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計多端的歷史書|500字系列
500字,審視一件事。
目的:關懷身心,正本清源。
風格:通俗易懂,隨緣發(fā)布。
從這本七年級習題冊里隨機選了一道歷史大題。

題目如下:

參考答案如下:


以第一問為例,得不到分數(shù)的回答,如下:
①首先,商鞅變法,主張不尊王不循古;
體現(xiàn)其有別于儒家仁義禮教精神,亦體現(xiàn)其有別于道家“以無事取天下”無為精神;而是強調(diào)以法治國。
②再分析商鞅所代表群體利益。
《商君書·定分》有言:“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所以備民也。”
翻譯:法令是人民的生命,是治國的根本,是用來防備民眾的。
法令是人民的生命?
那美國作為世界上最講法,律師精英遍地國家,一定非常重視人民生命。
再簡析儒和道。
單一個儒字構(gòu)造,單人旁+需,儒講的是人需要的東西。
《道德經(jīng)·帛書版》:“人多智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strong>
對法物滋彰,南師懷瑾解釋有言:“從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來看,越懂得法令越會犯法,越會鉆法令的漏洞。法網(wǎng)愈密,則可鉆的漏洞愈多,愈容易鉆?!?/p>
寫到這已經(jīng)背離參考答案太遠,一定是得不到分數(shù)了,干脆繼續(xù)放飛就好。
③法之根本是性惡論。
宏法普法,同時意味著對性惡論的推廣普及。
其初心就是篤定了老百姓會干壞事,才預先設計好各種條條框框去限制和防備,把百姓當對立面看。
易經(jīng)儒道奠基于性善論信念,“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strong>(《道德經(jīng)·二十七章》)
不拋棄每一個人,即使你現(xiàn)在是個小人,只要得了教化,隨時都可以崇德向善,立地成佛;此乃因襲大道玄德。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strong>(《論語·為政》)
譯:用政令刑罰管教民眾,民眾就會鉆法律空子,逃避了刑罰還洋洋得意沒有羞恥心。假如用道德和禮教,教化民眾,做了不好事情百姓就會有羞恥心,自發(fā)崇德向善。
法律設置本就是為了教化犯錯之人,而非為了懲罰而懲罰。
仁義禮教防患于未然,未犯錯就先教化。
刑法揚惡,犯了錯之后才去懲戒,最關鍵的商鞅還排斥儒道禮教。
④此外,如果一個人回答自帶反骨,不服從應試思維,那將得不到分數(shù),考不上高中大學,找不到好工作,在底層度過被規(guī)訓的一生。
⑤最后,蘇軾《商鞅論》:“秦之所以富強者,孝公務本力穡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p>
司馬遷:“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
秦國強盛一統(tǒng)天下,非商君一人之功,歷史不該這么教,更不該這樣讀。

喬治奧威爾的《1984》:“誰掌握了過去,誰就掌握了未來;誰掌握了現(xiàn)在,誰就掌握了過去。”
這好像也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任總干事朱利安·赫胥黎的座右銘。
怎么掌控過去,歷史書。
今日字數(shù)超出預算,就這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