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夢
有段時間會想起,你的夢想是什么這句話?是該買臺ps5?還是買臺寶馬車,買棟樓,買那些喜歡的物質滿足一下自己。時間久了,漸漸淡忘了自己的夢想是什么?
在我的腦海中,反復想,很多時候,說不出來。有錢了 ,人會變。是否都會按預期去尋找到一個比較好的預期。而沒錢了,生活又會變成如何一種生活狀態(tài)。在古代里面,務農,耕地,織布,買賣,養(yǎng)蠶種桑,寫詩寫詞都是一些很常見的景象。千百年也是這樣,生活在這片東方大陸上。過于追問物資生活體面又似乎忘記了根本。古時有個歷史學家不肯串改高層的個人的事跡。結果一家人都沒有一個活下來。也許當時覺得這幾個人傻,有命才重要,隨便忽悠答應一下早點逃命。當時的古人,看重名節(jié)要比命來得重要。所以,很多不解,像白起和韓信這樣的名將。得知高層鴻門宴,布下了局也不知道該何時候離開。或者在活在那個年代,群王爭霸,一瞬間就可能改朝換代。誰會想起司馬懿和德川這樣老狐貍,而后人被他們取得了歷史成果感覺到不可思議。唾罵也好,這已經(jīng)是改不來的事實。如果每一個都像范蠡那樣開宗立派又誰能懂得財富意義。
回想起建國初的年代,老一輩說起了他們的故事。在那個年代,老一輩說他們經(jīng)歷過時代變遷洗禮。像大鍋飯,文化動蕩,土地改革,改革開放,互聯(lián)網(wǎng)誕生,到智能手機年代。每一個時代都從無到有,見證了幾十年的發(fā)展。過去過于樂觀,生活在經(jīng)常吃不飽,也沒有上學的機會。偶爾還很多不追求實事求是狀況。鬧出很多讓人不理解事情。像大鍋飯,想吃一口豬肉也也要糧票。物質的回報需要通過勞動去換取和按需分配。時間久了,這樣的苦日子也這樣挺過來。隨著年代發(fā)展,生活變化也很大。人與人之間溝通方式也發(fā)生很多改變。
80年代,黑白電視,單車,縫紉機標記了很多不一樣的年代記憶。在今天看來電視早已很普遍,像手機那樣發(fā)達終端隨時可以看。在那個年代,你很難理解每到晚上一群人坐滿家里觀看電視那種滿足感。那個時候快樂是那么簡單。
也許過去吃飽飯就是最大滿足,好日子隨著年代發(fā)展也遇上了。有書讀,能有一份工作,買上一輛自行車也最大滿足。
也許有夢是好事,追求一個幸福的藍圖。它可以像古代年代那樣簡單,也可以找到那份輕描淡寫的快樂。有詩有酒,朋友之間,來2個小菜。
這就是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