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記系列
格物記
(第三章) 第一節(jié) ①誠者,天之道也。天道不止而萬物并作,天道不欺而人道不已。至誠無息,太極之氣以養(yǎng)。故誠之所發(fā)物之所生,義理之所萌也。 ②知誠者,智矣。知物誠以御其性,知晝夜之性而定作息,知四季之性而立節(jié)氣,知水之性而備灌養(yǎng),知木之性而制器具。故物誠方有物存也。 ③思誠者,人之道也。誠之所發(fā),理可通達(dá),仁義生,良知顯。修己之道以誠貫之,誠至而人和,人和而物興。不誠者,理有所不達(dá)。施于物,不盡其用不盡其性,物有所廢。施于人,仁義不達(dá)良知不發(fā),積弊而人心失。 第二節(jié)?養(yǎng)氣論 ①太極生,二氣存。一陰一陽,陰附于陽,陽附于陰,消長始動生生不息。平衡則歸靜,非不動也。 ②地有南北,殊不知北是北、南亦是北,東亦是北,西亦是北。氣有陰陽,不可分也。陽升為乾,主剛,剛盛則生發(fā),生發(fā)則物生。陰降為坤,主柔,柔盛則息滅,息滅則物亡。故,生滅之道存,五行生克之理方存,萬物方生也。 ③物道存,人道生。陽生正氣,陰滋邪氣。人之靈魂,氣也。故,養(yǎng)氣是養(yǎng)魂。陽升正發(fā)而良知顯,陰升邪長而良知滅。先天之氣陰陽多有不和,可調(diào)于后天。故人知養(yǎng)正而為學(xué),知理義。理義所發(fā)而仁道興,道興人和。 ④陰陽不可割,此消彼長。養(yǎng)陰氣者必趨于亡,陰盛之世邪盛,道失而人不和。陽極而神,陰極而鬼,人于兩端之間,養(yǎng)正近神,養(yǎng)邪近鬼。 第三節(jié)??物相利 ①道施于物則天理存,理施于人則智存,智存則私欲出善惡分。物不知善惡,然存生滅顯枯榮。人之善惡是私欲使之,利己者其欲升,抑人者其私存。故,人之道存智于理,非存智于私欲。理者,天道授之,非人欲之所施也。 ②物無私欲,其生為物之理,其死亦為物之理也。地?zé)o私欲,百花與荊草共生,鳥獸與蟻蟲同養(yǎng),沙礫與金玉皆掩。故成其博而厚者,無私亦無別也。 ③林盛之地有花香,百獸之爪留蟲穴。是以,存己之身亦存物之身,養(yǎng)物之身以養(yǎng)己之身。其生取于物,其死益于物,生于道死有道。 第四節(jié)?? ①天道之人道,人道以仁貫之,發(fā)于親推己及人,而弘于物。愛親之端萌于良知,動而生義,義力推仁于人,擴(kuò)充于物。 ②世人知愛親者多,推己及人者少,是義力有所斷,故仁有所不達(dá)。仁道寬廣,施于人者多,施于物者少,是義力不足,仁有所止。 ③義斷于人者,仁止于親而不達(dá)于人,其良知微,不足以愛人,不愛人者,人遠(yuǎn)之。義斷于物者,仁止于人而不達(dá)于物。仁之所止,愛之所息,不愛物者,物則廢之。 ④故,愛物者當(dāng)知愛人,愛人者當(dāng)知愛親。然愛親而不知愛人者,愛人而不知愛物者,是義之所斷,仁之所止,良知所息。 第五節(jié)??? ①天理,道之所發(fā),良知,人心所發(fā)。良知順于天理合于道也。故,人心無蔽則順天理合道義。 ②道為太極,亙古而不滅,獨立而不改。散于呼吸之微,揚于乾坤之大,天理之母也。道施天理于人,亦施天理于物。施于物則物理生,施于人則良知存。 ③良知發(fā)于人心,今人欲盛而蔽其心。良知有所滯,道義有所阻,故,人不達(dá)于天理。圣人啟智,賢者往而學(xué)之。所學(xué)者何?心性之學(xué)也。 ④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放心,是知良知有失,欲尋回而求也。為學(xué)是求良知之道,達(dá)良知便是達(dá)道,達(dá)道即天理存。天理存,私欲自息。故為學(xué)者,非為求一技而偽詐,非為求一事而攀緣。