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學習分享1
一、宏觀經濟指標
1.1國內生產總值
GDP是關于產出的指標,其數據起始于1929年,1934年美國第一次系統(tǒng)性的構造出GDP。
1.收集的對象:產品和服務
2.最終的產品和服務:不計入中間的產品
3.區(qū)域范圍:國內,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國家或地區(qū)境內的產出,對地理的限制,對國籍沒有限制。
4.給定時期的當期產出:只計算當期產出,不計算之前的產出價值。例如,二次產品和二手房買賣不計入當期。
5.市場價值:所有人對產品估值的最低限。
總結:是不是我們生產出來的產品和服務?產品和服務是不是最終形態(tài)?是不是在中國境內實現的產出?產出的時間是不是當下或者當期產出?若以上幾個問題均為是,則計入GDP。
?
?
1.2從支出角度看GDP
GDP是產品和服務的總和,從誰付錢購買,即支出的角度看。
GDP是以下三種需求的總和:
1.最終消費(居民消費、政府消費)
消費品是一種可以直接消費來獲得滿足感的產出,產品和服務都記錄在內。
2.投資
投資方面的支出,是用于增加或是替換生產性資本的支出。不包括金融投資(股票)。
3.凈出口
中國境外的需求的衡量,可正可負。
?
從生產行業(yè)的角度看GDP:
第一產業(yè):農林牧漁
第二產業(yè):采礦業(yè),制造業(yè),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yè),建筑業(yè)
第三產業(yè):服務業(yè),除第一、二產業(yè)外的其他行業(yè)
?
GDP度量存在的問題(局限性):
GDP僅衡量了一國經濟福利的一部分,(1)未包括非市場經濟活動(如義工無報酬);(2)消解人們破壞性行為的經濟活動,計入GDP,會夸大真正的產出和經濟福利(如生產性污染修復過程中產生的支出);(3)GDP是總體的衡量,不考慮產出中的實際的分配。
?
?
1.3價格指數
通貨膨脹,流通中貨幣的量的上升,經濟學定義是總體物價水平的上升。
1.總體,單一產品價格的上升通常只是相對價格的變化,不構成通貨膨脹。
2.總體物價水平上升,構造一個衡量總體價格的指數。
價格指數構造步驟:
1.選擇一組產品和服務和一個基期;
2.算出在基期價格下購買這組產品和服務的成本,基期成本。
3.算出在第t期價格下購買這組產品和服務的成本,t期成本。
4.計算價格指數,第t期價格指數=t期成本/基期成本*100,基期價格指數始終為100
例子:早餐價格指數
1.一組產品和服務:兩個包子,一杯咖啡,一份水果;基期:2010年
2.基期成本=2元*2+12元+4元=20元
3.2018年成本=3元*2+10元+6元=22元
4.2018年的早餐價格指數為22/20*100=110
含義:110-100=10,2018年的同樣一套早餐比基期貴了10%。
?
三個重要的價格指數:
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包含一般消費者所購買的產品和服務,價格為市場零售價格。
2.GDP平減指數:包含一國生產的所有產品和服務,價格為市場零售價格。該指數衡量的是中國所有產出的產品和服務的價格水平的變化。
CPI和GDP平減指數的區(qū)別:CPI包含國內消費品和進口的消費品(例如國外的奶酪);GDP平減指數只包含中國生產的產品和服務(例如中國的高鐵)。
3.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包含一個國家生產的所有產品和服務,價格為出廠價格。PPI指數是衡量在企業(yè)的批發(fā)環(huán)節(jié)價格的變動情況。
?
?
1.4價格指數的運用
GDP平減指數的應用
1.名義GDP:把今年生產的所有產品和服務,在當下價格的總成本或者市場價值。名義GDP是包含了價格變動的GDP。
2.實際GDP:基期價格下的成本或者市場價值。排除了價格變動的GDP。
GDP平減指數=名義GDP/實際GDP*100
GDP平減指數幫助我們把名義GDP轉化成實際GDP,用2018年的實際GDP和2017年的實際GDP相比,可計算出GDP增長率。
GDP增長率數據,就是實際GDP的比較。
?
最常見的通貨膨脹率是CPI通貨膨脹率
當期通貨膨脹率=(當期的CPI-基期的CPI)/基期的CPI*100%
?
價格指數的其他應用
實際工資增長率=名義工資增長率-通貨膨脹率
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通貨膨脹率
?
通貨膨脹的代價:
1.在市場經濟中,價格傳遞了重要的信息,如果出現通貨膨脹,價格系統(tǒng)中就加進了很多噪音。
2.“鞋底磨損”的成本:為避免通貨膨脹帶來的財富損失,人們要管理現金持有量。時間成本。
3.財富從債權人轉移到債務人,或者說從存錢的人轉移到借錢的人。
?
?
1.5就業(yè)
國家統(tǒng)計局抽樣調查12萬戶城鎮(zhèn)家庭(本地人口+外來人口),這些家庭中每個16周歲及以上的人都被分為三類:
1.就業(yè)人口:指在上一周有全職工作或者是兼職工作(只要工作最少一個小時就稱為兼職),或者是現在在休假或者暫時離職的人。
2.失業(yè)人口:上一周沒有工作,而且最近三個月找過工作的人。
3.非勞動力:上一周沒有就業(yè),而且最近三個月沒有找過工作的人,包括正在上學的16周歲以上的學生;有勞動能力,但不想勞動的人。
?
我國就業(yè)人口5.7億,失業(yè)人口0.3億,非勞動力4億.
勞動年齡人口:16周歲及以上的所有人口。例如5.7+0.3+4=10
勞動人口:包括那些有勞動意向的人,即就業(yè)人口和失業(yè)人口。例如5.7+0.3=6
勞動參與率:勞動人口/勞動年齡人口*100%,衡量在16歲以上有勞動能力的人中,有多少人愿意參與勞動。例如6/10*100*=60%。
失業(yè)率:失業(yè)人數/勞動人口*100%,計算在有意愿勞動的人當中,有多少人是沒有工作也就是失業(yè)的。例如0.3/(0.3+5.7)*100%=5%
?
?
1.6失業(yè)的不同種類
1.摩擦性失業(yè):勞工和雇主的匹配過程中出現的短期失業(yè)。產生原因是勞動力的供求雙方的匹配是需要時間的。
2.結構性失業(yè):在經濟總體產量正常的情況下存在的長期失業(yè)。產生原因有:(1)勞工的技能和空缺的職位之間出現長期的不匹配;(2)勞動市場的結構性特征:工會、政府和非政府機構對勞工市場的管制、歧視等。
3.周期性失業(yè):在經濟衰退期間出現的失業(yè)。例如經濟差時,旅游業(yè)崗位不足。
?
由于存在摩擦性失業(yè),在市場經濟中零失業(yè)是不現實的。 員工尋找更好的工作;企業(yè)調整優(yōu)化內部員工。
?
自然失業(yè)率(NRU)=(失業(yè)人口-周期性失業(yè)人口)*100%/勞動人口
“自然”是指在現有社會經濟制度下,排除蕭條和過度繁榮的影響,我們應該觀察到的失業(yè)率。
?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統(tǒng)計: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平均失業(yè)水平為6.6%;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平均失業(yè)水平為5.5%;全球平均失業(yè)率水平為5.7%。5~6%是一個比較正常的失業(yè)率的水平。
?