眾生之本為不同之本。眾生是轉識成智,轉為舍棄,佛唯有智沒有心,佛是依托智而解救眾生。宋代以后沒有玄奘所傳的唯識學,只有起信論的唯識學。
唯心總體概括為起信論的心性模式、心性本體,即起信論的“一心說”構成了后來宗派重要的框架。
“學習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只需讀《起信論》一本論典即可。”
佛教入門兩本書:《中論》、《大乘起信論》。
起信論模式是中國佛教心性論中最根本的模式;各家各派的理論模式是中國佛教心性論的第二個模式。真諦“九識說”,將第八識中的一個名稱單列出來成無垢識。(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阿阤那識,八阿賴耶識,九阿摩羅識)。玄奘的唯識論中無垢識是第八識中的一個弱小的側面,需“無漏種子”顯現出能量。
“第九識即一心”。法藏“依真起妄“即”一心開二門“,一心是第九識,二門是第八識,二門里有真心也有妄心。
起信論和九識說的講法都是一心論的模式。眾生之心起作用的是第八識,眾生的第九識是藏在第八識中,眾生成佛后,前八識不存在,只有第九識。
對成佛的方法是有影響的,但對佛的境界的言說是一致。
?
?
第四層面:心性與解脫。心性論的宗旨:為佛教的修行方法服務。
“心性論是一種范式,這種范式不僅僅是理論的,更重要的是不同修行方法的范式?!?/p>
“心性論”“修行論”(宗風,具體修行的方法步驟)“解脫論”(解脫的原則,憑借這個為啥能解脫,具有理論色彩)
天臺宗的“解脫論”的原則:止觀雙修。
?
?
為何稱為范式?
研究華嚴的“法界”,具有本體論的意義,全稱該叫作“一真法界”。華嚴宗最大難點:“不能很好地理解法界說?!笆率聼o礙法界”。四法界,講法的三生與華嚴三圣的普遍性。
天臺宗形成的兩個概念:一心(心即實相,實相即心);一念無明法性心(重視實修)內觀禪,區(qū)別哪是雜然哪是清凈,去除妄心,心不動則清凈。天臺宗的特色:一念心同具善惡。天臺宗講的一念心性本體,是凡夫當下的本體。
“天臺宗的‘一念無明法性心’實際是第八識的變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