是在明良知也。 第六節(jié)? ①仁者氣象,以義之力擴(kuò)充于天下。仁者如山,巋然不動。是以義理所重,不移不易不增不減,止者可以仰,行者以為期。 ②仁者主靜,靜為躁君。欲使人亂先使其躁,五色以亂其目,五音以亂其耳,五味以亂其口舌,紛雜之物以亂其身。故,心定于靜,如根定于土,土靜根方生。根淺微風(fēng)可倒,根深以載冠盛,雖折于狂風(fēng)其樁不可摧,其芽猶可為。 ③義者主動,然義力所發(fā)不可離仁,離仁其義無根。舍生取義者先發(fā)于仁心,其行可以為義,舍生離仁不可以為義。故,靜中養(yǎng)心則仁萌,義發(fā)于人則仁達(dá)。 第七節(jié)?? ①格物之理,道之所生。其理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物生物變、物滅皆以為物之理。道生理,理先存而物后生。道生理生,道不滅理不滅。故,物之理人可以求。求者,向心外尋也。 ②人之道,天理所發(fā)。天理本不滅,天理所顯為道心。然,人私欲起,人欲隔天理,本心有所失。天理不明,非天理不在,是人心使之暗。故,人道之格是心性所修也。修者,向心內(nèi)尋也。 ③人道,物理皆出于道,然不盡相通。格物向外,格心向內(nèi)。是以,為學(xué)者,外求為法以格物為器;內(nèi)觀自明以格心為本。不明道者可先求于器,求于器者當(dāng)知其道本。 第八節(jié)?? ①不學(xué)而能為良能,不慮而知為良知。其能以存人身,其知以顯人性。良知,心之所發(fā),擴(kuò)而充之為仁義禮智。仁之端,惻隱之心;義之端,羞惡之心;禮之端,辭讓之心;智之端,是非之心。 ②天理發(fā)于道,擴(kuò)于物充于人。人有存身之能,鳥獸亦有存身之能。故,人與鳥獸之能是生之本能。天理予之而生生不息。 ③鳥獸之類,以本能而生,良知未發(fā)。故,人與鳥獸有別。為人者,必有良知所發(fā),必有四端之心。是以,本能之外尚存人性良知。有良知束于身者為人,無者不足以為人,鳥獸之類也。 第九節(jié)?? ①靜者如山,博而聳立。風(fēng)雨摧之而不移,雷電加之而不動。是以,其靜立于道而篤于志也。 ②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是以邦無道也。無道之地不可居,居則險矣。無道之處不可守,守則危矣。故有,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無道者志不足以立,其志微而私,趨利不辨吉兇,親私欲而遠(yuǎn)義理。 ③有道者不改其志。守道而不移于風(fēng)雨,立志而不改于貴賤。如如不動,矢志不渝。無道者不能致于靜,其道危,風(fēng)雨可摧。無志者不能守于靜,其志微,貴賤可失。 第十節(jié)??止戈 ①志于道者其智在道,不求一技之高明,不謀一術(shù)之捭闔。技在道,其智使成,術(shù)在道,其智使安;技遠(yuǎn)道,其智使毀,術(shù)遠(yuǎn)道,其智使危。 ②正覺之禪,無為之老,忠恕之仁此之謂大道也。大道運于掌上,小技之精微可載義理而運于南北,術(shù)謀之權(quán)變可止戈而攝于四海。 ③尚武者,以義達(dá)于內(nèi)外;尚兵者,以暴取于天下;尚道者,善于陰陽而治。陰陽之為,剛?cè)岵?jì),道術(shù)同施。 ④信于民為國之根本,強(qiáng)其兵為國之重器,施義理于邦,不伐其國止戈于疆,不伐止戈君臨天下而百姓安。 第十一?節(jié)?乾道 ①乾道剛健不息,中正堅貞終始通達(dá)。乾道生,其精神不息,萬物資始各歸其位。正道運行,萬物和諧而生生不息。 ②乾道出,力無窮萬物動。星辰運行不止,四季更替之變,草木鳥獸之相依。其道中正,草木生鳥獸長,日月同照云雨同施。萬物各守其位而不相殺,各行其道而無厚薄之別。 ③乾道變而坤道生,不失其正順而通達(dá)。知剛當(dāng)知柔,知陽當(dāng)知陰。乾坤變,萬物動而不息。是以,中正不失,中正不失以利物明德。 第十二節(jié)??乾坤之德 ①易以道陰陽 。天為陽,地為陰。天有乾德,地有坤德。天行健,地勢坤二德利物,萬物流形而不息。 ②易有三義,一為變易,萬物流變之理;二為不易,不移也,亙古不變之理,道與德不易;三為簡易,萬物紛雜其理相通,當(dāng)以簡馭繁,當(dāng)知履霜堅冰至。 ③乾卦坤卦,周易之門也。二卦生,八卦出,周易成。全卦之象以中正為最吉。中正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人中正則最吉,物中正則最利。故,中庸之道出。 ④乾德剛健不息,堅守正道,萬物和諧變化不止。坤德順承天道,柔順通達(dá),中正德厚有容無別。圣人觀此天德,以此德教化于人。故仁德出道義生。 第十三節(jié)????? ①知禮以端其行,知樂以養(yǎng)其心。禮樂之教,民風(fēng)之始。禮之規(guī)范克己之道,守則成,棄則縱。好樂不傷于人,好樂養(yǎng)其心者,其樂有道也。 ②樂以養(yǎng)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情之所發(fā),心性之涵養(yǎng),調(diào)至中和,則好樂不過無不及也。故,有樂養(yǎng)心者,不移于貧富不改于貴賤,不滅于生死。 ③禮道克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以禮克己之欲,以禮正己之行,以禮止己之妄。是以,非禮必有傷人。傷人者心存不仁,故心存仁者,禮樂之所發(fā)合乎理也。 第十四節(jié)? ①物之根本,氣也。氣聚而物生,氣散而物滅。氣之無形存物而發(fā),離物而散。故氣之所發(fā)不離有相之物。 ②草木之春,生氣散發(fā)。是以人見新葉而感其生氣,見物之狀而知有氣存。鳥獸之靈氣不離其相,人之氣存于人之相。故,無形之氣存于有形之物,人之所感依于物之表象。 ③觀物而感氣,感官所感乃可感之氣,不可感之氣不可論??筛兄畾獯嫣斓?,不可感之氣亦存天地。感官有限于物,故感氣亦有限。感官有限于形,無形之物不可感。故,天地有不可感之物,亦有不可感之氣。 第十五節(jié)?? ①人有樂在目者,色彩之艷以悅目,色彩之凈亦悅目。動靜之物,美丑之顏,遠(yuǎn)近之色,人之所欲目之所至。故,其樂在色而使目以觀。 ②人有樂在耳者,音律之動聽,或緩或震或歌或吟,或發(fā)于人或發(fā)于天地。人之所欲使耳以聽,故其樂在音。人有樂在美食者,使口舌爽于五味之中 ,是以,其樂在五味也。 ③樂在于目者,在于音者在于五味者,是感官之樂也,感官之樂先生其心而后發(fā)于五官。故五官之欲是心之所生。 ④五官之樂不離人欲,念之所起情之所發(fā),其樂不可長留。人之樂,有人欲之樂有義理之樂。人欲之樂如飄風(fēng)所起,驟雨所至。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唯義理之樂如流水之綿綿,如道之不絕矣。 第十六節(jié)?? ①喜形于寵者,必驚愕于辱也。欲不驚于辱者先不喜于寵。是以,感寵辱之變是情之所發(fā),情之所發(fā)是其心動于外物也。人所寵是外力所加,人所辱是外力所施。外物有亂于人心,故,人心先動,喜怒之情后發(fā)。 ②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故,人所修身之道致于中和也。中者,不偏不倚也,和者,無過無不及也。人之情不可絕,故存喜怒哀樂之情。 ③中和者,喜樂之情出,其無過,過則悲起。怒之情出,其無過,怒過則殃無辜。哀之情出,其無不及,不及則不誠,過則傷身。故得中者,筑根基,得和者,達(dá)于道也。 第十七節(jié)?? ①天地有陰陽二氣,人有正邪之氣。陰陽之氣生于太極,正邪之氣生于先天稟氣。故,氣稟之所受不同,人之正邪各異。 ②先天氣稟有正有邪,人感其多寡而成后天之氣。是以,感氣稟之中邪多者,后天多趨于邪。感氣稟之中正多者,后天多趨于正。趨于邪者是邪易于誘之,趨于正者是正易于導(dǎo)之。誘于邪者善養(yǎng)其邪,導(dǎo)于正者善養(yǎng)其正。養(yǎng)邪者樂于邪,養(yǎng)正者樂于正。故正邪分矣。 ③氣稟之多寡可調(diào)和于后天。故道德,人倫,禮樂,詩書出。人受氣稟之分,需調(diào)和于后天。道德立善惡,人倫立尺度,禮樂調(diào)暴戾,詩書傳義理。人學(xué)而知養(yǎng)正,養(yǎng)正以抑邪。人之所修無非如此。 第十八節(jié)???物物不同 ①夫物蕓蕓,形態(tài)有別變化無窮,物物不同,其性有通而存其別。物性之所同處則通,物性之所不同處則別。同則共性,別則個性。共性所屬為物之本,個性所屬為物之別。 ②草與木有通處,花與花有各異處。草木之本,從屬其共性,花花之分從屬其個性。故,人見草木之屬類便知有別于花,見花與花不同,便知此花別于彼花。 ③既知草木,花有通有異,便知萬物之通異處。魚鳥有通于牛馬,牛馬有通于人。然,魚鳥不為牛馬,人亦有別于禽畜。不以共性而名,需以個性而分。 ④人有饑寒,禽畜有啄飲,其通處為本能,有通則有別也。人有人欲,人性。故立道德人倫,知教化明良知。此之謂人物之別,為人之個性。是以,為人者,當(dāng)立其本而琢其別。人欲良知,息揚之間,人人便有不同矣! 第十九節(jié)?理氣一體 ①太極以氣而動,化天下之物。靜而理萌以氣推之,成萬物之理。動靜之中氣理一體,其靜為理,其發(fā)為氣。故,萬物之理表之于氣象。 ②人有清濁二氣。觀人有清氣者必有清之理在,觀人有濁氣者必有濁之理存。清濁之別便知其作息,飲食、心性、喜好之不同。是以,有理之因果而發(fā)乎于氣,氣象各異也。 ③見春之生氣,便知春生萌發(fā),播種起始之理。見物之肅殺,便知更迭輪換,枯榮生滅之理。見人之喜氣、怒氣、悲氣,便知有使人喜怒哀樂之理存。 ④小人之氣狹而邪,君子之氣寬而正。小人之氣不可以量君子之氣。是故,見其氣度便知其人也。 第二十?節(jié)????氣象 ①動者,永恒之態(tài);靜者,相對之狀。世間之物不曾有一刻不動。靜,動在其中而非不動也。 ②靜有靜態(tài),靜態(tài)有靜之力。動有動態(tài),動態(tài)有動之力。動靜之間,靜之力發(fā),主靜態(tài),主靜態(tài)之狀則為靜;動之力發(fā),主動態(tài),主動態(tài)之狀則為動。故,事物無一刻不動,動中則有靜無窮也。 ③理動則氣達(dá),理靜則氣聚,氣聚而成氣象。氣象即道,一草一木之氣象則是一草一木之道,一人之氣象則是一人之道。有道則氣象盛,無道則氣象靡。 第二十一節(jié)??? ①理靜則氣聚,理動則氣至。物生于陰陽之氣,氣合則物成,氣散則物滅。 ②心之所欲,必先發(fā)欲得之氣,故人欲之氣生。欲盛則人欲之氣盛,欲之氣盛則理之氣微。 ③欲氣主濁,理氣主清。故,欲盛之人氣質(zhì)之變多濁,欲寡之人氣質(zhì)之變多清。理氣顯則人之精神清,人之氣血通。 ④養(yǎng)理氣,則著物之本,立人之性。故養(yǎng)理氣 去欲氣,物則不息循環(huán)往復(fù),人則存良知良能,可明明德。 第二十二節(jié)??? ①太極生萬物,每一物有一太極,每一人有一太極。臟器五官四肢合則氣通,氣通生之氣象成,離則氣絕,死之氣象成。故,一臟一官一肢皆為一物,不能成其人,合則活離則滅。 ②物與人有別于心性。理氣存于人亦存于物,物有本性,人亦有本性。然人有心制其本性,物不存此心也。人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性之所放有心之所守,故成其人也。 第二十三?節(jié)????? ①理動則氣至,至則動,動則顯,氣顯則氣象成。理未動則靜,靜則氣隱,氣隱則氣象不成。 ②氣動而聚,可觀氣象,陰氣盡陽氣萌動。冬至一陽來復(fù),是有陽氣始萌。歷晝夜之變,受風(fēng)雨之潤,大地陽氣生發(fā),以成春之氣象。然,雖不見氣,可觀冰河解凍霜雪消融,花紅柳綠春色滿園。 ③氣靜,散而隱,氣象不可見。濁以蝕清,清以化濁。濁氣動者則清氣隱,人欲盛者氣象濁,心之清者氣象清。故,可觀清濁氣象于人。濁動必以壓清,清動必能化濁。氣雖不可見,然可觀其氣象。 第二十四節(jié)??? ①天下善惡皆天理,善在天理之上,過或不及皆入惡。故,善在天理之中。天理本自然,善亦自然,至理則至善。 ②善不及者,是不及天理。不及天理者不知理,或不足以至理。是以,先天氣稟所拘,后天之學(xué)有所不達(dá)。先天不足,后天詩書禮樂之教以正之,修己以達(dá),學(xué)而知之,理通善至。故以為賢也。 ③善過者,是不明天理之所然。不知天理發(fā)乎自然,故,人為之。人為善有所求,故,善之過也。善不及者是私欲阻,善之過者是私欲蔽而著于善。善之自然是天理自然,人為則偽,遠(yuǎn)天理也。 第二十五節(jié)?? ①道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萬物之母天地之始。故有,物在道中,人在道中,理在道中。 ②物存多自然,其生滅功用至誠,不欺人不欺理。人立多主觀,主觀必有攜私,欲私者先欺理再欺人,然理本不可欺故非能欺己也。欲私則欺,欺者不誠,故善惡起。 ③道法自然,理在道中,是以理本自然。人欲起善惡出,善有善之理,惡有惡之理,故善惡皆在理上,善惡皆在道上。 ④人欲欺天,念起私欲盛,欲私則不誠而偽。善惡都是道,道不遠(yuǎn)人。近善者則善,近惡者則惡,是理之所在,是道之所在。故,入善道者道善之,入惡道者道惡之。 第二十六節(jié)? ①氣象萬千,只此一理,誠也。誠者,理之本也。誠于言,使之信立,誠于行,使之理達(dá)。 天地有誠,四時行萬物興,星辰不墜,草木不息。人有誠,施于親孝悌成;施于友義可至;施于人禮樂興;施于萬物,萬物不傷。 ②人者,五行之秀,天地之心。五谷養(yǎng)其形,七情六欲成其質(zhì),天欲其質(zhì)精故授之以仁,是故,物不識仁唯人可得矣。仁心可制己之情欲,可助人之苦厄,可興物之四季。 ③誠在理上,仁在心上。參天地而悟誠,觀萬物而得仁。天地之所啟,人心之所感。理通于人,通于天地也。 第二十七節(jié)? ①淵積于流水,山崩于流土,智失于躁動,德失于欲起。積者知先止,止而得。水靜而魚蟲安,土靜而草木生,人靜而智萌。 ②靜者之守是心有所安,所安處是學(xué)之博,是德之厚,是道之正。流水尚淺,淺處魚不可肥;流土尚薄,薄處木不可壯;躁者辭多而寡慮,不思者則智不積。 ③欲多理失,理失道偏。安于欲者,必薄其德,安于理者,必養(yǎng)其德。身之所修,止于欲,至于德。 第二十八節(jié)?? ①人之初非存善惡之心,不知善不知惡。動靜之好,飲食之求,哭笑之受是天性使之然也。天性即理,理義悅我心。人皆有向善之心,是人之天性矣。 ②善惡初分是情欲之所動。人性不同,是以其性與天性合離所致也。人性合于天性則合于理,人性離于天性則離于理。合離之間,是情欲所受多寡之所致也。 ③人性之初,受先天氣稟清濁而有所不同。情欲蔽天性,清者欲少一分,濁者欲多一分。然可調(diào)和于后天,理義之教,禮樂之化,調(diào)其清濁。情欲增則天性暗,天性暗則天理失。情欲減則天性明,天性明則天理存。 第二十九節(jié)??? ①君子不懼災(zāi)禍,畏失天理。易道有吉兇,利害。天道,福禍皆施,利害相隨。賢者知此理,故動靜之間辨吉兇,行止之間知利害。 災(zāi)禍不以人懼而不施,憂患不以人畏而不至。 ②君子立于理行于義,不懼義死而畏道失。故立于道者,災(zāi)禍雖至而不拒,知吉兇而不失理,明利害而不失義。不失理者可趨吉避兇,不失義者可趨利避害。 第三十??節(jié) ①萬物之名皆由人為,天地之道無為不息。物物不同,于人有別,于天地?zé)o差。人有分別故授物以名,名立而欲多。知貴而欲得,知賤而欲棄,知利而欲取,知害而欲避。 ②天地有序,無欲無私。人道之亂,始于私欲。天地不私,風(fēng)雨同施,巨微共載,高低皆覆。人攜私而存分別,以己好惡定物之貴賤,以己所欲定人之成敗。故,有序無私,有私無序。 第三十一節(jié)?? ①萬物負(fù)陰而抱陽,陽物乾也,陰物坤也。地載萬物向陽而生。 ②乾道剛健不息,催萬物之生長。草木向陽而生,百鳥沐晨而鳴。水升而成云,降而為雨,云行雨施,陰陽調(diào)和。坤道承天厚載,至柔至靜。養(yǎng)草木之根,納鳥獸之軀,受驕陽之光,承寒月之輝,月落日升陰陽交替。 ③人稟受天地之氣,尊陰陽之道。養(yǎng)坤德柔靜而厚載,行乾剛抱陽而不息。 第三十二節(jié)?? ①以德馭智,仁道出。立于仁,義可施于天下。德行而萬物和,采取有度,林木不衰江湖不竭,取之有道百物不傷。 ②以利馭智,仁道衰,德薄而義失。人欲獲利于天下,以智謀之,無所不用其極。無德之取必傷物,傷物必傷人,傷人必傷己。 ③故智之用,有德,利己而萬物和;失德,己利而百物衰。物和而利于己,物衰而害于己。 第三十三節(jié)?? ①言不傷,行不害,欲不縱。言不傷人者,心存仁而不忍。知口舌之害,口舌之毒傷人亦傷己。行不害人者,心中存義。取利而不失,利己亦利人。不縱私欲者,當(dāng)行則行當(dāng)止則止,行止有度。 ②以言傷人者,必因言而患。以行傷人者必禍于行。私欲之縱,得樂一時而后害于身,知止而尚可為??v于耳目者必傷于耳目,縱于衣食者必傷于衣食,聲色之縱 身必弱。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dá)。 第三十四節(jié)?養(yǎng)志 ①志在青云,不亂于泥沼。志在千里,不迷于川流。毫末之微,志于參天;細(xì)泉之柔,志于江海。人之志,生于后天而養(yǎng)于朝夕,不養(yǎng)不足以剛,不端不足以遠(yuǎn)。 ②養(yǎng)志需誠,端志需正。后天之習(xí),沾情染欲忽明忽微。故不正則志偏,不誠則志失。朝夕之養(yǎng),以御其之偏,以防其之滅。養(yǎng)志可制欲,制欲以養(yǎng)志。至剛至強(qiáng)之志,欲不可奪也。 第三十五節(jié)? ①推己及人,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心中存人,仁所使也。仁道推于人,恕也生。恕道立于仁,克己而博施,施于萬物,義之所達(dá)也。仁者至誠,至誠而至善。恕者,義也!是仁所達(dá)于人。仁不達(dá)于人,是恕之止,恕止而仁失。 ③失仁之病,一為私欲所蔽,一為義理不明。克己以制私欲,致知以明義理。故,求仁皆在于己也。 第三十六節(jié)????? ①學(xué)以知理,明理則事可成。循理而為方無虞,失理之行禍患近矣。 ②明理之道,可隨事觀理,可好學(xué)知理。資質(zhì)上者,生知安行;次者,學(xué)知利行;再次者,困知勉行。天縱之才,人不可求,故困者學(xué)而明理,明理則通。不困者學(xué),好學(xué)非智,然足以破愚。 ③學(xué)者,無非求事物之明白,知理而用于物,明理而行于事。破愚近智,知物之本末,知事之終始,則近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